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脸面孔对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影响

2024-01-19 18:24张萍
中国心理学前沿 2023年12期

张萍

摘 要|本研究采用第三方惩罚的独裁者博弈范式探究第三方受到不同角色类型娃娃脸面孔影响认知后的惩罚行为,实验一、实验二分别探究违规者(第一方)、利益受损者(第二方)的娃娃脸面孔对第三方的惩罚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实验一结果表明,第三方在不公平情境下受到违规者娃娃脸的影响,减轻了娃娃脸违规者的惩罚;实验二结果表明,第三方无论是在相对公平情境还是不公平情境下,当利益受损者是娃娃脸时,第三方对违规者的惩罚都会更大。研究结果证实了不同角色类型的娃娃脸面孔都引发了第三方對违规者及利益受损者产生认知偏差,影响了第三方对不同角色类型的评价,进而使第三方的惩罚行为产生特异性改变。

关键词|娃娃脸面孔;第三方惩罚;环境公平性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有娃娃脸特征的个体容易宽容,有保护欲,如果具有娃娃脸面孔的人受到伤害,旁人也会更加怜爱,对伤害者感到更加愤怒(Rule,Ishii,and Ambady,2011)。莱斯利(2008)等人的研究证实了拥有娃娃脸特征的个体会被认为拥有如孩子般天真、善良、可爱、幼稚等特征,这些特征帮助他们获得人们的善意从而获得比成熟脸个体更多的帮助(Caroline et al.,2003)。拥有娃娃脸的人看起来很脆弱,可以削弱人们对其威胁性的判断,这对黑人CEO来说是一种优势,能帮助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解除人们的武装,促进黑人CEO在企业管理上取得成功,所以娃娃脸效应也被称为泰迪熊效应(Robert and Nicholas,2009)娃娃脸面孔带来的娃娃脸效应使得人们形成一种认知偏差,影响着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娃娃脸特征者做出的判断、决策及行为(Wheeler and Petty,2001)。

人们在面对违反社会秩序的行为时,往往会对违反秩序的个体采取惩罚以维护社会公平,这就是惩罚行为。惩罚行为通常分为三类,分别为第一方惩罚、第二惩罚与第三方惩罚。在第三方惩罚行为中主要有三方角色存在,第一方为主观上违反社会秩序或破坏公平规则的违规者;第二方为被第一方(违规者)伤害的利益受损者;第三方为与第一方、第二方无利益冲突的旁观者,他们旁观了违规事件的发生,可以实施惩罚行为。第三方惩罚行为存在于各种文化当中(Joseph et al.,2006),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更高,能维护的公平范围相较于第二方惩罚更大(Ernst Urs,2004)。普法特海切尔(2019)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三方惩罚中,第三方惩罚者面对利益受损者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对利益受损者的同情会助长对违规者的惩罚力度。谢东杰(2019)等人认为,第三方惩罚受认知能力的影响。苏彦捷(2019)等人认为,第三方惩罚作为一种普遍发生的社会行为,认知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研究表明,第三方惩罚行为也受到面部的影响(Wheeler and Petty,2001),而娃娃脸面孔作为一种独特的面部结构,也是一种会引起决策认知偏差的外周特征。在第三方惩罚行为中,有违规者(第一方)、利益受损者(第二方)和旁观者(第三方)三类角色,当不同角色的娃娃脸面孔个体被卷入不公平事件当中时,又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呢?如果违规者具备娃娃脸面孔,会因为其特征而遭受来自第三方较轻的惩罚吗?而如果利益受损者是娃娃脸,第三方是否会因为对娃娃脸利益受损者产生同情或怜爱而对违规者的违规行为产生更大的愤怒,从而对违规者施加更重的惩罚呢?基于此,本研究将对第三方受到不同角色类型娃娃脸面孔认知影响后的惩罚行为进行探究,探讨二者间的关系。

善意往往会影响人们的决策(Zheng et al.,2016)。在故意犯罪的审判中,娃娃脸被告收到的判决比成熟脸被告轻(Jane and Siegfried,2010)。基于人们对娃娃脸的刻板印象及娃娃脸被告审判决策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在第三方惩罚行为中,违规者的娃娃脸特征使第三方在不公平情境下做出何种惩罚决策?在第三方惩罚行为中,第三方惩罚者面对利益受损者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对利益受损者的好感会助长对违规者的惩罚力度(Li and Zhou,2014)。拥有娃娃脸面孔的个体通常被认为是弱小、顺从的,故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更能激发人们的同情及保护欲。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第二个问题:在第三方惩罚行为中,利益受损者的娃娃脸面孔会导致第三方在不公平情境下做出何种惩罚决策?

