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华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 100089
立足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为解决艰巨而繁重的乡村振兴任务,党和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以提高乡村治理效力。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数字技术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强大的驱动力[1]。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的高速发展,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乡村治理领域[2]。近年来,学术界对数字乡村治理的研究力度在不断加大,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笔者以中国知网数据库2019 年至2023 年9 月25 日收录的中国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的文章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其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CiteSpace 软件是一种可以对发文量、发文作者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的软件。笔者运用CiteSpace 软件,绘制我国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的年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知识图谱,探索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笔者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文献资料来源,通过高级检索功能,将主题词设定为“数字乡村治理”或“乡村数字治理”,发现关于这一领域的文献大多在2019—2023 年(2023 年的更新时间为9 月25 日),其中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为624 篇。笔者以这624 篇文献为基础数据,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
由图1 可知,我国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的年发文量大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在2020 年之后,年发文量明显提高。我国学者针对数字乡村治理的研究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9—2020 年,该阶段是数字乡村治理研究的初始阶段,年发文量不超过50 篇。第二阶段为2021 年至2023 年9 月25 日,该阶段学界对数字乡村治理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也和国家大力推进数字乡村治理密切相关。2022 年发文量比2021年发文量多1倍。此研究文献数据的最后更新时间为2023 年9 月25 日,从发文量增长率推测,2023年发文量可能比2022年发文量略有增长。
图1 2019—2023年我国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发文量
图2 是我国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发文作者的共现图谱。在图2 中,共有973 个节点,739 条连接线条,密度为0.001 6。由该数据可知,我国学者在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的成果相对较多。代表作者的节点颜色越多,表示作者的合作范围越广。由图2 可知,合作范围比较广的作者有沈费伟、唐菁阳、张文雅、熊春林等,多为小范围的密切联系。由表1 可知,在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大的是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沈费伟(发文量达到14 篇),其次是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陈桂生(发文量达到6 篇),其余发文量较大的作者多发文5篇。
表1 我国数字乡村治理研究发文量4篇及以上作者统计
图2 我国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发文作者共现图谱
由图2和表1可知,我国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的研究群体主要有以下分布特点。①研究群体呈现大部分集中、小部分分散的特点,即在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某些学者之间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合作关系,少部分学者处于单独研究的状态,彼此之间合作不紧密。②部分学者发文量较多,可见部分学者对数字乡村治理的关注度比较高,如沈费伟、陈桂生。③从研究的整体情况来看,目前发文量在10 篇以上的学者较少,可见该领域的学者研究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624 篇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得到如图3所示的共现图谱。该图谱共有609个节点、264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 4。由图3 可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单位的发文量较多,且其合作关系较紧密。这些研究单位是中国农业研究机构中的重点机构,其余研究机构大多为社会治理或者与数字技术相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图3 我国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的发文机构共现图谱
在一研究领域中,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则表示该主题越受人关注;关键词之间的连线则表示其间的相互关系,连线越多,则表示其关系越紧密。样本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4 所示。该图总共有31 个节点、43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92 5。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节点越大。由图4 可知,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其中,乡村振兴、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振兴出现的频次较高,可见这是学界都比较关注的热点;其次是乡村生态旅游、乡村生态治理、绿色发展、乡村生态宜居、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等。
图4 我国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聚类是CiteSpace 软件通过一定的算法对相同属性的关键词进行聚类,结果中的最大值则成为该聚类的代表,被作为聚类标签呈现出来。用聚类模块值(Q)和平均轮廓值(S)对聚类的结果进行评估,Q=0.657 9>0.3,则表示此聚类结构显著;S=0.898 8>0.7,则表示此聚类是令人信服的。由图5 可知,我国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有8 个聚类群组,分别为#0 乡村治理、#1 数字乡村、#2 乡村振兴、#3 大数据、#4 数字化、#5 数字经济、#6 互联网+及#7 嵌入。
图5 我国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关键词聚类图谱
由图5 可知,数字乡村治理领域的研究主要从“数字化”“数字经济”“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数字乡村”等方面展开,其中“数字化”“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数字乡村”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通过数字化的方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王丽等[3]认为,数字经济是驱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引擎,也是影响未来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数字化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与网信办发布的《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中强调的着力发展数字乡村经济有关。数字乡村和乡村治理也密切相关。雷搏等[4]认为,数字乡村是建设数字中国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要通过数字科技普惠服务,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和乡村治理水平提升。
笔者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源自中国知网数据库2019 年至2023 年9 月25 日发表的关于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的624 篇文章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在这几年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数量的增多也是国家在数字乡村治理领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结果。整体上看,乡村振兴与数字乡村治理的衔接越来越紧密,具体分析如下。
从发文量的角度分析,我国学者对数字乡村治理的研究可分为初始阶段(2019—2020 年)和深入阶段(2021年至2023年9月25日)。在初始阶段,我国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发文量相对较少。在深入阶段,学界对数字乡村治理研究领域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其中2022 年发文量比2021 年发文量多1 倍。从发文量增长率推测,2023 年发文量可能比2022 年发文量略有增长。
从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的角度分析,发文量比较多的作者所在的机构普遍是乡村振兴研究领域中的重点机构或院校,如发文量为14 篇的沈费伟是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老师,其一直致力于农村治理、基层治理领域的研究。此外,发文作者之间的合作呈现部分联系比较紧密的情况。发文总量比较多的机构多为研究农业的高校或科研院所,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专门从事中国农业问题研究的国家级学术机构,其必将引导中国农业不断向前发展。
从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的角度分析,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乡村治理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由此可见,数字乡村治理始终围绕如何更好地进行乡村治理从而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数字乡村治理研究关键词共有8 个聚类群组,分别为#0 乡村治理、#1 数字乡村、#2 乡村振兴、#3 大数据、#4 数字化、#5 数字经济、#6互联网+及#7嵌入。
加强数字乡村治理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能够拓展农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渠道,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对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巨大作用[5]。笔者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虽然文献数据量相对较少,但也能够发现一直致力于农村研究方面的学者陆续把关注点放在数字乡村治理领域,这一倾向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密切相关。结合以上研究分析,笔者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以下展望。
从现有研究看,研究数字乡村治理的学者较多,但学者之间合作并不紧密,有待进一步加强。鉴于此,各学者应从加强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出发,构建相关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深化研究数字乡村治理。
科学的研究应该基于实践又回归到实践,研究是为了对现有领域认识得更清楚,能够从理论上了解政策的落实程度,同时能从实践上具体解决一些问题,从而达到优化整体的效果。目前的研究在理论上的阐释和实践上的应用都有,但还远远达不到要求。后续各学者应随着对政策的不断解读,进一步加强实践方面的研究,从提出解决方案的角度不断解决在数字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推进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