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研究

2024-01-18 13:24孟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郑州

摘 要: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是弘扬民族精神、延续历史文脉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郑州作为沿黄重要省会城市,要充分利用自身文化資源优势,找准着力点,全方位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为推进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关键词: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黄河文化的复兴和发展。郑州作为黄河文化的中心地带,文化资源丰富,涉及地域广。黄河文化与国家战略的交汇,要求作为黄河文化核心区与主体区的郑州不仅要自觉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之中,而且要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优势,筑造黄河文化高地,彰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古都的魅力,提升黄河文化在国家战略中的文化影响力。

一、打造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

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

(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1.城市历史久远,绵延不绝

早在距今5 300—4 800年前,郑州就已经开始了城市建造。仰韶时代,在郑州北郊就出现了采用版筑技术建造的古城。距今5 300多年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在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已出现巨型都邑聚落。郑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两大王朝——夏、商的都城所在地和主要活动区域。3 600年前,商朝在此建都,为成汤时期的开国之都——亳都。西周时期,周王在郑州地区分封了20多个邦国,其中的管国(今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因参与帝辛之子武庚禄父发动的“武庚之乱”为周公所灭。周平王东迁建立东周后,建都于新郑的郑国成为显赫一时的中原诸侯国之一。在秦汉以后2 000多年的封建制王朝里,郑州一直作为全国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发展要地,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核心城市。2 000多年间,它在不断积累和传承深厚的黄河文化的同时,形成自己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成为内涵丰富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文化遗产众多,内涵丰富

悠久的历史给郑州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且厚重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上古时代的文化遗存,数量更为突出。截至2022年12月,郑州共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3处、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1处及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在全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9个研究项目中,郑州占5个;2021年11月印发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中,郑州市有5处被列为重点保护大遗址。从10万年前的织机洞文化到8 000年前的裴里岗文化,从夏商古都到郑韩故城,从汉霸二王城到隋唐洛口仓,从嵩阳书院到康百万庄园,郑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薪火相传,源远流长。灿若繁星的历史文化遗存彰显了郑州在黄河文化乃至整个华夏文明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其升级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持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具有连接四方、十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郑州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同时,郑州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欧亚大通道非常重要的交通枢纽,独特的区域和交通优势为郑州黄河文化传承和弘扬奠定了基础,为打造世界级黄河文明寻根地和黄河国际文化旅游带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和特大城市,享有明显的政策优势,“一带一路”、中原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带给郑州空前的发展机遇,为郑州赋能升级、加快建设带来得力春风。2022年11月《郑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的出台,清晰地构建了“一核、五廊、五片”的整体建设格局和文化保护体系,明确提出将郑州建设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和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借力文化资源保护、文化传承和文旅结合的经济新动力推动古都郑州的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三)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郑州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实际,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推动黄河国家博物馆、国家黄河文化公园、郑州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等文化项目建设,同时积极开展线上文化服务,推出线上名师讲台、云图数字有声图书馆等多种线上学习资源。依托政策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民间资本大力投资建设重大文旅项目,在全省乃至全国打响了知名度。其中,位于郑州市中牟县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充分融合了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以黄河之根、黄土之魂构筑景区亮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全景化展现河南发展历史,以时代口吻娓娓介绍河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带领我们走入时空隧道,共同探寻中华文明和中原文化的源远流长。据统计,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开城一年内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除文旅产业迎来发展新突破外,郑州文化创意产业也收获颇多,文学艺术创作佳品层出不穷,如2021年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等文创精品,在全国范围内引起重要反响。总体来看,郑州全市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强劲,文化软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良性且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为继承传播黄河文化、推进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当前郑州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郑州在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方面虽已取得颇多引人注目的成绩,但由于这项巨大的工程仍处于初步阶段,且没有现成的蓝本可供参考,因此难免会存在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城市文化定位稍显不足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淀,是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发展印记。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内涵与潜在魅力,更是一个城市塑造独特城市形象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郑州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理应呈现出更为鲜明的城市文化面貌,但长期以来,郑州留给人们的感觉仍是缺少一些文化底蕴。提到郑州,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交通,说“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尚未成为郑州的鲜亮名片。从全国范围内看,郑州和北京、西安、杭州等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很大差距;从省内范围看,郑州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知名度甚至不如开封和洛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相对较弱的城市文化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如何提升郑州城市文化定位,提升郑州城市文化气质,成为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黄河文化传播形式仍较单一,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郑州在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方面虽采取了诸多措施,如大力推进以黃河国家文化公园为载体的各类黄河文化游览区及各类宣传推广黄河文化的博物馆建设,为黄河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但是在文化传播渠道方面还相对集中在传统媒介上,传播内容创新不足,传播方式相对程式化,从传播内容到传播形势、推介渠道的创新度提升都比较有限。传统传播形式如纪录片、期刊、电视新闻、博物馆展览等,需要受众群体有一定文化基础,且需要付出一定时间和路费成本,这和当下青年人群追求新奇快捷、消费时间碎片化的接受特点存在一定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黄河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三)文旅项目同质化现象明显

