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心理问题识别的标准化过程

2024-01-17 03:37刘芳南
中国标准化 2023年22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研究生辅导员

摘 要:我国高校研究生群体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事关我国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质量,事关教育强国建设。本文通过呈现一个真实的辅导员工作案例,从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基本途径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辅导员、班主任等高校教师队伍对于研究生心理危机问题进行有效识别的标准化过程,从而为准确界定学生危机问题、开展危机干预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问题识别,辅导员,案例分析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22.036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对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急剧增长、世纪疫情的深远影响和全球经济下行的态势,我国高校研究生群體面临着来自学业、就业、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由此容易产生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休学、退学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因心理疾病而引发的自杀、犯罪等极端事件,让人深感痛惜。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事关我国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质量,事关教育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高校予以高度重视,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等高校教师队伍对于研究生心理危机问题的有效识别,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干预。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的要求,但这些更多是原则性的、最基本的、最底线的要求,缺乏可操作性[1]。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能力”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辅导员在初级层面即需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以及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原则。但是,由于高校关于心理健康工作职业能力标准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能力与岗位划分不够匹配,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能力参差不齐,难以有效地完善相关工作[2]。由此可见,标准化是高校辅导员加强心理健康工作能力的努力方向,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标准化是标准的制定、传播和实施的全过程,其最基本的目的是控制、有序化和统一化,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简化阻止客观世界向复杂化/无序化过度发展的趋势,达成简化和复杂化之间的平衡[3]。本文基于辅导员工作中的一个真实案例,从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基本途径方法三个方面,探讨和分析高校辅导员开展研究生心理问题识别的标准化过程,在简化和复杂化之间寻求平衡,为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方面提供可操作性指导,提升职业能力和育人工作水平。

1 目标的标准化:从学生异常表现识别预警信息

及时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将学生尽早纳入干预视野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基础目标。很多年轻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在面临心理问题学生时,总感觉束手无策,无法走进学生内心,故而无法准确“把脉”,对症下药。事实上,个体一旦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往往会表现出一些行为征兆。虽然研究生的个体情况千差万别,但只要保持足够的敏感性,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通过这些异常行为征兆,做到对学生心理危机的早期识别和预警。以下工作案例中的研究生,在入学不久后就出现了一些异常行为表现。

小童,女,22岁,从外校保送至北京某高校读研。开学两个月后,小童的导师找到辅导员,反映了她的一些异常情况:起初小童经常因身体原因向导师请假回家乡休养,无法完成导师安排的学习和科研任务,后来渐渐与导师联系越来越少,发展到不与导师见面、不接听导师电话,只偶尔回复微信或短信的程度。小童告诉导师自己因从小患有呼吸道疾病,对北京秋冬季节的雾霾天气无法适应,常常出现呼吸困难和失眠的症状,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已在母亲的陪同下在家乡的正规医疗机构做了检查,医生诊断为中度焦虑。导师由于无法与小童见面,不能对她的说法作出判断,对她的状况表示担忧。

小童到底怎么了?她的异常表现引起了师生的注意,因此辅导员需要将该生纳入关注视野,尽快了解该生的相关情况,并掌握真实的预警信息。

2 内容的标准化:“人物画像”的基本面

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有效地开展评价、管理与教育;尽可能全面地对学生进行“人物画像”,有助于准确界定学生的危机问题。一般来说,对学生开展“人物画像”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学生的问题状况三个方面。需掌握的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年龄、民族、年级、专业、籍贯、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以及入学以来的学习情况、学生干部担任情况、宿舍关系、恋爱关系、前期谈心谈话情况、有无心理咨询经历等。需掌握的学生家庭情况主要包括:主要家庭成员基本情况、职业、关系状态,学生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状况,家族的自杀史和精神病史等。学生的问题状况主要包括: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起因、来龙去脉/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影响、持续的时间等。

