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意:追随光

2024-01-17 13:18:38夏天眉
关键词:布面光影画家

夏天眉

杨意近期的一系列作品都是围绕光影的。投射在纱质窗帘褶皱上的光影,落在物品上的午后斜阳,窗玻璃上神秘的反光……那些光影隐隐约约、恍恍惚惚,你就要分不清哪里是艺术家笔下的光,哪里又是现实中的夕阳、晨曦。杨意发表于网络的作品局部图,甚至更有迷惑性,那些光影不再是附着在物品上的短暂的逗留,而是光与物交融在一起,失掉了整体可辨识的形态,走向了抽象。

这可能是现实主义的抽象——极端写实的画面却带给观众抽象的感觉。因为你一下子认不出那如此清晰的画面画的是什么。这是否是一种新的抽象?

抽象是对表现对象的外形进行简化或重组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然而在这里,杨意并没有非常明显地简化或重组,而是如实地描绘了事物的形象。只是这种形象就像某种悖论,在远处还能看见全貌,离得近了反而被局部所混淆,认不出整体了:她所选取的画面就像一个特写镜头,有时看似对准的是窗帘外的房屋,其实却对焦在窗帘上,让人看不清窗外的风景,只被帘子上滚动的光影所吸引,让人感到一种不知所措而莫名的美。

然而抽象不限于艺术,抽象也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所以,杨意绘画带给观者的这种抽象,不仅是视觉艺术上的,也是哲学上的。她将自己对光影的迷恋和对时间的思考带给了我们。

“那些逝去的时刻还会回来吗?”杨意作品集的标题这样写道。记忆与现实,艺术与生活。也许她的作品就是想抓住努力的瞬间。时光流转,我看到她笔下描绘的光影,超出了画面撷取的框架,在空间中移动起来:奔流不息的时间、光影、生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就像眼前的流水,昼夜不停。

苏轼在《赤壁赋》中曾这样感叹:“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

杨意的绘画用作品集的标题叩问逝去的时刻,在对窗外景色的不断描摹中引发人们的观察与思考。昨天的此时与今日的此刻有何不同,今天是昨天的重复吗?我失去的那份情感还存在于世间还是消散在风中,我童年的某个瞬间为何出现在梦中,你梦中也会有不知名的山河吗?

我看到杨意这系列的作品中有几幅都描绘了类似的、相同的风景。她说,通过重复画一个相同的场景来捕捉这张照片,重复描绘同一个场景类似于重复经历同一段回忆。曾有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艺术家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她想要接近记忆、接触记忆,用图像记录真实、记住真实。可是她选择的图像却不是一些重大的时刻,而是一些普通的时刻,是每天我们无意间瞥见的无数瞬间之一。杨意将它固定、确定在画布上,这些没有代表性的一刻似乎正是每天没有代表性的普通的日常生活,而重复又给这一刻带去纪念意义。在画家和观众的凝视中,这一刻窗帘上的光影缥缈而神秘、窗外的楼房模糊而不平常。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也有一些场景是重复出现的。有时是似曾相识的特定时刻,有时是过去没有解开的问题再次袭来。然而,你希望它回来的那些时刻,却始终在记忆深处渐行渐远,你走近、它走远。当你想靠近本质,便会迷失于局部,认不出整体;当你想靠近本质,本质便弥散开来,散落在光线中。

杨意的画中会有一些特别的元素,如窗台、栏杆……那些一般构图所避免、排除在外的一切条条框框,杨意却张开双臂欢迎它们,并将它们容纳进她的画中,并且如此亲切自然。它们就像在那里等待杨意一样,它们也在等待着我们,等待我们去发现这奇异的美。然而这种美的源头在哪里?

在我所知的杨意较早的一件作品中,一个女孩坐在桌前,身后的墙壁、她的T 恤、皮肤、桌上的相机,由远至近都笼罩在淡紫色的光中。她的眼神似乎没有聚焦于任何物体,她在那里,又不在那里。而墙面除了紫色外,还有一块蓝、一块绿、一块红,用色大胆、自我,却又和谐。还有名为《楼梯》的两张小画,那些窗框和栏台已经进入了她的画面,对比强烈的用色在这里更显现出画家对光线和色彩的敏感,也许这就是杨意追逐光影的某种起点。