黄河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但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转化的有效途径。实现文旅融合离不开以文化为内涵的项目建设,但就目前整体文旅项目建设情况来看,一是部分项目周期长、投入多、落地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郑州黄河历史文化的弘扬和传播;二是一些项目存在重复建设、文化要素整合能力不强、文化遗产活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从而不利于公众从文化遗产中感受黄河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打造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对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打造郑州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既符合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建设需要,也高度契合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郑州要继续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工作理念,针对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战略途径。

(一)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郑州作为黄河流域腹地,不仅是黄河文化及中原文化形成的核心地区,还是中华民族文化根系中最早生长出的最关键且最茁壮的主根脉之一。作为黄河文化的集中代表,郑州应着力挖掘自身文化潜力,将文化发展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全方位、多举措地提升城市文化形象。

一是围绕城市整体环境创设,完善老城区建设和改造。近年来,郑州在城市发展方面紧紧抓住中部崛起、中原城市群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机遇,通过政策引领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和文化产业,结合城市特色维护和建设城市地标,如二七纪念塔、千禧广场大厦(“大玉米”楼)等,同时注重科技和人才因素,打造中原科技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际化物流园等,在城市现代化方面取得较大突破,但在整体城市环境创设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在老城区改造方面,如中原、二七等老城区内仍存在道路狭窄拥挤、建筑新旧掺杂、街道环创较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美观。为此,要加强城市整体环境创设,加大老城区改造工程,在保留城市历史沉淀基础上推进老城区现代化发展,提升城市形象。

二是加强城市整体文化氛围,突出中原文化特色。郑州在文化形象建设方面应紧紧围绕厚重古朴、磅礴大气的中原文化特色,以文润城,以文化城,在城市地标建筑、街道标识、机场、火车站等城市窗口改造中彰显自身历史文化特色,同时强化文化传承创新,充分利用抖音、微博等多种现代化传播渠道,通过文化沙龙、讲座、读书活动等渠道,针对不同群体精心组织传授文化内容,加强黄河文化与中原文化在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群体中的传承与接受,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由内而外积淀城市文化涵养。

(二)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黄河“文化+”发展

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需要通过科技赋能、平台推广和内涵挖掘等切实有效的措施推陈出新,结合时代精神和受众认知特点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赋予文化新的时代生命和发展动力,使之切实肩负起历史的见证者和诉说者的双重使命。为此,郑州要牢牢把握黄河流域文化特征和“商都”文化特色,推进文旅、文创等“文化+”式的融合式创新发展新路径。以文物展览为例,当前,仍有人仅仅将博物馆里的文物看作被观赏或被研究的对象,认为文物是没有生命力且远离现实社会的东西,同时对文物鉴赏的专业性要求使这些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未能走进人们心中,也未能发挥文化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为此,要创新文化传播途径,在现有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实体展示载体基础之上,充分利用5G、V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虚拟再现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采取文字+图片+影像的形式,动态化呈现文物历史,增强文物科普的大众化和通俗化。加强数字博物馆和图书馆建设,围绕与黄河文化有关的人、事或物,充分发掘黄河文化精神,有计划地组织和支持围绕黄河文化开展文学作品、电影、话剧、情景剧、网络短视频等文艺创作活动,讲好黄河文化故事,打造黄河文化IP,提升郑州黄河文化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推动郑州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进一步分类分档建立非物质遗产数据库,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转化,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

(三)提高文旅产业的创意与科技含量

目前,科技进步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黄河文旅产业的良性和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与创新的力量。郑州作为文化大市,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但就目前整体呈现来看,文化开发形式还较为单一,固态化的旅游项目及场地需要人们付出一定时间和出行成本,部分项目的雷同或完全静态化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从而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为此,应引入创新思维,开拓多样化的文旅业态,结合地区文化资源优势和特色,充分利用VR/AR、人工智能、5G等高科技手段,采取实景观看、沉浸式体验等多种形式,丰富人们的旅游体验。完善景区公共服务体系,在着重打造文旅项目的同时要注意景区配套设施的完善,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特色,以完美体验为目标,全方位推动郑州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玉琴.打造黄河文化精品工程 助推郑州文旅产业发展[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1):92-91.

[2]成燕.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 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文化支撑[N].郑州日报,2021-10-22(2).

[3]邵璐璐.用好黄河文化,打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大景深”图景[J].今古文创,2021(17):125-126.

[4]王书惠.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帝故事:郑州建设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的思考[J].今古文创,2021(15):120-121.

[5]王运涛.郑州打造新时代“黄河之都”的路径选择[J].中州大学学报,2021(3):73-77.

[6]王星光,李秋芳.郑州与黄河文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孟芳,硕士,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黄河文化。

猜你喜欢
郑州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郑州麦飘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Analyzing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Websites: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Technology Companies in the US and Japan
梦启郑州
郑州外国语学校
沧海遗珠 郑州东赵城发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