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解放西》中城市形象的符号建构与创新叙事研究

2024-01-16 18:28
新楚文化 2023年28期
关键词:符号化城市形象纪录片

【摘要】在大众传媒对人们生活影响不断扩大的当下,媒介为人们产生认知、选定态度、采取行动提供了重要依据,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自身的媒介形象建设,以带动城市的整体发展、维护城市的稳定等。城市形象建设往往难以同时兼具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趣味性上也有所欠缺。因此,本文将以系列纪录片《守护解放西》作为纪录片在城市形象建设中具体应用的典型案例,为纪录片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创新传播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纪录片;符号化;城市形象;敘事;创新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8-005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28.017

《守护解放西》是湖南省长沙市坡子街派出所民警为核心人物,深度展示该市核心商圈警察的日常工作的警务纪实类纪录片。目前前三季与第四季番外篇已完结,第四季待播,累计播放量数亿次。该系列纪录片使长沙市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建构了一个独具特色的长沙形象。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具有一个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它取材于实际生活,并且运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其观念的发展。纪录片的真实性、创作空间、主题化等特质,都是城市形象建设所需要的。

一、符号学视阈下的理论支撑

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符号与意义的环环相扣,是符号学基本的出发点。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把符号学看成一个解释循环:符号表达释放意义以吸引符号解释,符号解释通过追求意义接近符号表达。在此基础上,符号化被定义为“对感知进行意义解释”,是人对付经验的基本方式。只要符号化,哪怕看来完全没有意义的,也可能被解释出意义。因此,以真实为核心的纪录片,能够建立在人们信任的基础上,作为城市形象的符号矩阵被依次表达、吸引人们对其进行解释,在这个追求意义解释的过程中去接近符号表达,得出与符号表达相近的解释与感知,一旦完成这个过程,城市的形象就已经被建构成功了。由于纪录片所含括的不是单一符号,是成矩阵规模的符号集合,并且有反复播放的条件,所以这个循环过程并非是单向的、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的、任意的、无限的。另外,纪录片作为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作品,既大量使用了“呈现”的手法,也在创作中不可避免的完成“再现”的符号化过程,因此,其建构城市形象的过程实际上是复杂的。

二、《守护解放西》的符号建构与表意呈现

当代文化迅速冲进一个“高度符号化时代”,符号消费已经远远超过物质消费,相应地,符号生产也不得不超过物质生产。当代的每一个人都是作为符号消费者而存在的,因此,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符号化成为必由之路。《守护解放西》取材地是长沙最繁华的地带,人口流量大且人流组成复杂,本片选择在核心商圈解放西路取材,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呈现”都已经存在其作为长沙市地标之一的隐喻。因此,把解放西路作为取材地能够代表长沙这个城市且得以融入长沙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宏观层面的形象,并呈现出其微观上的缩影。被符号化的长沙形象,因而达成与创作目的一致的表意呈现,进而引导目标群体去追求这些表意。

(一)政治符号:警民一家亲的政务形象

随着信息产业的急速发展,政治正在成为全民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话题,政务工作也成为人们关注和讨论的对象。《守护解放西》通过对警察这一特殊职业的形象建构,呈现出长沙市政务工作的理念、风格、方式等要素。本片以坡子街派出所为基地拍摄,开篇即是跟随民警走进派出所,然后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引出整个警务团队。本片以警察为核心,从民事纠纷这类事件中选取“小人物”来搭建一个符号矩阵,共同进行“守护者”的形象建构。在《守护解放西》第一季中的第一集“守护不打烊”中,呈现了几个醉酒引发纠纷的案例,醉酒后失去意识睡在路边的中年男子、醉酒后遭遇性侵的年轻女性等,均在民警的调查执法中得到了解决,大众能够从真实案件中见到了以片中主角民警易点、张鹏等为代表的公职人员是如何耐心、公正、依法办案的。在处理一起买卖纠纷时,民警易点甚至为调节该纠纷自掏腰包,其热心、舍己为人的警察形象深入人心。

(二)经济符号:玩乐聚集地的商业形象

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命脉,什么样的城市形象能够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从《守护解放西》里就能够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径。解放西路是长沙的核心商圈,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每个“大城市”都有的配置,因此,本片突破了既有城市宣传片的局限,不以休闲娱乐和美食等消费品为主角,而是找到了与解放西路的一切事物都有联系的警察。作为坡子街派出所的辖区,这里的大小事都有该单位民警负责,因此,本片在跟随着民警去记录解放西路的时候,解放西路的一切都成为构成边缘的场景符号。案件拍摄中出现了非常多的生活场景,共同组成了环境符号,成为大众记忆的一部分。另外,《守护解放西》赋予了该地浓厚的象征意义——必须要去解放西打卡才证明来过长沙,提供给了大众一个可供消费的地域符号。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消费地点即日常生活。对于看过该片的人来说,到解放西路、到橘子洲头等线下消费行为,能够建立起自身与这部纪录片的联系,甚至是和主角的联系,以达到一种参与片中世界的心理感受。