综上,本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1)探究违规者(也称独裁者、分配者),即违规事件中的第一方的娃娃脸面孔对第三方产生认知影响后第三方的惩罚行为;(2)探究利益受损者(也称被分配者),即违规事件中的第二方的娃娃脸面孔对第三方产生认知影响后第三方的惩罚行为。

2 方法

2.1 实验材料

从AI合成人脸数据库中选取娃娃脸面孔女性人脸图片和女性一般成年人脸图片各15张。请招募到的55名被试对这30张图片进行7级评定(均分1~3=无娃娃脸面孔,均分5~7=有很高的娃娃脸面孔)。根据结果选取有娃娃脸面孔女性1张,无娃娃脸面孔女性1张,共2张人脸女性图片作为正式实验材料。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娃娃脸面孔图片(M=6.13,SD=1.90)与非娃娃脸面孔图片(M=2.18,SD=1.06)间的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t(54)=19.244,p<0.001,d=1.52。实验一与实验二采用的实验图片相同。女性面部特征中保留的娃娃脸特征比男性面部特征中保留的娃娃脸特征更强(Brosch,Sander,and Scherer,2007),因此本研究仅采用女性娃娃脸作为实验图片。

2.2 实验一:违规者的娃娃脸面孔及分配方案公平性对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影响

2.2.1 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QQ、微信等网络平台招募49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女性被试41人,男性被试8人,被试年龄皆分布在18~25岁之间,无类似实验经历。被试实验结束后都会获得一份精美小礼品。

2.2.2 实验设计

采用2(违规者面孔类型:娃娃脸面孔vs一般成年人面孔)×2(分配方案公平性:相對公平vs相对不公平)的被试内实验设计,违规者面孔类型及分配方案公平性皆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第三方惩罚者拿出来惩罚的钱数(惩罚力度)。分配方案中的相对公平组为6/4分配、5/5分配,相对不公平组为10/0分配、9/1分配。

2.2.3 实验一流程

实验一采用E-Prime编制第三方惩罚程序,使用第三方惩罚的独裁者博弈范式进行设计(郑丽、郭秀艳,2018),实验过程中只出现违规者面孔图片,第三方惩罚者为真实被试。实验包含讲解博弈规则、练习实验和正式实验三部分。

博弈规则:实验开始前呈现如下指导语:同学,你好!本实验为决策实验,实验中你会看到一场关于金钱的博弈游戏,游戏中的角色会对金钱进行分配。你作为观察者,你要对游戏中的分配者的分配方案进行决策。游戏中,角色A和角色B二人以同等的努力、相同的贡献率共同完成了一项工作,共获得100元作为报酬。角色A具有100元的完全分配权,角色B只能无条件接受A对金钱的分配方案。此时,角色A为分配者,角色B为被分配者。注意:游戏中会有不同的人的充当A和B。在游戏中,你首先会看到分配者A的照片,接着看到分配者A的照片和A对100元的分配方案。每轮游戏你都有50元的支配权,这50元可用作对分配者A的惩罚,也可以留给自己。如果你认为A的分配方案不公平,你有权利花费自己的钱对分配者A进行惩罚,惩罚比为1:3(如:你投出1元,则分配者A钱数减少3元,以此类推),即你花费的钱越多,则A收到的惩罚越大。如果你觉得公平,可以选择不对分配者A进行惩罚。你拿出来惩罚的金额仅用于扣除分配者A的报酬金额,A扣除的钱谁都得不到,B所得的金额不变,而你剩余的金额可以保留给自己。每一轮游戏中你都能看到分配者A的照片。看完指导语后,请你完成桌上的题目,开始进入决策游戏。

阅读完指导语后,主试让被试完成测试题,以便确保其了解游戏规则。测试题为:(1)作为第三方观察者,你的决策会影响到谁的收入?(2)当分配者A的分配方案为10/0时,若你拿出20元惩罚A,那么你们三人分别剩多少钱?(3)当你不做出惩罚时,你们三人的钱数是否有变化?

