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是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对内蒙古工作的8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3次提及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足见总书记对内蒙古做好这项工作的期望之高、嘱托之重。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关键要把现代能源经济体系构建起来,将其作为内蒙古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举措、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构建现代能源经济体系,既要遵循经济发展基本规律,也要从体系构建的角度,打造现代能源经济体系的支柱。
一、加快形成清洁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
能源是现代能源经济的基本要素,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构建现代能源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均要求“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十五五”时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将进入加速期。新型能源体系关键环节在生产和供应。当前,新能源建设速度远超预期,《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7月底,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了12.06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实现了2030年的装机容量目标。同时,“十四五”前3年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了0.7个百分点,我国还将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可以预见的是,新能源建设仍将保持一定的速度和规模,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目前,在生产环节,内蒙古基本形成“煤电油气风光”并举、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的能源生产体系,“十五五”期间内蒙古能源生产体系仍将在全国发挥重要支撑作用。未来内蒙古建设安全可靠的新型能源体系其关键在供应环节,即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一个重要特征是智能化。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创新性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这意味着我国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广泛应用的阶段。内蒙古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恰好提供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十五五”期间,内蒙古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广泛应用,提升电网可观、可测、可调、可控能力,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
二、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能源制造业体系
现代能源制造业是现代能源经济在中观层面的重要表现形式。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能源制造业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传统能源产业的“焕新”发展。重点是推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需要关注的是,目前内蒙古煤化工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和优势正在逐步缩小,比如,相较于陕西榆林煤化工产业,内蒙古煤制烯烃产品中高端专用材料牌号基本空白,就地转化率不足1%;煤制乙二醇产品延伸至聚酯等中下游应用的比例不足1%。鉴于此,需要在产业链延伸升级方面加大力度。二是加快建设国家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十四五”期间,内蒙古风光氢储装备制造业产业破题起步,迅猛发展。2023年风光氢储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762亿元,其中,风电、光伏装备制造基本实现了从上游到下游的全产业链贯通。“十五五”期间,要补齐氢能装备和储能装备制造业的短板。发展绿色能源驱动型交通工具的制造,结合传统能源重卡替代,推动电动重卡、氢燃料重卡、甲醇重卡的研发制造。结合低空经济的发展,以呼和浩特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建设我国重要的低空制造业基地。引进规模更大、技术含量更高、市场前景更好的装备制造业项目,提高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三是尽快谋划能源领域再制造业的发展。在推动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开展粉煤灰提取金属镓。据测算,如准东地区的电厂燃煤粉煤灰得到充分利用,在高铝粉煤灰中提取金属镓,其年产量可达440吨,相当于我国金属镓年产量提高1倍以上。同时,部分风电装备、储能装备到2030年将下线,要结合自治区实际组建资源循环利用公司,尽快谋划发展新能源装备回收再利用产业。
三、尽快构建能源交易体系
能源商品交易体系是发展能源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内蒙古煤炭产量达到12.1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24.3%,煤炭保供量及外送量居全国第一;内蒙古煤炭进口量为7305.6万吨,占全国煤炭进口总量的15.4%,随着甘其毛都口岸铁路建成,蒙古煤炭进口量可能会翻番。总体上,内蒙古的煤炭集散量占全国的24.7%。内蒙古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和集散基地,能源交易仍十分被动,在能源价格方面没有话语权、主导权,与全国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的战略定位不符。“十五五”期间,内蒙古要立足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资源优势以及区位优势,加快建立与能源规模相匹配的交易体系,提升在全国配置资源方面的能力和话语权。
随着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速度不断加快,绿电交易需求迅猛增长。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最新统计数据,2024年1-8月,我国绿电交易电量达到17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3%;绿证交易量超过2亿张,同比增长近5倍。“十五五”期间,我国绿电、绿证市场将进一步活跃。内蒙古2023年新能源总装机及新增装机均居全国第一位,新能源发电量也位居全国第一。要进一步用好国家专项支持政策,尽早尽快融入全国绿电交易市场,启动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推动内蒙古电力交易中心纳入国家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平台。
