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震宇
(哈尔滨市应急救援保障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在现代大跨度厂房结构建筑中,使用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作为厂房支撑构件,具有施工速度快、支撑效果好、占用空间少、工程造价低等特点。在应用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时,钢管的安装固定、混凝土的浇筑振捣,以及关键节点的连接等,都是施工管理的重点内容。现场施工人员需要树立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加强施工技术要点的控制,才能提高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稳定性。
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滨北铁路东,呼兰河右岸堤防南,用地面积12 330 m2,总建筑面积4 100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 057.52 m2,地下建筑面积42.48 m2。该项目总投资2 243.32 万元,建设期1 年。地表为耕土或滩地,地貌形态为松花江漫滩,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纪砂、砾石层孔隙潜水,地下水赋存于下部砂层中。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建筑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 g。项目启用后,能够满足辐射区域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中,国家三级应急响应条件下规定的紧急转移安置6 万人的救灾物资储备需求。
本工程中使用C40 混凝土,为提高混凝土性能对组成材料的质量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水泥选用P.O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要求不溶物占比小于1.5%,烧失量不超过5.0%,比表面积大于300 m2/kg;掺和物为粉煤灰,细度小于30%,密度在2.0~3.0 g/cm3之间,能使混凝土具有较低的粘度以及良好的流动性。粗骨料(碎石)的各项指标见表1。
表1 粗骨料的性能指标
同时,为了改善混凝土的可泵性和增大坍落度,使用了高效减水剂。配制的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5~20 mm 之间、扩展度在550~650 mm 之间。混凝土为现配现用,尽量减少放置时间,避免出现离析情况。
2.2.1 浇筑方法的选择
本工程中可供选择的混凝土浇筑方法有3 种,分别是立式手动浇捣法、泵送顶升浇灌法和高位抛落+辅助振捣法。对比来看,立式手动浇捣法效率不高,并且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高位抛落+辅助振捣法的施工效率较高,但是占用塔吊,不利于钢结构的吊装作业;泵送顶升浇灌法在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方面有可靠保证,唯一要考虑的问题是随着作业高度的增加,对泵送设备的压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综上,本工程中确定了以下混凝土浇筑方案:对于钢管下方的混凝土,选择泵送顶升法施工;对于钢管上方的混凝土,选择高位抛落+辅助振捣施工。确定施工方案后,做如下施工准备:检查混凝土质量,质量不合格、参数不达标的禁止使用;施工人员要了解图纸与规范,进行技术交底;施工机具进场并完成安装。
2.2.2 下段柱混凝土顶升法施工
该方法是在钢管下方距离底座20~30 cm 处开一个圆形小孔,孔径略大于输送管的直径,然后将输送管插入该孔并进行密封。利用高压泵使混凝土通过输送管进入到钢柱内,直到混凝土达到指定高度。泵送顶升浇灌法的施工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顶升法施工工艺流程
使用顶升法浇筑钢柱混凝土时,需要重点把控如下技术要点:
(1) 开孔焊管。孔径为140 mm,保证小孔的边缘平滑、无毛刺,为下一步的焊接密封创造良好环境。在后期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需要用切割机将焊接的输送管切除,并重新在孔洞处补焊圆板,打磨平整后重新补漆,提高钢柱的防腐效果。
(2) 连接钢管柱肢体和混凝土输送管。在钢柱下部开孔后,将输送管插入孔内,输送管在钢柱内侧的露出长度控制在5~10 mm。焊接后检查焊接质量,保证输送管与钢柱接触部位密封良好,并清理焊渣。在输送管与泵管之间连接一定长度的软管,完成连接后进行注水试验。一方面是检查连接效果,观察有无漏水情况,如果有要及时处理,避免后期浇筑混凝土时发生漏浆问题;另一方面是润滑管道,防止混凝土在管道内壁上粘连造成堵塞或影响泵送效率[2]。输送管与钢柱的连接方式如图2 所示。