另外,还有两张炭笔素描给我留下了印象。在杨意的作品集里,她同时展示了素描画面本身和素描在另一张白纸上留下的印痕。这样的镜像设置充满意味,同时展现出清晰与模糊的两幅素描,留给你的记忆是清晰还是模糊呢?也许后者更接近真实的记忆。而这种清晰与模糊的游戏在画家之后的创作中也被保留了下来,例如清晰的窗帘上的光影和模糊的窗外风景。艺术是指向真实的谎言,它骑跨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可以自由穿梭、并驾齐驱。

杨意的绘画大部分参照的是照片,然而她认为作品与照片又不太一样。绘画与参照对象,即照片、影像等图像信息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一般对于图像中的大部分信息,绘画还是如实描绘的,如构图和主要对象,然而色调、次要对象等都可以根据画家的趣味和意志而改变。当下,很多画家都使用照片作为绘画创作的参照对象,他们往往自己请模特、拍摄、修图,于是画家也成了摄影师。拍照片似乎也成为画家的一次草图。对于拍好的照片,画家还可以任意添加或删除某些细节,简化或增加某些层次,杨意绘画中的颜色主要还是基于自己的色彩感觉。

据说小津安二郞拍摄电影时,上个镜头里放在人物左边的杯子,下个镜头就被放到人物右边去了。小津说,因为好看。确实,艺术家就是作品的上帝,一切为自己的美学思想服务。他们选取镜头或拍摄照片,首先就是一次创作;而面对照片的最终创作,写实或是写意,冷调或是暖调,抽象或是具象,更体现出艺术家的观念。

近日,杨意在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虚焦。当我被她的作品环绕,当我面对这些作品时,我更清晰地发现艺术家的视线是在近处的纱帘、纱帘上的光影以及远处的风景、建筑物之间游走的。她有点儿发呆、出神地望着面前的事物,她的目光不是聚焦的,而是失焦或者虚焦的,这就是展览中文标题“虚焦”的来源。而法文标题“hors-champ”的意思是画面之外、镜头之外,没有被镜头捕捉,但又以某种方式暗示了它存在的东西,可以是物质世界的某种现象,也可能是精神世界上的一些思考。如果说艺术家描绘的光影象征着光阴,那她就是在以作品叩问时间与瞬间的命题。

这里的中文标题和法文标题,一个指向画面之内,一个指向镜头之外,它们互为表里、互为补充,与杨意的作品内涵相吻合,也贯穿在这场展览的设计之中。例如,取自作品名称的三个章节的标题:空气里苔藓的味道有一丝微甜、蜂鸣打断了午歇、夜幕降临前的第一阵战栗,这些都是画面没有展现但艺术家却以文字提示了它们的存在。

回到前面所说的,杨意的目光是虚焦的,但同时她又是专注地、全情地投入地沉浸在当下的氛围中。我认为这就是一种艺术的状态,它提倡和鼓励你要去感受,是一种感性的认识。所以你能够感受杨意的绘画,你就能够感受艺术、享受艺术。这或许也是艺术的一个功能,让我们逃出现实世界,去享受出神的那个瞬间。

杨意曾向我推荐一部十分小众的电影,有关回忆与时间的主题。电影讲述主人公等待爱人直到沧海桑田,却被一句“他大约不会回来了”点醒,最终心碎一地。主人公设定为只有回忆,追随回忆只能不断向后。我追随时间,就一路向前;而你追随光,则漫长又短暂。在时间中短暂停留、在记忆里漫长回味,午后的光景、睡前的时光、清晨的片刻,在你的脑海中划过了什么样的场景?身影、言语,你内心不断呼唤的、那些逝去的时刻,都在画面中的一块块光斑里,凝聚与沉淀。

图1 离河岸不远的一座塔里,布面油画,162×113cm,杨意 作,2022 年

图2 收获葡萄前要保持耐心,布面油画,162×113cm,杨意 作,2022 年

图3 双生II,布面油画,61×50cm,杨意 作,2022 年

图4 无题,布面油画,25×25cm,杨意 作,2022 年

图5 无题,布面油画,40×40cm,杨意 作,2022 年

图6 遮阳伞下空无一人,布面油画,73×116cm,杨意 作,2022 年

猜你喜欢
布面光影画家
钱爱康
扬子江诗刊(2023年3期)2023-05-06 10:40:14
王秋莲
收藏与投资(2022年9期)2022-10-13 06:55:32
詹克兢布面油画
光影
光影
酷炫小画家
光影之下
商周刊(2017年18期)2018-01-28 00:32:44
聪明的画家
大灰狼(2018年12期)2018-01-18 00:40:36
张方白艺术作品
艺术评论(2017年10期)2017-03-22 08:43:37
小画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