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美丽桐庐的创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有益探索与总结。美丽桐庐,是环境之美、时代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百姓之美的总和,是世界视野、国家高度和百姓感受的统一,是中国价值、中国目标和中国道路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作为一个思想丰富、逻辑严密、结构合理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蕴含着推动社会进步、指导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理论精髓。“美丽桐庐”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实践缩影,既响应了中央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又符合人民群众“盼生态、要生态”的呼声,也符合百姓过上富裕生活的心愿,已成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产生活向往的有效途径。
“美丽桐庐”的突出成效和主要做法
近年来,桐庐县先后荣获中国最美县城、中国最具幸福感县级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县等20余项熠熠生辉的国家级“金名片”。
(一)“美丽桐庐”的突出成效
1、生态环境领域:四个率先
其一,率先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其二,率先实现县内主要河流“随时可游、随处可游”。其三,率先实现乡村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全覆盖。其四,率先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综合化利用全覆盖,积极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处理。
2、美丽产业领域:四个典范
其一,实现从传统旅游产业向泛旅游产业的嬗变、实现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突破,成为国家全域旅游和长三角知名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典范。其二,结合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改善后的老房、“三改一拆”中利用价值较高的被保留房舍等资源,将村中闲置的、有特色的房屋统一流转,成为城里人在山坞里的第二居所、二次创业的精品典范。其三,民宿业蓬勃发展、遍地开花。其四,建立并深化与阿里巴巴集团的全面合作关系,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农村淘宝全覆盖的县。
3、文化文明领域:四大类型
其一,以“桐君鼻祖”为代表的中药养生生态健康文化。其二,以富春山居和深澳古村为代表的生态人居文化。其三,以严子陵钓台和七里扬帆为代表的森林、山丘、河流协调共生的生态景观文化。其四,以猪栏茶吧和牛栏咖啡为代表的生态乡土文化,使农村破旧的老建筑焕然一新,成为都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目的地。
4、社会治理领域:四大亮点
其一,首创“楼下书记”和村级环保协会等基层自治模式并实现全面推广。其二,首创“桐庐百姓日”“政府开放日”及967000百姓热线。其三,公职人员齐带头,唱响奉献主旋律。其四,敬老扶贫,营造“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弱势群体同沐阳光。
5、基层党建领域:四大成效
其一,通过“基层走亲”常态化,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其二,通过以“是否进过百姓家、群众是否熟悉你、是否办过惠民事、群众评价是否满意”为主要内容的“四个是否”制度,考评乡镇(街道)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情况。其三,通过住夜值班“十项制度”,规范住夜值班要求,明确住夜值班干部岗位职责,严格落实责任追究,确保24小时“百姓来电有人听、群众来访有人接、突发事件有人管”。其四,通过制定实施《桐庐县县管领导干部不敢担当情形问责办法》,以解决领导干部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不能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
(二)“美麗桐庐”的主要做法
1、完善组织领导
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桐庐”建设)委员会,对生态文明和“美丽桐庐”建设实施统一领导、整体部署、统筹协调。切实推进“五办合一”,提升绩效、整合资源。以生态办为统筹,协调推进县农整办、县“三江两岸”办、县“四边三化”、县“清洁桐庐”办。
2、坚持规划先行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系列规划,指导桐庐县生态文明创建工作。立足桐庐县全域,构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致力“全域大景区”建设。坚持近期规划与中远期发展布局相结合,强化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四规对接”。
3、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生态考评制度,由党政一把手签订责任书,山区乡镇取消工业考核指标,其他乡镇增加生态指标权重。创新生态补偿制度。创新生态监督制度,制定网格化环境监管实施方案,网格责任人员和要求以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建、全民行动等机制,建立完善政府及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公告制度和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创新生态社会治理机制,探索建立县智慧治理信息中心,全面构筑“干部联系群众、群防群治、基层协商、民主管理和服务群众”五大体系。
4、积极落实行动
实施最严格的自然资源保护政策和措施,全面落实“不准砍一棵树、不准填一座湖、不准卖一块石、不准挖一粒沙、不准出让一座石塘”等“五不”理念。坚持生态理念、壮大生态产业。全面启动旅游经济振兴计划,全方位构建“美丽”产品体系。按照“旅游+”的思路推进平台融合建设。培育生态文化,提升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建立“幸福桐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力求通过幸福指标评价,推动“幸福桐庐”建设任务的实施。
5、实施重大工程
实施“三个率先”全覆盖工程。率先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率先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综合化利用全覆盖工程,率先实现域内河流“随时可游、随时能游”目标。实施“三治理联动”全域工程。持续深化“五水共治”,统筹推进“五气共治”,扎实开展土地污染治理试点。实施美丽城乡建设工程。实施乡镇新建自来水厂取水口下游一公里工程。
“美丽桐庐”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一,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桐庐县紧紧围绕“美丽桐庐”这一主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努力实现天蓝、水清、山绿、地净,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美丽环境”催生出“美丽经济”,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二,模范落实省市部署。桐庐县结合自身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城市风貌独特的特点,既有责任也有能力把“美丽桐庐”建设成为“美丽杭州”的样本和示范。其三,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一方面,坚持把党政同责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桐庐县围绕美丽桐庐建设,坚持一把手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二)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