(三)文化符号:多元潮流的年轻形象

《守护解放西》第一季的片头采用二次元漫画风制作了坡子街派出所的民警帮助市民、抓捕嫌疑人等经典场景,并对出演民警做了个人简介;片头曲是和长沙说唱团体C-BLOCK合作的《策长沙》,用长沙方言制作了说唱歌曲;第二季、第三季中有更多的年轻民警加入,并有专属动漫形象。仅是在片头这一部分,就融合了二次元、方言、饮食等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具有记忆功能、沟通传播功能和凝聚功能,《守护解放西》的第二季第二集,在片头就展示了长沙臭豆腐、湘绣等特色文化产品,在字幕中自我表述为“年轻人流连忘返的网红打卡地、深夜热闹的爱情广场”等,呈现出该地的繁华景象。此外,片中民警不仅作为严格执法的管理者,同时也担任其辖区维护社会治安的守护者和辖区居民的知心人等诸多形象。作为群像主角的民警身份各有特质,但他们于片中“再现”的专业形象和包容尊重,实际是体现了长沙的包容与尊重。

(四)社会符号:人人有温情的积极形象

首先,《守护解放西》全方位地展现了作为公职人员的解放西路守护者关于警情无大小、事事有回应的工作理念。在警务工作中,人们所看到时是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的警察形象。民警对自己真实经历的分享,和对于案件当事人的循循善诱和指导,构成了法治社会下温暖的情感符号,从而在情感上得到人们的认同。有原则、有温度的执法形象,与大众对公职人员和社会制度的期待是一致的,这使得人们和《守护解放西》具有共通的意义空间。该片从小切口展现宏观的社会治理样态,以其特有的小人物群像,记录了一个社会大众积极配合警务工作、警察诚心为人民服务的友好互动局面,這既是对长沙市乃至湖南省的正面形象建构,也是对社会治理的一个积极倡导。该片第一季第四集“守护绚烂”中,该所辖区的橘子洲头的大型焰火秀活动当晚接到孩童失踪报警就达二十多起。片中不仅记录了热心群众帮忙把走失孩童送至派出所,弹幕里也纷纷提示“科普:孩子走丢要第一时间报警”等相关常识。

三、《守护解放西》的创新性叙事

(一)真实取材:聆听警察故事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其他影视传播手段所不及的,当大众难以判别究竟是谁在讲述自己所看到的作品时,往往会认为这就是故事本身。《守护解放西》以第一人视角来记录坡子街派出所民警办案,呈现出相对“原汁原味”的警察故事。作为特殊职业,大众对于警察的认知是相对匮乏的,而传统的警务片难以摆脱宏大叙事,呈现出的都是“硬汉”“铁骨”“严肃”等正派形象。《守护解放西》从真实的基层民警工作中取材,弱化了宣传形式,让大众从能够产生共鸣的故事中去了解警察。再者,该片的创作者是一个团队,但是内容的生产者实际上是作为参演人员出现在片中的每一个角色,也就是说,大众的直接感受更接近于听警察讲故事,而非听导演讲故事。被记录下来的办案过程、民警与当事人之间的对话和行动都成为故事文本,这些文本可以被具有常识的大众所解读并产生认同,基于这种认同,大众不仅会积极参与文本的解码,发表自己的意见,也会对其重新编码甚至进行二次传播。

(二)叙事具象化:小人物的生活常态

《守护解放西》的主要播出平台是B站、芒果TV等网络平台,这些平台的用户具有年轻、多元化的个性特征,也具备了作为“产消者”的能力。对于网络平台的传播文本来说,越是“简单”的构成,也就是说解读它的要求越低,该文本越是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因为它便于解码或嵌入其他文本。本片同时呈现了警察的庄严形象和街头纠纷的家常琐事,用真实的镜头给人以一种“身边事”的既视感,让大众以身边人的身份参与其中并选取醉酒、偷窃、斗殴等底层生活较常见的问题。因而本片中呈现的底层人民形象已经脱离了其个人命运,成为某一类人群的代表,得到大众的身份认同,引发共鸣,甚至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一线民警民在应对真实警情时采取了不同手法,既有在面对拒不配合的嫌疑人时的严厉形象,也有处理醉酒者的“无奈”“语塞”等带有趣味性的情节。结合本片后期制作中加入的流行语和网络热词,《守护解放西》完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解构,消解了作为主角的警察和大众之间的距离感,以开放互动的态度来展开对内容的讨论,使本片在一个更为通俗的语境得以传播。