案例中的小童没有主动向辅导员表明过自己的情况也没有寻求过任何帮助,那么辅导员应该从何入手去了解小童的以上三个方面情况,从而掌握其真实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呢?以下八个方面是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主要渠道,辅导员可以综合运用其中的不同途径,通过直接与间接方式相结合,获取对学生的综合评价。(1)查阅入学档案材料。入学档案记载着学生前个学习阶段“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趋势,是辅导员初步了解学生的重要参考资料。(2)查看书面资料和网络发言。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科研、就业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思想比较复杂,直接在老师面前表达又有一定的顾虑。辅导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个人总结、学生周记、命题作文等形式获得了解学生的书面资料,也应该通过微信朋友圈、个人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账号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思想动态等。(3)在群体中观察个体表现。在平时的接触中观察学生,是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基本途径。辅导员走访寝室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仔细观察每位学生床上用品的安放和床旁墙上的装饰,能发现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某些个性特征。经常进课堂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班级活动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志趣爱好、人际关系和性格特质。(4)师生谈心谈话。辅导员要善于抓住时机,通过交谈去了解学生,可与学生闲谈、个别谈话,还可以采用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思想,以弥补表象观察的不足。一般来说,在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表现后,直接谈话是最快捷,也是最常采用的了解学生情况的途径。(5)从导师处了解信息。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很多导师会定期与学生召开组会、研讨会、文献阅读会,与学生的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情况也比较了解,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思维、写作、语言表达各方面的能力。想要全面了解研究生个人的情况,导师是必不可少的了解渠道,导师也有责任参与到对学生各种问题的处理之中。(6)与家长或监护人沟通。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和学习质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发展、问题行为和学业表现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有不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原生家庭,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可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校外表现和家庭情况。(7)获取学生干部的反馈。学生干部对班级情况熟悉,甚至知道许多细小事情,分析问题较其他学生深刻,出于责任心往往会毫无保留地把情况告诉老师,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发现隐患,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早解决。(8)联系朋友、恋人或室友。朋友、恋人是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情绪的一个重要窗口。室友是与学生共同居住时间较长的同学,一般来说,他们比较了解学生面临的问题、困惑和痛苦,甚至经常比家长了解的情况还要真实和详细。所以,必要时辅导员一定要充分调研学生的好友、恋人、室友情况。

3 方法的标准化:“望-闻-问-切”的工作路径

针对案例中小童的情况,为确认她的问题所在,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她的辅导员按照“望-闻-问-切”的标准化路径开展了心理问题的识别与界定工作。

3.1 望:从档案等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

辅导员查看了小童的入学档案和个人信息,了解了该生的本科院校与专业、学业表现、父母职业等信息,又从研究生教务秘书处拿到了小童本学期的課表,发现她除了本专业要求的课程之外,还选了几乎等量的人文艺术、工商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课表安排得满满当当。

3.2 闻:从室友和师门同学处核实问题

辅导员随后与小童的室友和师门同学进行了情况了解,从小童室友反馈的情况来看,小童近来频繁返回家乡,即使在宿舍住也是每天早出晚归,很少与室友沟通交流。而与小童在同一课题组的同学则证实了导师的说法,表示平时上课不怎么见得到小童。

3.3 问:约见学生并会谈

有时候可能需要多次的会谈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并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第一次会谈主要在身体健康层面,小童解释了自己的呼吸道敏感问题,还有对北京天气的不适应,但没有主动提及与导师之间的沟通问题,有意在会谈中回避一些困扰她的问题;第二次会谈小童透露了关于自己更多的情况,包括父母对她人生道路的明确规划、导师研究方向与个人兴趣的差异、英语分班考试的失利等。

3.4 切:问题的分析与界定

对学生问题的确认和分析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是辅导员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过程,这决定着后续对学生提供帮助、开展干预的质量与效果。通过分析,小童的问题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父母干预读研选择的抗拒;二是专业和英语学习困难带来的焦虑;三是健康问题的催化加重了焦虑与人际疏离。据此,辅导员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各个击破。

4 结 语

通过以上工作案例的呈现与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对高校研究生心理问题进行识别的标准化过程。通过将研究生心理问题识别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基本途径方法的简化、有序化和统一化,帮助高校辅导员尽早识别学生预警信息,对学生开展全面画像,并通过“望-闻-问-切”的四步标准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界定,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在研究生心理问题处理过程中,辅导员要充分理解学生的问题,在体验学生的感受时,能够把关心和期待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并引导学生做出积极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度过充实、快乐的研究生生活。

参考文献

[1]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标准化体系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6.

[2]李河沙.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工作职业能力标准的探讨[J].中国标准化, 2022 (20): 205-207.

[3]王平. 再论标准和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J ] . 标准科学,2022(1):6-14.

作者简介

刘芳南,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刘宪银)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研究生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