图2 输送管连接示意
(3) 混凝土浇筑。本工程中使用HBTD60 型电动混凝土泵,最大排量可达到60 m3/h,最大出口压力为9 MPa,以φ150 管道为例,最大输送距离为水平700m、垂直120 m,能够满足本工程施工需要。根据施工要求设定好泵送压力、压入速度等各项参数后,启动设备将储料斗内的混凝土压入到钢柱内。现场要准备一主一备2 台搅拌车,主搅拌车在卸料时,备用搅拌车在一旁等待,当混凝土无法保证一根钢柱的浇筑需要时,立即启用备用搅拌车,保证浇筑的连续性,提高钢柱混凝土的完整性。当钢柱内混凝土液面距离管顶不足100 mm 时,维持当前压力2 min 后完成顶升。关闭输送管口的止浆阀后再关闭输送泵,避免钢柱内混凝土回流。在混凝土完成初凝前清除管顶浮浆,从管顶注入少量混凝土,保证混凝土与钢管顶部持平。
2.2.3 上段柱混凝土分层浇筑施工
浇筑混凝土前要安装支架,用于支撑混凝土的输送管。泵送设备仍然选用HBTD60 型输送泵,软管的一端连接设备,另一端插入钢柱内,分3 次浇筑。每次浇筑高度约为2 m,按照分层浇筑、层层振捣的方式,每完成一层浇筑,立即将振捣棒插入钢柱内,进行40~60 s 的振捣后将其拔出,再继续进行下一层浇筑。完成浇筑后,清除钢管顶部混凝土的浮浆,并重新填入混凝土,保证钢管与混凝土持平[3]。
本工程中钢管混凝土的柱脚为端承式,将柱脚与预埋底座对齐后,把预埋螺栓插入到端承式柱脚的预留孔内,然后拧上螺母完成连接固定。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柱脚施工中常见的问题有预埋螺栓定位不准、标高偏差过大等,因此在施工中需要加强控制。
3.1.1 预埋螺栓的临时安装
为提高预埋螺栓定位的准确性,本工程中使用了模板临时安装固定法,首先在定位模板上确定螺栓的预埋位置,复核无误后在定位孔内打入预埋螺栓,然后撤走定位模板,如图3 所示。
图3 预埋螺栓临时安装固定示意
在安装预埋螺栓时,至少要进行2 次测量,并对比前后两次测量的误差,如果误差小于2 mm 说明预埋螺栓的位置精确。在后期浇筑混凝土时,由于混凝土的流速、流量较大,对预埋螺栓产生冲击影响,可能会导致预埋螺栓发生位移。因此在浇筑钢柱混凝土时应合理控制流速、流量,尽量使预埋螺栓的受力均匀[4]。
3.1.2 预埋螺栓标高偏差控制
在实际施工中,为了防止混凝土超高情况,施工人员会故意做低混凝土,这种情况下预埋螺栓有较长部分露在外面。如果利用下方螺母调节标高,会使预埋螺栓承受过大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导致预埋螺栓弯曲或断裂。针对这种情况,本工程中采用了找平柱底板的方式控制预埋螺栓的标高偏差。在靠近地脚螺栓的柱脚底板上放置1 组厚度为5 mm 的钢垫板,每组垫板数量在4 块左右,垫板采用焊接方式与柱脚底板连接,具有施工速度快、控制效果好等特点。
3.2.1 变径钢管柱对接接头施工
对于上下两根钢管柱直径不相同的情况,可以在两者之间加装一块锥形管作为转换零件;同时,为了提高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还需要在上方钢管的底部、下方钢管的顶部,分别焊接一块钢制的环形隔板[5]。变径钢管柱对接接头的处理如图4 所示。
图4 变径钢管柱的对接接头处理示意
施工时需要关注的技术要点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确定下方钢柱的中轴线,以此为基准调整锥形管、上方钢柱的位置,保证三个构件的中轴线重合,以便于力的顺利传递,提高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稳定性。其二是锥形管为实心结构,焊接前要分别打磨锥形管与钢柱的表面,去除油污并保证平整,从而提高焊接加固效果。
3.2.2 同径钢管柱对接接头施工
(1) 安装定位。完成测量放线后,使用吊车将上节柱缓缓吊起并移动到下节柱的正上方。稳定下落,使上节柱沿着下节柱的内衬管顺利插入。在放入过程中,现场施工人员利用抱箍钳调整角度,确保钢管柱的垂直度。考虑到插入过程中钢管外壁与衬管内壁之间有较大的摩擦,可以提前涂刷润滑油。在上下柱的接口处设置调节螺杆,起到临时固定和调节垂直作用。在钢管柱对接接头焊接完毕后可以拆除临时拉杆,然后将焊接部位打磨平整并重新涂刷油漆。调节螺杆的布置方式如图5 所示。
图5 调节螺杆示意(单位:mm)
(2) 焊接。本工程中所有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节点焊接均采用对称焊接方式。对于柱径不足1.2 m 的,采用2 人对称焊接;对于柱径超过1.2 m 的,采用3 人分段对称焊接。现场施工时,如果风速超过4级,必须采取防风措施。焊接完毕后,采用超声波无损探伤检查焊接情况。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具有极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在高层、大跨度厂房建筑中有着广泛的使用。在应用该组合结构时,施工单位除了要严控钢管、混凝土等材料的质量检查外,还要从钢管的埋置、混凝土的浇筑,以及核心构件的连接等方面进行重点管理。本工程中通过加强施工技术管控,保证了救灾物资储备库高质量建设完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