(三)简单时间叙事:深度展示事件

热奈特认为故事时间是所述事件发生所需的实际时间,话语时间是用于叙述事件的时间。在叙事文本的这个双重性质中,话语时间经常违逆故事时间的叙事物征。但《守护解放西》采用了自然时序来尽可能地还原故事时间。也就是说,在本片中基本是依照事件发生的实际时间序列进行叙述,使各个时间显示出时间顺序。尽管《守护解放西》按主题进行了制作,在每一集的片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让人们看到了事件冲突性最强的部分以增加作品的神秘性,引发人们的好奇和兴趣,但也因为其故事的特殊性,即每一个案件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可以说该片实际上是采用的自然时序来进行叙述。另外,在时距的把握上,该片也是多用叙述事件短于故事时间的“概述”和基本等于故事时间的“场景”来制作,仅是在出现一些冲突性、戏剧性较强的故事时,用了停顿的手法来加深印象。

(四)叙事场景转换:增强事件实感

《守护解放西》中出现的场景非常丰富,这得益于警察办案的空间调度复杂。查特曼把叙事空间分为了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前者是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后者是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这两者通常属于两个不同的时空,在《守护解放西》中,故事空间多采用人物视角来展现,使其环境与心境相互映照,已经基本完成了对于作品的注释,这两者有时可以达成一种虚幻的重合,大众对于其叙述事实的信任和感受在这时达到了最高值。此外,如果文本的留白较多,那么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也会很多,对于文本的信任程度会受到影响。因此,该片很少用民警口述的形式来介绍案件,而是用了大量的实拍场景,限制了人们对于案件的想象空间,丰富了故事空间的构成,并在话语空间中对其进行呈现。

四、结语

如本文开篇所说,这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时代,一个城市的符号创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传播等方面软实力。作为软实力的指标之一,城市形象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既有的城市形象宣传往往采用宏大叙事,并且对于包含征兵、警务这类政务宣传,旅游、美食等文化宣传都是泾渭分明地开展,既容易陷入千篇一律的困境,无法凝练城市特色,也容易产生华而不实、束之高阁的不真实感和距离感。因此,无论是从纪录片对于符号化建构的效用,还是其自身对叙事策略的运用,都为城市形象建设的创新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守护解放西》为例,纪录片无演员、不设剧本、不写台词、无彩排重拍,完全实景拍摄,再从海量素材里选取内容进行编辑,这守住了城市形象需要真实建构的“正”,也创下了城市形象有趣有情的“新”。

城市是人的居住地,最核心的是以人为本、为人服务,而城市形象的打造,最终目的也是让人们对该城市留下与建构蓝图一致的印象。纪录片中的城市形象,能够呈现出城市居民的真实生活,让人们接受和信任片中所再现的世界,让“他者认同”和“自我认同”同时存在,以此建构一个得到广泛认同的城市形象。在未来,“信任”或许会和“注意力”一样,将成为传播活动的核心要素,基于某种信任,人们能够有认知上的改变、态度上的改变,最终采取行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纪录片不仅能够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符号融入作品本身,进行整合传播,也能够搭建起一个以信任为基础的城市形象。因此,城市形象建设与纪录片的结合,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值得去发掘。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修订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何国平.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与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8):13-17.

[3]彭国斌.城市形象宣传片与城市形象要素[J].新闻爱好者,2011(22):86-87.

[4]傅冠军,杨飞.《守护解放西》对文化产品守正创新的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1):105-108.

[5]尚媛媛.文化符号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研究——以《国家宝藏》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1(10):46-49.

[6]夏冬,于德山.《守护解放西》:警务类节目的模式创新与警察形象塑造[J].当代电视,2020(05):18-21.

[7]傅冠军.警务观察类纪录片的叙事艺术——以《守护解放西》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0):82-84.

[8]王晨昉.警务纪实类真人秀《守护解放西》的叙事创新[J].记者摇篮,2021(07):46-47.

[9]余心彤.“新警察故事”:警务题材纪录片的表达与传播创新——以《守护解放西》为例[J].采写编,2021(04):93-94.

[10]梁天嗣.新媒体时代主旋律纪录片的创新表达与价值传递——以《守护解放西》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22):157-159.

作者简介:

胡坤琰(1999-),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周小焯(1999-),女,汉族,四川隆昌人,硕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

猜你喜欢
符号化城市形象纪录片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化”思想的实践研究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关于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的思考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