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智博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口译能力是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包括听力理解、口语表达、思维速度、记忆能力、知识储备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还包含特定的口译技巧等,因此口译课程对于高职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不小的挑战。然而传统口译课程的教材涵盖内容较广,语料内容难度颇大、应用性不强,教学形式呆板枯燥,较难适应和满足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虽然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发展迅猛,很多纸质文本的翻译工作可部分由人工智能替代,但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输出量最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仍需具备沟通交流、商务接待、产品推介、业务洽谈等中英文交际能力和口译能力的综合型商贸人才。本文从深圳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教学实践出发,以支架式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并开发适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特点的口译教学模式。
商务英语专业在国内高校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而口译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支撑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长期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首先,口译教材多基于本科翻译专业编写,多数教材形式呆板枯燥,使得学生对口译课程存在天然畏惧感,学习积极性较低,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其次,很多高职院校往往偏重理论教学和讲解,口译教学模式陈旧、单一,与实践脱节,偏离学生和社会需求。以“高职商务英语口译”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笔者发现截至2023年5月相关学术论文仅113篇,与本科院校英语口译课程或口译理论研究相比,对高职英语口译课程的相关研究明显不足。蒋丹[1]、饶文韵、王智杰[2]等将项目教学法引入高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通过实践探讨了项目教学法或活动型教学法在高职口译课堂中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王晓华[3]将项目化教学模式与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口译课程结合,探索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工作过程的项目化口译教学模式;刘雅梅[4]从“教学做合一”的实践角度对高职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析,为高职口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特点的指导。随着信息化教学不断深入推进,谢婷婷[5]、马燕红[6]、徐光霞[7]、李志萍[8]等学者进一步探索了高职商务英语口译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其中谢婷婷以江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奖项目“宴会饮食口译”为例,详细阐述了混合式口译教学的设计思路、实施过程和评价效果等,为口译“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指导。陈卓[9]探讨了教学支架在商务英语口译互动课堂中的作用,分析了商务口译互动教学中教师支架、同伴支架以及计算机支架三种支架形态应用的可行性。
此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中也提出,需要遴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信息化资源[10]。但目前国内较少有此类型的口译教材出版并使用。构建适应深圳先行示范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发展水平和不同层次岗位对技能人才的要求的教学模式,推动高职信息化教学改革,对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学校整体发展均具有深远意义。
支架式教学理论最早源于Vygostsky[11]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最近发展区” (ZPD)理论。“最近发展区”是指学习者实际的能力水平与学习者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能力水平之间的区域,而在最近发展区内专家所提供的协助即为“支架”。李淑静[12]在“Scaffolding in Adult ESL Classroom”一文中对二语课堂中的“教师支架”(Scaffolding by teachers) 、“同伴支架” (Scaffolding by peers) 做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和论述;Dickson[13]等人提出,“支架式教学是一个有序的系统,其中包括为推进教学进程提供的提示性内容、材料、任务及教师的辅导等”。
根据McKenzie[14]提出的支架式教学的八个特性,我们可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分为五个环节:一、搭建支架;二、进入情景;三、独立探索;四、协作学习;五、效果评价。支架式教学应用于高职口译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也符合高职口译教学特点和要求。
本研究依托深圳某高职院校应用外语学院2020级商务英语专业第4、5学期,总计28周、56学时的商务口译课程教学,设置试点班和对照班各一个。试点班和对照班的人数分别为42和44,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52.6%和53.4%,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 500分以上的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28.2%和29.5%,差异不显著,且所有学生均已修完综合英语、英语阅读、听力、口语等前续课程,具备一定的口译学习的基本条件。实验班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支架理论,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采用新型工作手册式教材,在学生互助合作、教师监控指导、网络课程支持的环境中通过“教师支架”“同伴支架”以及“计算机支架”开展口译教学;对照班则以传统的口译教学模式为主,采用传统高职口译教材,以教师引领学生听录音试译和教师更正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为保证研究公平有效地顺利进行,试点班和对照班为同一授课教师。研究初期,对在校生、毕业生、教师及企业人士等开展多方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职场中应用性最广、实用性最强的口译工作任务。在对该学院2020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共242人)开展了有关商务口译训练形式、口译话题,以及该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期待效果等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8.51%的学生倾向于group work(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25.71%的学生喜欢pair work(双人训练)的学习方式;11.43%的学生喜欢individual work(单独练习)。在对学生所感兴趣的口译话题的调查中,74.29%的学生对商务洽谈感兴趣,65.71%对产品展销感兴趣;55.71%选择企业及产品介绍;52.86%选择迎宾致辞;商务旅行、国际关系、外交政策等分别占比 32.86%、22.86%、15.71%。同时,结合对近年来毕业生就职的外贸公司、物流公司等中小型企业的访谈,笔者得出了符合本校商务英语专业市场需求及学生学情特点的陪同口译六大工作任务,即商务接待、礼仪性致辞、宴会宴请、公司介绍、产品推介、商务观光旅行,为后续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提供基本方向。