练习阶段:共4轮博弈。4轮博弈结束后,询问被试是否已了解游戏规则及流程,若已了解请按空格键开始正式实验;若还不了解,请按回车键返回指导语重新阅读规则后进行练习。

正式实验阶段:违规者(分配者)的娃娃脸图片分为有娃娃脸面孔和无娃娃脸面孔2个水平,共有4种分配方案,分别为10/0分配、9/1分配、6/4分配、5/5分配(其中6/4分配、5/5分配为相对公平分配方案,10/0分配、9/1分配为相对不公平分配方案),即正式实验中共有8种处理。每种处理重复出现4次,即被试需要完成32轮博弈。

2.2.4 实验一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一中娃娃脸面孔的主效应显著,F(1,48)=11.284,p=0.002,η2=0.190。违规者娃娃脸面孔与分配方案公平性有显著交互作用,F(1,48)=17.775,p<0.001,η2=0.27。

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实验一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相对公平组由6/4分配方案和5/5分配组成,个别被试在6/4分配方案的情境下对违规者的惩罚钱数高,导致相对公平组中出现极端值,因此实验一相对公平组中出现标准差大于平均值的情况。

不同公平情境下,娃娃脸面孔对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影响如下:

在实验一中,在相对不公平情境下,被试对娃娃脸违规者的惩罚明显比非娃娃脸违规者更小,平均值差值(I-J)=5.696,d=1.417,p<0.001。在相对公平情境下被试对娃娃脸违规者和非娃娃脸违规者的惩罚没有区别,平均值差值(I-J)=1.048,d=0.785,p=0.188。

进一步对实验一女性被试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娃娃脸面孔的主效应显著,F(1,40)=8.734,p=0.005,η2=0.179。违规者娃娃脸面孔与分配方案公平性有显著交互作用,F(1,40)=21.805,p<0.001,η2=0.353。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描述统计结果表2所示。

不同公平情境下,违规者(第一方)娃娃脸面孔对女性被试的影响如下:

在实验一中,女性被试在相对不公平情境下,对非娃娃脸违规者的惩罚明显比娃娃脸违规者更大,平均值差值(I-J)=5.454,d=1.401,p<0.001。在相对公平情境下被试对娃娃脸违规者和非娃娃脸违规者的惩罚没有区别,平均值差值(I-J)=0.985,d=0.932,p=0.297。

2.3 实验二:利益受损者的娃娃脸面孔及分配方案公平性对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影响

2.3.1 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QQ、微信等网络平台招募年龄在18~24岁的48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女性被试40人,男性被试8人,皆无类似实验经历。

2.3.2 实验设计

采用2(利益受损者面孔类型:娃娃脸面孔vs一般成年人面孔)×2(分配方案公平性:相对公平vs相对不公平)的被试内实验设计,利益受损者面孔类型及分配方案公平性皆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为第三方惩罚者拿出来惩罚违规者的钱数(惩罚力度)。分配方案中的相对公平组为6/4分配、5/5分配,相对不公平组为10/0分配、9/1分配。

2.3.3 实验二流程

实验二的实验流程同实验一,不同点在于第三方惩罚者(即被试)只能看到利益受损者(被分配者)的面孔图片。实验包含讲解博弈规则、练习实验和正式实验三部分(同实验一)。

2.3.4 实验二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二中利益受损者娃娃脸面孔的主效应显著,F(1,47)=18.135,p<0.001,η2=0.278,即利益受损者的娃娃脸面孔会影响第三方惩罚行为。利益受损者娃娃脸面孔与分配方案公平性有显著交互作用,F(1,47)=12.488,p=0.001,η2=0.210。

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不同公平情境下,利益受损者(第二方)娃娃脸面孔对第三方惩罚行为的影响如下:

在实验二中,第三方无论是在相对公平情境(平均值差值(I-J)=1.227,d=0.318,p<0.001)还是不公平情境下(平均值差值(I-J)=4.594,d=1.134,p<0.001),当利益受损者是娃娃脸时,第三方对违规者的惩罚都会更大。

进一步对实验二中的女性被试数据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利益受损者娃娃脸面孔的主效应显著,F(1,39)=14.934,p<0.001,η2=0.277,即利益受损者的娃娃脸面孔会影响女性被试第三方惩罚行为。利益受损者娃娃脸面孔与分配方案公平性有显著交互作用,F(1,39)=11.256,p=0.002,η2=0.224。

