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2024-01-19 14:58:16赵禹岚
新闻传播 2023年23期
关键词:案例思政融合

赵禹岚

(燕京理工学院 河北 廊坊 065201)

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讲授新闻写作与采访基本规律、写作技巧与采访要点的课程,是培养学生业务能力的基础课程之一。人才竞争是媒体竞争的关键,人才优势的发挥直接影响媒体优势的显现。高校作为高层次媒体人才培养的核心场所,直接影响新闻人才质量。同时,新闻工作作为对人才意识形态安全要求较高的工作类型,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尤为必要,由此,课程思政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的应用成为必然,本文将探索应用要点、应用路径以及应用策略,深度了解课程思政和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融合关键点,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为新闻人才政治思想坚定性的提升保驾护航。

一、新闻采访与写作中课程思政的应用要点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闻工作应当将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确保正面宣传,引导正确舆论导向。以此为原点,新闻采访与写作在落实课程思政时,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明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与内涵,同时,还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相关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相关内容融合渗透于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保障课程思政实践价值。

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实践表现为:首先,教师可通过讲授记者职业素养及案例的方式,让学生透过优秀记者直接感受“政治素养”的价值,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意识观念,加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学生的影响;其次,教师可通过组织实践活动,直接培养学生的“笔力”“脑力”“眼力”以及“脚力”,实现学生专业能力的增强,确保学生符合高层次新闻人才的要求;最后,教师可通过组织业务实训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主题宣传报道活动,加深学生对“正确舆论”“正面宣传”等方面的理解。简言之,在组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时,应当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涵盖的知识点灵活渗透于课堂教学各环节,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

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业务课程之一,业务实训是该课程的重要特点。同时,新闻采访与写作作为新闻记者培养的入门课程,涉及的知识内容较为宽泛,主要包括新闻工作各方面与各环节、社会各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且上述内容多以案例为载体传递给学生。由此,在组织以课程思政为导向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时,应当明确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层面的价值,重视典型报道案例的讲授,以达到培养学生道德观念的效果。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为导向,在讲授新闻价值、报道角度以及主题策划等内容时,实践表现为:一方面,教师应当选择典型案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提供载体;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以案例为原点,调整课程内容,如,在讲授主题宣传时,可穿插讲授如何借助主题宣传突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讲授舆论监督时,可穿插讲授如何借助舆论监督突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讲授报道时,可穿插讲授如何通过报道呈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借此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职业理想以及爱国情怀,达到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二、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的应用路径

由上可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为目标,是课程思政下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的核心点。从应用路径方面上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实践主要涉及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两方面内容,是实现思政教育、实践教育以及职业教育融为一体的关键,具体表现如下述。

(一)线下教学

线下教学是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以课程思政为出发点,线下教学应当融合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确保两者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进而达到推动学生思想观念与职业技能共同成长的效果。在落实课程思政下新闻采访与写作时,实践要点包括:一方面,应当将职业教育作为起始点,落实职业理想与职业精神教育,明确自身“人民记者”的使命与责任,辅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政治观念;另一方面,应当借思政教育反哺职业教育,在透过职业教育落实思政教育的同时,还应当重视思政案例的渗透,思政案例又为职业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讨论的方式,深度领会职业素养与价值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好记者讲好故事”的核心内涵。通过强调思政教育内容、设计案例和讨论、培养创新能力和关注学生发展等方面,并引入与媒体伦理、道德责任和社会价值相关的内容,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新闻行业中的思政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将思政教育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全面的培养。

(二)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衍生产物,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空间的延伸、形式的拓展以及灵活性的提高,亦是教学方法与形式转变的直观表现。以课程思政为出发点,新闻采访与写作线上教学主要表现在线上教学与线上考核两方面,实践要点包括:一方面,在线上教学阶段,高校可搭建线上教学平台与媒体账号,借助线上教学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活动思政案例、教学视频等资源,提高知识技能。同时,借媒体账号,引导学生落实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提升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在线上考核阶段,教师可通过检查学生实践训练成果作品的方式,考核学生“笔力”“脑力”“眼力”以及“脚力”,同时,将职业素养、思想观念等纳入考核内容中,分析思政教育成果的同时,还能引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通过线上平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新闻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相关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道德修养。从而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有效结合思政教育,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和社会影响力。

三、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的应用策略

(一)挖掘思政元素,调整教学内容

现阶段,依照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所用教材为统一教材,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记者职业修养、新闻发现、新闻采写原则、采访策划与选题、融合报道、记者受众意识以及消息写作等内容。以课程思政为原点,教师应当深挖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渗透于教材教学内容中,实现教材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时感知思政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观念,达成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从新闻伦理、信息真实性、社会责任等角度思考和探讨,以在教学中突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