研究后期,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检验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了解学生职场商务口译技能是否有所提升,学习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教师的授课效果是否得到改善。行动研究主要经历“双循环”过程,即“理论研究→初次教学实践→理论修改”以及“理论修改→再次教学实践→理论完善”。行动研究法可适用于商务英语专业小范围的教育改革,有利于将研究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完成“边实践、边评价、边修改”的动态过程。本研究通过两个学期的行动研究收集并分析研究数据。定量研究数据主要包括:支架式口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查、教材使用反馈以及“学堂云”后台关于学生学习行为和的数据反馈等。定性研究数据来自学生访谈、小组访谈、课堂观察、教师教学反馈记录、学生学习心得和模拟考试结果等。
在支架式理论指引下,本研究旨在开发建设“工作手册式”高职口译教材,并同步搭建网络课程,翻转传统“口译”课堂,以探索高职口译混合式教学新模式。职教20条明确提出了“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配套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改革方向。目前国内高职口译课程尚未有效开展该类型的教材改革。本研究拟围绕支架式教学的八个特征,将职场商务口译工作任务分解成若干工作模块,每个工作模块按照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设计工作手册,教学内容实用、有趣,教学方式灵活,有望改善目前高职口译课程教学效果欠佳的局面。教师在实验班通过学堂云上线的“实用商务口译”网络课程,深入浅出地介绍口译基础常识、常用口译技巧等,课前利用计算机支架“翻转”传统口译课堂,课上给予学生足够的语言支架完成教学目标,训练学生商务口译实战技能,提升自我效能,最终构建适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教学模式。
据对该院2018级、2019级商务英语专业对口译课程的问卷调查,结合对近年来毕业生就职的外贸公司、物流公司等中小型企业的访谈,我们得出了职场中应用性最广、实用性最强的陪同口译工作任务,即商务接待、礼仪性致辞、宴会宴请、公司介绍、产品推介、商务观光旅行六大模块。本研究根据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搭建支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将这六大口译工作模块分解成若干子任务,各任务模块分解如图1所示。各个子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可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各个模块的口译工作,训练学生在商务领域中的口译实战技能,树立口译实战信心,增强自我效能。
图1 商务口译工作手册各任务模块分解图
在学堂云上线的“实用商务口译”网络课程,可在课前为实验班学生提供“计算机”支架,一方面可将枯燥难懂的口译技巧和理论知识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为其搭建理论体系框架,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口译课堂的教学效率,实现了口译课堂的有效“翻转”。商务口译网络在线课程与“工作手册”互为补充、有效衔接,共同为学生搭建了“教师支架”和“计算机支架”。实验班商务口译“线上”“线下”课程资源衔接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班商务口译“线上”“线下”课程资源衔接图
课前,实验班教师通过学堂云网络课程搭建的“计算机支架”发布课前学习资源,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口译基础知识和常用口译技巧,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课中,通过教师设计的任务型活动搭建“教师支架”。教师首先设定单元模板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职场交替口译和交传口译情境,并通过开展单人活动(individual work)、同伴双人活动(pair work)和小组活动(group work)引导学生完成特定场景下的口译任务,培养学生与同伴和小组的协作能力和沟通训练能力,搭建“同伴支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和课程的主动学习者。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导和监管学生的“支架”作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细化学习任务、分解句型句法,同时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巧做适当补充讲解。课后,教师及时反馈小组活动效果,比照教学目标积极进行课程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活动设计,最终形成以“支架式”理论为中心的高职口译教学新模式。支架理论视域下高职商务口译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图3 支架理论视域下高职商务口译教学模式图
支架式教学应用于高职口译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也符合高职口译教学特点和要求。教师可根据最近发展区搭建支架,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构建所学知识的意义。学生在“计算机支架”“教师支架”和“同伴支架”的帮助下,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构建相关知识体系,提高英语实践能力。
课程开设前,笔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口译能力进行前测,主要考查学生汉译英、英译汉的基本技能和水平,学生成绩取三名教师所给分数的平均值,结果显示两个班级的测试成绩差异不显著,如表1所示,表明两个班的学生在实验前的学习基础和口译能力相差不大。
表1 实验班和对照班前测、后测成绩对比表
经过两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笔者对两个班学生同时进行口译能力测试,测试分为源语复述、英译汉和汉译英三部分,学生成绩取三名教师所给分数的平均值,考核分数用SPS17.00统计软件进行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实验班学生在口译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流畅度三方面的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班。据三位教师评分后反馈,实验班学生在源语复述部分对于信息记忆较完整,重要词汇和句型把握较好,口译准确度较高,错译漏译现象较少;对照班的学生信息遗漏较多,错译漏译现象的发生比较普遍。
表2 实验班和对照班口译能力考核结果对比表
课程结束后,笔者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随机抽选10名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情况。实验班10名学生表示喜欢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工作手册的模块任务,认为同伴互助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升了课堂参与度,学习热情得到很大提升,口译课程不再那么枯燥,也敢于开口了,自信心也逐渐增强;对照班学生认为教师直接灌输,学生被动训练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课堂气氛较沉闷枯燥,同时因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训练时易紧张不安会影响口译效果,以至于产生挫败感。通过两个班的测试对比和学生访谈,我们不难看出支架式教学模式对于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实践和应用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通过以深圳某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2个学期、总计28周、56学时商务口译课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实践为对象,探索并开发适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译课程教学模式,以期为国内高职院校口译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研究数据对比,笔者发现依据 “支架式”教学的五个环节,将每个工作模块分解成若干子活动,并配套“学堂云”网络课程,逐步逐层次地为学生搭建“教师支架”同伴支架”“计算机支架”的支架式口译课程教学模式,在增强高职院校口译课堂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口译能力及自我效能方面具有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