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蓓蓓
时代快速发展,婚礼的样式越来越多,但爱情的主题没有改变。无论是从前的三轮车接亲还是现在的迎亲车队,或是个性青年骑自行车、坐敞篷观光大巴等方式,迎娶的,都是满满的幸福。
一生一世一双人
婚礼是一场庆祝爱情的仪式,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婚礼的形式和风格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迎亲车队到婚礼场地的选择,再到个性化的仪式和跨文化融合,揭示出婚礼在当今社会中的丰富多彩。
在民国初期传统的婚礼上,新郎穿长袍马褂,新娘则是红袍凤冠,头披等待新郎掀起的盖头。婚礼举行之前,许多结为夫妇的人从未谋面,完全凭媒妁之言走到一起。
20世纪30年代,在归国留学生、电影明星等群体的带动下,西式婚礼大行其道。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这样的装束:新娘穿白色婚纱礼服,手捧鲜花,头戴白色长纱;新郎穿黑色大礼服,白衬衫,黑领结,手捧黑呢高帽。另外还有男女两位傧相,穿大礼服和白纱,伴随着这对新人。
50年代,新中国成立,当时的物质还十分匮乏,婚礼一切从简,但始终隆重。
“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个性张扬”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婚礼变化的写照。
“五十年代一张床”。即把两张单人床拼起来,就成为新婚夫妇洞房里的双人床,再给前来祝贺的宾客们分分喜糖,整个婚礼就这么简单地宣告结束。
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領布,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包办、强迫婚姻,确定婚姻自由原则。新中国的结婚证不再是婚书,形似奖状,正式、崇高、庄重。
这一时期繁琐、铺张的婚礼基本消失,婚礼多以开晚会、会餐、茶话会等形式举行。介绍恋爱经过和领导讲话基本上是婚礼的主要内容。让彼此吃饱穿暖,就是对爱情一辈子的承诺。
用一款红木箱做彩礼,就可以盛载含蓄又热烈的爱情;高亢、欢快的唢呐一响,新娘坐着大红花轿出门,路上还要撒一把水果糖,她的笑比发间的大红花更明丽动人。
那时候的爱情,没有风花雪月,没有一见钟情,也没有怦然心动……在那个年代里,遇一人白首,许一世倾城,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六十年代,因为有了《婚姻法》,单身男女开始了自由恋爱,婚礼也变得讲究。相识从偷偷看对方的照片开始,心动了,才靠近,婚礼的筹办有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流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年代,结婚证首次统一内容,“自主自愿”四个大字代表了当时的婚姻理念。
“六十年代一包糖”。那时百姓家结婚开始搭喜棚,但物资紧缺,粮食也是凭票购买,甚至出现宾客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要先交半斤粮票才能吃酒席的现象。宾客们的贺礼也只是镜子、脸盆、被面等生活日用品。
在那个“勒紧裤腰带”时代,聘礼和嫁妆都是奢侈品,多数都是一个柜子,一个桌子,一张床,四把椅子或者凳子,条件好的家庭还能有个橱柜,那个时候的家具基本上都是纯实木的。
“三转一响”成标配
七十年代,“红色主题”成为婚礼主要内容。伴随着改革的春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这个年代婚礼的标配。
那时结婚,有了这四样才算具备结婚的基础,才能办一个体面的婚礼。但要买到这些东西并不容易,除经济原因外,商品供应也是问题,往往需要通过关系才能备齐。
在那个粮票布票紧俏的年代,家家户户的日子都差不多,婚礼当天能穿上新衣服的已经是很不错,那时候开始兴起了拍结婚照,统一是两个人并排一坐,头往中间一靠,一张简单的黑白结婚照就完成了。
婚礼上最热闹的场景是,新郎和新娘在婚礼现场要当众吃一个悬吊在空中的苹果,大家一起逗啊、乐啊!爱情不再是关上门的传情达意,悄悄打开了门缝……
那时候, 新娘的嫁妆很简单: 脚桶、马桶、箱子和被头;男方则需备齐“四件套”,即羊毛皮棉袄、骆驼绒隔衫、头绳衫和一条毛货或华达尼裤子。这是每个适龄男子“ 讨老婆” 的敲门砖,条件再差的父母也会想方设法为儿子备好。若没有这“四件套”,姑娘父母大致不会同意嫁女儿。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席卷神州大地,点燃了亿万人民奋斗的激情。自由恋爱之风悄悄在年轻人中刮起,他们崇尚自由恋爱,示爱的方式变得丰富多彩,电影院、公园和舞厅是他们的恋爱场所。
婚礼也随之变得开放和时髦。新娘穿起了婚纱,戴起了头纱,手上捧着时下最流行的花。曾经备受推崇的“三转一响”悄然退位,取而代之的是“新三大件”: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
“新三件”发生了质的变化,西装、旗袍、婚纱各种混搭也比比皆是。为了喜庆,所有的东西都要戴上大红花,那时候有了风靡全国的华丽的绸缎被面,攒上半年一年的工资,也要在结婚的时候置办上。
由于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的生活井不富裕,结婚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并非人人都能承受。对于工资仅有几十元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实惠的旅行结婚不失为符合经济状况也很有面子的选择。
这个时候人们可以公开关心婚姻大事,开始大大方方在报纸征婚,还有的走进了为数不多的婚介所。结婚证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并从“奖状式”变为“护照式”。
九十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市场经济推动行业间不断竞争和融合,人们的观念逐渐张扬和开放,自由恋爱之火熊熊燃烧,年轻人在恋爱时送玫瑰、巧克力,在公共场合也能大大方方说一句:“I love you!”