以“新闻采写特征与原则”为例,一方面,教师需确定“新闻采写特征与原则”的重点内容为提高学生对新闻采写原则的理解与认同,同时,思政元素的蕴含点为“公众利益”“社会效益”以及“有底线”等;另一方面,教师以重点内容和思政元素为导向,选定时下热点新闻采写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新闻事件报道的生动阐释与具体表现,同时,还可比对不遵循新闻采写原则的新闻报道,解读其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借此加深学生对新闻采写原则的理解,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感知新闻采写的社会价值,提高学生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以“记者职业修养”为例,一方面,教师应当明晰记者职业修养具有抽象性与枯燥性的特点,若单纯采用照搬教材的方式组织说教活动,不仅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还易导致学生难以深度理解职业修养的内涵,由此,教师需及时调整教育观念,重视教学内容的调整;另一方面,在“记者职业修养”中,教师可将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通过向学生介绍知名记者背景资料及案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记者行业及群体的了解,引导学生清晰认知“为弱势群体发声”“正义感”“善良”“客观”以及“真实”等职业道德的认知与理解,推动学生职业自豪感的增强,实现新闻理想的树立。

(二)融合经典案例,转变教学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新时代青年的重要社会地位与影响。由此,在组织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认知党情、国情以及世情等,用手中笔书写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在此过程中,经典案例讲解则是提高学生思想认知、知识面以及采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融合经典案例与转变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实践要点包括:

一是授课前。在课程开始前,教师需以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材内容为参考,思政教育需求为方向,确定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遵循典型性与时代性原则整理编排案例,重点对案例的背景与内容、案例的思政元素、案例与教学章节融合点以及案例时代价值等进行分析,确保所选案例具备良好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价值[1]。

二是授课中。在课程实施时,教师需把握案例的渗透时机。一般而言,在教学起步阶段渗透案例,能够达到快速吸引学生注意与增强学生兴趣的效果。在知识讲授阶段渗透案例,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感知教学内容中承载的思政元素[2]。在实践阶段渗透案例,能够让学生在讨论中内化案例承载的知识与思政元素。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状态,确定案例渗透的时机,以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三是授课后。在课程完成后,教师可将案例资源整合上传至线上教育平台等,并引导学生采集同类型案例资源,同样上传至线上教育平台或社交平台,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就同学查找的案例资源展开讨论,拓展新闻采访与编辑课程资源的同时,还能实现学生自学能力、专业能力、观念认知的提高[3]。

(三)理论实践融合,优化教学环节

理论实践融合是提高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质量的关键。以课程思政为出发点,理论实践融合的注意要点包含:一是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应当避免独白式的教学形式,将对话式教学形式作为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双向沟通的方式,实现理论知识与情感传递有效性的提升。一般而言,对话式教学形式主要包括互动讨论、研究探讨以及情景互动等方式,能够推动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实现思政元素内化于心;二是实践教学阶段。实践是提高学生采写编实操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让学生深度领会记者道德素养、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由此,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教师应当适时组织实践活动,实现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常见实践活动为主题实训等[4]。通过鼓励学生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和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引入新的媒体技术,如智能手机、摄像机、音频设备等,教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工具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以理论实践融合为出发点,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环节,主要表现为:首先,在理论教学阶段,教师组织“今天我来说说这个新闻”“我来讲解这个政策”等课堂互动活动,向学生分享了重大新闻时事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判断与观点,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如,教师可将“脱贫攻坚”作为讨论主题,引导学生自主采集关于“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与媒体报道,整理分析生成观念,并进行分享与汇报。此后,教师可以学生成果汇报内容为原点,展开重点知识讲授,如“什么是脱贫攻坚精神”“新闻采写特征与原则是什么”等,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理解。其次,在实践教育阶段,教师组织了课后实训活动,即,让学生以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合作完成关于“脱贫攻坚”“我家在乡村”“小人物、大情怀”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实践落实采、写以及编的系列操作,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能辅助学生生成解决社会问题、认知社会问题的高阶思维。最后,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此时,教师可就课堂表现、成果质量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此后,再由班内其他学生对学生成果进行点评,予以学生吸纳更多知识渠道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判断能力,深度理解新闻采写特征与原则[5]。

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采访与写作本身具有实践性与理论性特征,致力于培养学生采写功底,但是,现阶段,各方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与思想观念提出新要求,新闻记者所承担的使命与任务增加,由此,传统新闻采访与写作课堂教学形式转变,课程思政与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融合成为必然。在融合课程思政与新闻采访与写作时,应当精准把握应用要点、应用途径以及应用策略,实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思政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实践教学的融合统一,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案例思政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