⊙孙 霏(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海南中学)
★一年四季皆有其特色,皆有其气象,无不彰显生命之魅力和美丽。如春之美丽,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吟诵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尽春天之清新和活力;如夏之热烈,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人沉醉于西湖的夏雨之中;如秋之凉爽自然,刘翰的《立秋》,“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使人身临其境般感受秋之爽朗;如冬之清寂素雅,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按照欧阳修的话来讲,就是“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精彩。相比较而言,古代文人墨客对于“秋”的感觉似乎更为浓厚,在诗人笔下,“秋”多半偏于清柔、伤感的情怀,或许是因为秋少了点盛夏的喧嚣,多了份宁静成熟之美,而秋天又是肃杀的、伤感的,或许这些文人见到草木摇曳,花谢雁归,便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乎,千古悲秋的情调从未断绝。不过除了悲秋,也有人从秋天获得欣慰,或秋景淡远,或因秋天契合他们的某种精神和态度。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那些古代文人笔下的“秋”的几个典型思想主题。
要弄明白“秋”的思想主题,务必先认清秋的意象。一般地,诗人在他们的诗词中肯定会运用一定的意象。诚然,由于不同诗人有着不同的情感经历和人生经历,不同的意象又具备了不同的情感内涵,因此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也就随之体现了古诗词的意蕴。比方说动物类,如“乌鸦”,秋季的乌鸦,代表生命垂败,有不祥之意,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如“大雁”,有归家之意,也有孤寂和落寞的意思,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衡阳雁去无留意”。又比方说植物,如“秋叶”,众所周知,秋之树叶变黄,甚至凋零,象征生命的逝去,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再比方说,像“秋风”,有象征凄凉的,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也有悲壮的,如曹操《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再如“秋雨”,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象征着愁苦、凄凉之意。再如“秋月”,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缺月挂疏桐”,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想念……诸如此类的“秋之意象”,表达的是古代文人墨客内心深处的多重感情。
游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有精神文化。其实在古代,一般人是很少流动的,受限于生活条件、交通条件,一般的平民百姓,终其一生都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因为某些境况必须要离开,或许是官宦变迁,或许是到外谋生,或许是周游天下……都会导致他们不能及时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这样就很自然地诞生了一个独特的词语——“游子”。孟郊《游子吟》中的“游子身上衣”,慈母的爱总是让人无限感动,那么又一个秋天,面对自己有家不能归的困境,诗人们自觉将“秋”之悲融入到诗词中去。这个时候的“秋”就带有游子心中那份浓浓的相思之情了。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孤身只影行走在远离故土的路途上,对故乡的思念日渐加深,“断肠人”一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想念故乡到了肝肠寸断的地步。他笔下的秋景是什么呢?都是残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极尽萧条凄清之感,这是将思乡之情写到了极致的佳作。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此诗描绘了商人们早起准备起程的画面。为了生意上的往来,他们不得不远离家乡,于是,诗人所见之物皆有秋之特有意象——“霜”“落叶”“雁”,满地白霜,落叶满地,让人倍感凄凉和伤感,使本不愿离乡的伤感更多一重,充满浓浓的思乡愁绪。
“戍人”指的是戍守边疆的将士,有家不能归,身处残酷的边疆生活状态,面对萧瑟的秋景,更有自己的情感体会。最能代表“戍人”情感的无疑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上阕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诗人当时戍守边疆,看到了与江南完全不同的边塞秋景,浩瀚的大漠,连大雁也不愿意在此停留,周边响起了号角声,说明当时紧张的边塞生活节奏。而茫茫的大漠中,只有那一缕孤烟直冲云间,字里行间充满着戍人的无聊和孤寂。还有就是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很多同学乍一看认为描绘的是冬天的雪景,实则不然,因为诗中的“胡天八月即飞雪”就交代了当时的季节——“八月”,不就是“秋季”了吗?这跟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说明塞外秋季的“迥异”——八月就大雪纷飞,白雪皑皑。“北风”“飞雪”这样恶劣的环境衬托着将士们的坚强意志,也是边塞将士特有的情思。
士人是指混迹于官场生活的读书人,又或者是没有当官的读书人,他们相比于一般的平民百姓志存高远,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们往往借秋意抒发自己的情怀。其一,秋景中的家国情怀。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绘了阴沉黑暗、狂风怒号的深秋时节,狂风把自家茅屋顶都掀飞了,如此恶劣的环境,让诗人由己及彼,想到了天下苍生百姓居所不定,没有遮风避雨之处,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所展现的忧国忧民的胸怀令人佩服。俗话说“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的源泉”,杜甫把自己的遭遇写得百转千回、感人至深,真实反映了当时广大百姓的生活遭遇。其二,秋景中的贬谪感伤。在古代的政治生活中,官宦变迁是十分正常的,升迁自然值得高兴,然而,当面对贬谪时,自然是“几家愁”。于是,这些被贬谪的诗人就会产生淡淡的愁绪。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借“秋雨”抒发了自己身居异乡巴蜀时的孤寂和凄凉。
隐士也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何谓隐士?其实就是一部分本身涉足官宦的士人,他们看透了官场的一切,于是在后期选择了“挂印归田”,从此不问官场事,因此也被叫做山水田园诗人。由于少了很多俗世的烦恼,这些隐士笔下的诗作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秋味”。如王绩的《野望》,前半部分虽对回归田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其实是归隐过程的自我调适。诗中颔联和颈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仿佛一幅山居秋晚图展现在我们面前。画中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带有隐士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在“隐逸之宗”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对于秋之闲适有着自己的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用“菊”“南山”“云气”“飞鸟”等一系列恬淡秋景,描绘了一幅与世无争、清静自然的田园景象,反映了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安然。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达到了王国维所称的“无我之境”,反射出诗人内心的清净。因此,隐士的笔下诗作,不同于“悲秋”的色调,让人仿佛看到秋的温暖以及秋高气爽的景色和秋日带来的闲适。
岁月如歌,首首秋歌抒发了诗人们别样的情感倾向。但话又说回来,诗人之“悲秋”,或“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是“秋”在作祟,其实,这真的是冤枉了大美则美的秋天了。严格意义上讲,秋之本身并不代表喜,不也代表悲,“秋”不过是一个触媒罢了。面对人生路途上的艰辛与喜悦,不妨以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勉励自己不是很好的方法吗?不应该因为外界事物的或好或坏来决定自己心情的喜或悲,换言之,我们笔下的“秋”不过是大自然中特有的景象而已。然而,回归到品读诗文的立场上,古语曾有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就告诫我们,在欣赏古诗词作品的景物时,应努力找到当中最符合诗歌意境的“秋味”,才能准确揣摩诗人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