正是经济腾飞之时,婚礼自然也是风风光光。
“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那时候人们对婚礼的要求越来越讲究,自行车队、摩托车队迎亲已无法适应时代需求,豪华轿车排成长龙迎娶新娘不算稀罕。传统的三大件不断升级换代,“彩电、影碟机、音响”和“三金一木”先后亮相。
越来越多的新人开始接受经营性婚姻庆典服务,这时,镜头开始介入婚礼,婚礼录像开始兴起。“四大金刚”司仪、化妆师、摄像师和摄影师越来越被重视,“私人定制”的婚庆公司也应运而生,成为婚庆市场的新宠。
到了九十年代后期,年轻人更加崇尚个性,婚礼也随之越来越多元化,婚影楼、婚庆公司开始遍布大街小巷。
而随着西式婚纱进入中国,丰富了婚纱照的样式,也更彰显新人的美丽,这使得婚礼更加西式。于是乎,婚纱照、礼服、花车、录像、酒宴形成新组合,成为婚礼标配。
多彩婚礼 仪式感满满
进入21世纪,手机和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普通的爱情信物已经无法满足这个年代人们的需求,一枚璀璨的钻戒、一套精装的房子,一场个性的婚礼,才是追求恋人的“终极武器”。
21世纪,酒店成了婚礼的主战场,婚礼车队也越来越豪华,更有了中国特色的婚庆公司,各种仪式花样百出。婚纱照也是想去哪拍去哪拍,想咋拍就咋拍。
这个年代,我们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自由。互联网社交平台层出不穷,电视相亲、网络交友、相亲会已司空见惯。人们婚庆观念发生了许多“质”的飞越,越来越注重婚礼的“仪式感”,因此,21世纪的婚礼,也越来越讲究情调、个性,婚礼仪式越来越像一场炫目的演艺盛典。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新人们开始考虑婚礼的风格、样式,开始讲究婚礼中的色彩、音乐、鲜花、装饰等。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婚礼传统开始相互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婚礼仪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婚礼的思考开始从“从众和攀比”的心态转变到追逐时尚、彰显个性方面,出现了各种主题婚礼,如草坪婚礼、湖畔婚礼、高尔夫球场婚礼、别墅婚礼、晚间婚礼……五彩缤纷的都市婚礼样式已经成为当代婚礼主旋律。
于是,身边有了婚俗婚礼婚仪体验式主题公园,也有了时尚个性的“爱情博物馆”,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更让人们在感受浪漫的同时回味自己的美好经历。
与此同时,婚庆服务业也迅速发展和成熟起来,婚礼策划师、婚礼督导师、婚礼顾问、新娘秘书等全新的婚礼服务概念正在逐步替代主持人、化妆师、摄像师这些传统的婚礼服务项目。
婚庆服务机构已经从过去简单化、低端化,模式化的初级服务阶段进入到日趋专业化的婚礼文化创意领域。三轮车婚礼、户外婚礼、仿古婚礼、纯西式婚礼、集体婚礼,还有更加新奇的海底婚礼、空中婚礼等也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欢迎。
从简朴到华丽,从单一到多元,婚礼变化之多之快,不仅折射出某个特定时代的生活状况,也反映出中国与世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以及随之而来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
然而伴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发现一场典型的婚礼,无论是中式西式,往往都是极尽繁琐之能事。一套仪式流程走下来,不仅新人双方身心俱疲,就连各自的父母、亲朋也难免劳心劳力。
从很大程度上说,庄重、漫长、盛大的婚礼,已经超越于见证爱情、喜结连理的本义,而成为婚姻两方背后家族的角力与联欢。
之于此,固然有人游刃有余,“累并快乐着”。但是,也有人望而生畏,迟迟融不进来。在此背景下,一种新式的简约婚礼,也顺势流行开来。
如今,90后已然成为备婚人群的主力军。新婚人群对于结婚的消费需求已由过去的模式化、单一化,逐渐转变为个性化、多样化。
不必盛大,不必亲友到场齐聚一堂,不必麻烦朋友一起忙活……如今,草坪婚礼、露营婚礼、乡村婚礼逐渐流行,还出现了能够网上参加的直播婚礼,所有祝贺都通过弹幕、红包传达。年轻人的婚礼,从观念到形式都在发生着变化,从资金准备到具体实施,都在向轻量化方向发展。
相比于那种动辄几十桌的,惯于大操大办的“隆重婚礼”,如今的婚礼规模更小、成本更低、形式更多样。一场经济适用的婚礼,于是乎被冠以“轻量化婚礼”之名,渐渐流行起来。
其实,不管是传统婚礼,还是草坪婚礼、旅行婚礼等新形式,仪式的根本价值所在,是让爱人和双方父母共同庆祝崭新生活的开始,表达对彼此能够相知相爱相守的珍视与深情。
婚礼的变迁是爱情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社会、文化和个体的演化。尽管婚礼的形式在不断改变,但其核心主题——爱情、家庭和承诺,始终如一。
在婚礼的每个环节中,我们都能看到爱情的力量,这正是婚礼永恒的魅力所在。通过对婚礼的变迁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观念的演化,以及爱情在人类生活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不论婚礼的样式如何变,不变的是对婚姻生活的美好向往,百年婚礼的变迁,不仅仅是审美的进化,还有对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