其一,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做功责无旁贷”的理念。这一理念科学阐释了“功”与“担当”的辩证内涵。绘制将桐庐县“绿水青山”生动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美好蓝图,最需要担当意识和实干作风。其二,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创新驱动为支撑,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立起与美丽生态、美丽城乡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美丽经济”充分考虑桐庐县自然禀赋和空间承载,依靠创新驱动将生态优势转化為现实生产力。同时,促进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的“融合”发展,探寻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其三,“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桐庐县在浙江省率先探索全域景区化的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以景区的理念规划整个桐庐县域,以景点的要求建设每个镇村,走出了一条科学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美丽乡村建设路子。
(三)顺应人民群众的心愿和呼声
一方面,响应人民群众“盼生态、要生态”的呼声。人民群众对生态质量、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更多地提供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优美的环境、安全的食品。加快“美丽桐庐”建设,着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的“美丽桐庐”,让人民生活得更好,已成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产生活向往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生活的心愿。桐庐县多山且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过去山区百姓觉得守着青山就是守着穷,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民致富的愿望非常迫切。良好的生态是桐庐县最大的战略资源和优势,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山水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必须要探索实践的工作。
“美丽桐庐”建设的内在规律与经验启示
桐庐县是中国最美县城。“美”来源于桐庐县普通市民对最美县城的认可程度,“美”表现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生活和干群关系各个方面,从中不难发现“美丽桐庐”建设的客观规律。准确认识、把握、运用这些规律,能够提高相关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实践的质量与成效。同时,从个例到一般,总结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实践这一县域样本的经验与启示,为浙江乃至全国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一些启示与建议。
(一)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根本指导,密切结合当时当地客观实际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力量,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孜孜不倦地为人民解放和幸福奋斗着。“美丽桐庐”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的实践,“美丽桐庐”建设的具体实践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回应。近年来,桐庐县秉持“生态立县”战略,始终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生态建设是其他建设的根基,把以人为本、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城市与农村互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切实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做功责无旁贷”
功成不必在我,要甘于做铺垫性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这揭示的是领导干部要着眼于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说“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境界、一种追求,那么“做功责无旁贷”就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做功责无旁贷”需要处理好树立远大理想与踏实苦干之间的关系。桐庐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历届政府领导提高站位,从长远出发,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
(三)大力建设“美丽桐庐”,重点发展“美丽经济”
桐庐县“美丽经济”建设实践充分表明了,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其一,坚持生态至上,实现绿色发展。将保护生态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坚守“三个宁可”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融合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释放巨大的生态红利,加快实现地区经济绿色生态转型。其二,坚持着眼长远,实现统筹发展。发展“美丽经济”,既要抓生态文明建设也要抓经济建设,既要优环境也要求发展,既要治污染也要促转型,既要产业融合也要城乡联动。其三,坚持立足特色,实现错位发展。“美丽”建设要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和资源禀赋,在历史基础上,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大胆探索,着力发展具有差异性、特色型的新兴产业,形成先导优势。其四,坚持深化改革,实现创新发展。要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美丽”建设的强大动力,奋力冲破发展中的传统路径依赖、思想观念障碍、利益固化藩篱,注重理念创新和体制创新,强化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
(四)坚持五个生态一起抓,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从生态文明的核心来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良好和安全的生态环境,其他文明就会失去载体。生态文明不仅是指生态环境,而是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又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换言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须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广义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包括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社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大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他生态的前提,生态经济是物质基础,生态社会是安全保障,生态文化是思想保障,而生态政治是制度支撑。“美丽桐庐”建设深刻反映了五个生态一起抓,为其他地区“美丽”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韩立新:《环境价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岩:《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6]李红卫:《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载《社会主义研究》,2004(6):114-116页。
作者简介
陈玥衣 中共桐庐县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