四、构建新能源融合型产业体系
把能源作为关键撬动要素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是构建现代能源经济体系的关键,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新能源融合型产业即发挥新能源的杠杆作用,利用新能源渗透性强的特点,赋能各行业各领域绿色发展,衍生新产业、催生新模式。过去一段时期内蒙古利用“电价洼地”的优势,带动了“电价敏感型”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体系的重构。现在和未来,内蒙古要充分利用好“绿电洼地”的优势,推动新能源与自治区发展战略、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加快形成新能源融合型产业体系。
推动新能源基地建设与国家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一体化。加快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互补发展,增强能源供给稳定性。推进新能源与化工、冶金等行业的耦合发展,加快生产流程的颠覆性再造,推动传统高碳产业向先进低碳基础性产业转变,把内蒙古战略资源基地的底色进一步变绿。此外,随着新能源技术进步和装备升级,新能源发展成本仍有下行空间,要加强新装备、新技术的运用,再造“绿电电价洼地”,巩固、提升国家战略资源基地的优势。推动新能源基地建设与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一体化。继续推广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发展新能源+生态旅游,持续探索新能源发展与内蒙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结合的新模式。以上应用场景已在“十四五”期间有所展现,除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外,其他场景尚未完全形成规模应用。“十五五”期间,内蒙古要尽快发布新能源应用场景清单,开展新能源应用项目示范和推广。
五、打造利长远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形成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提高能源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的核心要求,更是内蒙古构建现代能源经济体系的主要支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向纵深推进,能源领域技术成果不断涌现,能源技术获得可及性更加便利、可选择性更加多元。经过20多年的能源开发,内蒙古能源类型多样、能源组合多元、分布广泛,具备技术多场景应用的特点,已经是全国能源科技研发、应用最大的试验场,要稳扎稳打,打造利长远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
一是根据技术的成熟度、趋势性,动态实施三个技术清单。实施应用推广技术清单,重点推动相对成熟、有需求、有市场、成本低的技术推广应用。实施示范试验技术清单,对有一定技术积累但技术工艺路线尚不定型、经济性和市场可接受性有待检验、尚不具备大规模产业化的技术进行试验。比如,围绕新能源发展,要争取国家级实验实证基地的建设。实施集中攻关技术清单,结合自治区集中攻关科技“突围”工程,突破前景广阔、可能领跑全国全球的关键技术。二是建设全国性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内蒙古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但面临至今尚未拥有全国性能源科技创新平台的窘境。“十五五”期间,要聚焦新能源、煤基新材料、氢能、煤炭高效灵活发电、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谋划建设全国性、立得住、管长远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内蒙古工业大学新能源学院提档升级,建设成全国性的能源类院校。三是培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能源巨头企业。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特别是大型企业创新集成能力强,在科技创新中带动作用明显。尽管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的第一支柱,但至今没有培育出一家像鲁能、申能、浙能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大型国有企业,内蒙古电力集团也仅排在2022年中国能源企业500强中的第47位。根据中国能源报显示,2022中国能源企业500强中山西有51家能源企业上榜,内蒙古仅有14家上榜。因此,“十五五”期间,内蒙古要综合施策,培育在全国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能源企业。
六、健全现代能源管理体系
加快构建现代能源经济体系,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当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十五五”期间,内蒙古要加快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纵深推进现代能源经济发展,尽快在全国率先建成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现代能源经济体系。
首先,形成一个规划。尽快出台内蒙古建设现代能源经济体系“十五五”规划,纳入1+N+X规划体系的N中,引导推动“十五五”现代能源经济体系建设工作。其次,完善一个机制。从当前能源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工作来看,能源部门明确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举措,但部分要素在支持政策方面还存在不明确的情况。要加快形成协同工作机制,围绕现代能源经济共同开展政策研究,合力推进此项工作。同时,建议围绕内蒙古现代能源经济的发展,开展相关政策的一致性评估工作。最后,打造一个窗口。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缺少集中展示的窗口或平台。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流量思维和平台思维,建设线上宣传平台,形成宣传矩阵,对内蒙古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成效、现代能源经济技术需求、现代能源经济重大突破等进行集中展示,引导全国资源和全社会力量参与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
(作者1系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内蒙古战略与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作者2单位:内蒙古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