不同公平情境下,利益受损者(第二方)娃娃脸面孔对女性被试的第三方惩罚行为影响如下:

2.4 讨论

实验一结果表明,在相对公平情境下,第三方对娃娃脸违规者与非娃娃脸违规者的惩罚没有区别;在相对不公平情境下,第三方对娃娃脸违规者的惩罚明显比非娃娃脸违规者更小。这说明,第三方在不公平情境下受到违规者娃娃脸的影响,减轻了对娃娃脸违规者的惩罚。

实验一中违规者娃娃脸面孔与分配方案存在交互作用,说明第三方的惩罚决策受到了娃娃脸面孔与分配方案的影响。在相对公平情境中,第三方并没有感受到公平规则被破坏,所以面对娃娃脸违规者与非娃娃脸违规者,第三方多表现出不惩罚的行为。在相对不公平情境中,第三方在公平规则被破坏的情况下受到了违规者娃娃脸面孔的影响,即对非娃娃脸违规者的惩罚大于对娃娃脸违规者的惩罚。这表明在相对不公平的情况下,第三方将娃娃脸违规者与娃娃脸的刻板印象相联系,基于违规者的娃娃脸面孔推断违规者拥有温和、友好等特质(窦东徽、刘肖岑、张玉洁,2014),从而对娃娃脸违规者产生更大的包容心。因此,第三方会对娃娃脸特征違规者更为宽容,惩罚也会比非娃娃脸违规者的惩罚更轻。

实验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相对公平情境下还是在相对不公平情境下,第三方在面对娃娃脸面孔利益受损者(被分配者)时对违规者(分配者)的惩罚都会比面对非娃娃脸利益受损者时的惩罚大。娃娃脸利益受损者相较于非娃娃脸利益受损者更有吸引力(雷怡 等,2020),因此在相对公平情境中,娃娃脸利益受损者可爱、弱小的面孔诱发了第三方的同情心,进而使第三方对娃娃脸利益受损者产生照顾行为。因此,在相对公平情境中,第三方在面对娃娃脸面孔利益受损者时对违规者的惩罚比面对非娃娃脸利益受损者时的惩罚大。在相对不公平情境中,面对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利益受损者,第三方会对非娃娃脸利益受损者的认识很有限,仅了解到她是一个因公平规则被破坏而利益受损的受害者角色。而面对娃娃脸利益受损者,第三方除了知晓她是受欺负的对象,还会对她产生娃娃脸的刻板印象(窦东徽、刘肖岑、张玉洁,2014),认为她们是更为弱小、更幼稚、更诚实的个体,更需要人保护。因此,在相对不公平情境中,第三方的惩罚行为受娃娃脸面孔影响,使其在面对娃娃脸面孔利益受损者时对违规者的惩罚比面对非娃娃脸利益受损者时对违规者的惩罚大。

综上所述,在相对不公平分配情境下,违规者的娃娃面孔征会影响个体的第三方惩罚行为,使第三方对娃娃脸面孔违规者的惩罚比对非娃娃脸面孔违规者受到的第三方惩罚低。在相对不公平分配情境下,利益受损者的娃娃脸面孔会影响第三方惩罚行为,使得第三方在面对娃娃脸面孔利益受损者时对违规者的惩罚比面对非娃娃脸利益受损者时对违规者的惩罚大。

由于两个实验都存在男女生被试数量差距较大,且男性通常会对有吸引力的女性有所偏爱。因此本研究剔除实验一与实验二男性被试数据,对女性被试实验数据做进一步分析。实验一女性数据结果显示,女性被试在相对公平情境下,对娃娃脸违规者与非娃娃脸违规者的惩罚没有区别;在相对不公平情境下,对非娃娃脸违规者的惩罚明显比娃娃脸违规者更大。女性被试分析结果与实验一分析结果一致,实验一结果受男女被试性别差异影响较小。实验二女性数据结果显示,女性被试作为第三方,在面对娃娃脸面孔利益受损者(第二方)时对违规者(第一方)的惩罚都会比面对非娃娃脸利益受损者(第二方)时的惩罚大。女性被试分析结果与实验二分析结果一致,实验结果受男女被试性别差异影响较小。

2.5 结论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了第三方受到不同角色类型娃娃脸面孔认知影响后的惩罚行为得出以下结论:

(1)娃娃脸效应存在于第三方惩罚行为当中,不同角色类型的娃娃脸面孔都引发了第三方对违规者及利益受损者产生的认知偏差,影响了第三方对不同角色类型的评价,进而使第三方的惩罚行为产生特异性改变。

(2)在相对不公平情境下,第三方对娃娃脸违规者拥有更大的包容,减轻了第三方对违规者违规行为的谴责,从而减轻了对违规者的惩罚;而利益受损者的娃娃脸面孔则增大了第三方对利益受损者的同情,增大了第三方对违规者的不满,从而加大了对违规者的惩罚。

(3)在相对公平情境下,娃娃脸面孔违规者与非娃娃脸面孔违规者受到的惩罚并没有差异。而有娃娃脸面孔的利益受损者加深了第三方的同情感,使第三方产生保护欲。因此,即使是在相对公平的情境下,第三方仍会因为利益受损者的娃娃脸面孔而对其偏心,进而加大对违规者的惩罚。

参考文献

[1]Rule N O,Ishii K,Ambady N.Cross-cultural impressions of leaders faces:Consensus and predictive valid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1,35(6):833-841.

[2]Leslie A,Zebrowitz,Joann M,et al.Social Psychological Face Perception:Why Appearance Matters[J].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2008,2(3).

[3]Wheeler S C,Petty R E.The effects of stereotype activation on behavior:a review of possible mechanism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1,127(6).

[4]Fehr E.Third-party punishment and social norms[J].Evolution & Human Behavior,2004,25(2):63-87.

[5]Jane Goodman-Delahunty,Siegfried Ludwig Sporer.Unconscious influences in sentencing decisions:a research review of psychological sources of disparity[J].Australian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2010,42(1).

[6]Li,Jia,Xiaolin Zhou.Sex,attractiveness,and third-party punishment in fairness consideration[J].PLoS ONE,2014,9(4).

[7]Robert W,Livingston,Nicholas A.Pearce.The Teddy-Bear Effect[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9,20(10).

[8]Caroline F,Keating,David W,et al.Gutshall.Do Baby faced Adults Receive More Help? The(Cross-Cultural)Case of the Lost Resume[J].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2003,27(2).

[9]Joseph Henrich,Richard Mc Elreath,Abigail Barr,et al.Costly Punishment Across Human Societies[J].Science,2006,312(5781).

[10]鄭丽,郭秀艳.公平准则的执行:第二方惩罚和第三方惩罚[J].心理学通讯,2018,1(2):132-136.

[11]Pfattheicher Stefan,Sassenrath Claudia,Keller Johannes.Compassion magnifies third-party punish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9,117(1).

[12]谢东杰,苏彦捷.第三方惩罚的演化与认知机制[J].心理科学,2019,42(1):216-222.

[13]苏彦捷,谢东杰,王笑楠.认知控制在第三方惩罚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8):1331-1343.

[14]Zheng Wenwen,Yang Qian,Peng Kaiping,et al.Whats in the Chinese Babyfac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the Babyface[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6(7).

[15]Brosch Tobias,Sander David,Scherer Klaus R.That baby caught my eye attention capture by infant faces[J].Emotion(Washington,D.C.),2007,7(3).

[16]窦东徽,刘肖岑,张玉洁.娃娃脸效应:对婴儿面孔的偏好及过度泛化[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60-771.

[17]雷怡,夏琦,莫志凤,等.面孔可爱度和客观熟悉度对婴儿面孔注意偏向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20,52(7):811-822.

The Impact of Baby Face on Third Party Punishment Behavior

Zhang P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Abstract: This study uses the dictator game paradigm of third-party punishment to explore the punitive behaviour of third parties after they are influenced by the perception of baby faces of different role types. Experiments I and II explore how the baby faces of the violator (first party) and the person with compromised interests (second party) affect the punitive behaviour of third parti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I showed that third partie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violators baby face in unfair situations and mitigated the punishment of the baby -faced violator.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 II showed that third parties, both in relatively fair situations and unfair situations, punished the violator more when the person with the compromised interest was a baby face. The findings confirm that different role types of baby faces both triggered cognitive biases in third parties perceptions of both the violator and the person with compromised interests, which influenced third parties evaluations of different role types, which in turn led to idiosyncratic changes in third parties punitive behaviours.

Key words: Baby face; Third party punishment; Environmental fair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