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丽雅,苏婷婷(通信作者)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厦门 361000)
硬式内镜是指通过外科切口进入机体无菌腔室的手术器械,常见的硬式内镜包括腹腔镜、胸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经、输尿管镜等。硬式内镜系统由设备、成像系统、光学目镜、器械及附件组成[1]。硬式内镜属于精密贵重医疗器械,所用材质包括橡胶、光学、金属、电子材料等,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微创外科手术治疗[2]。由于硬式内镜需直接进入机体无菌腔室,因此,硬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要求较高。目前,临床多采用常规清洗消毒流程对硬式内镜进行全过程管理。全过程管理环节众多,过程中易出现破损、差错、混淆、清洗及消毒质量不合格等诸多问题,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掌握、质量意识、责任心均具有极高的要求[4]。因此,提升硬式内镜清洗消毒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水平,对保证微创手术质量十分重要。本研究将前沿管理干预流程图引入到硬式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过程中,观察其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将2019 年3 月至2021 年2 月医院的10 263 件次硬式内镜设为对照组,将2021 年3 月至2023 年2 月医院的10 483 件次硬式内镜设为观察组。两组硬式内镜科室来源及种类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未发生岗位变动,15 名工作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6~44 岁,平均(36.57±5.72)岁,工作年限2~20 年,平均(12.17±3.35)年,教育背景:本科7 名,专科8 名。
表1 两组硬式内镜类型及构成比较[件(%)]
对照组行常规清洗消毒管理。(1)器械护士术前检查所用硬式内镜的器械包装、标识、领发记录是否完善,按照手术单清点所用器械。(2)术中配合手术医师传递手术器械,规范放置使用后的硬式内镜器械,根据要求进行预处理。(3)术后清点、回收硬式内镜器械并封闭暂存,根据器械的材质、结构、污染程度、精密程度、不同的清洗方法进行分类,录入追溯系统后,对硬式内镜器械进行清洗,包括流水冲洗、加压冲洗、清洁剂洗涤、超声清洗、漂洗、消毒、终末漂洗、润滑、干燥;然后检查清洗质量及器械功能,进行器械保养、包装、灭菌等。
观察组行前沿管理干预流程图管理。(1)制定前沿管理干预流程图。以供应消毒中心主任为组长成立研究小组,组员包括资深手术医师、手术器械护士、消毒供应中心操作人员。各组员从各自岗位角度查阅国内外对硬式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的先进管理方法,共同讨论后制定前沿管理干预流程图,以PDCA 质量环管理模式为基础,提出需完善优化项目及实施计划(Plan)、实施(Do)、检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Check)、重复前3 个步骤往复循环(Again),不断改进完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达到提升管理质量水平的目的。(2)优化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组长召集会议,对近3 年消毒供应中心在硬式内镜清洗消毒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质量事件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质量事件的可能原因,充分讨论涉及到的人员、环境、流程、质控标准等,划分事件性质并归类。组员从各自角度、总结相关文献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可靠方法,经小组讨论确定以常规硬式内镜清洗消毒管理流程内容为基础,优化硬式内镜清洗消毒全过程的操作、管理流程,明确所有参与硬式内镜清洗消毒人员的工作职责、质量责任及奖惩措施。(3)操作人员技能提升计划。定期对硬式内镜清洗消毒岗位人员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内容包括硬式内镜原理、结构、手术应用、清洁要求、消毒要求、包装要求等,必要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手术现场教培等。对硬式内镜清洗消毒全过程涉及人员进行每次优化完善后的操作管理流程培训,使参与者均理解、掌握流程内容及实际操作方法,明确自身承担的质量责任。(4)质控标准完善:硬式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的关键环节包括术后器械收集、分类、清洗过程、消毒过程、功能检查、维护保养过程等,对各环节制定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可随时检查自己的工作是否达到标准,确保各环节的操作质量,从而保证整个流程符合质量标准。
(1)比较两组操作人员硬式内镜清洁消毒理论和实操技能水平。采用自制考评调查问卷对消毒供应中心操作人员的硬式内镜理论知识进行考评,包括硬式内镜原理、结构、手术应用、清洁要求、消毒要求、包装要求、术后收集、现场操作方面知识。每个考评项目共5 个测试题目,考评者根据答题准确度、完整性等评分,每个题目满分4 分。现场操作考评包括本岗位操作流程讲述、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过程演示等,满分100 分,考评者根据操作人员现场讲述、实际操作评分。(2)比较两组硬式内镜清洗质量(目检评价表面清洗质量、包装、标识)、消毒质量(采用微生物检测评价)及器械破损情况,抽取清洗后的硬式内镜进行检测(观察组抽查 516 件硬式内镜,对照组抽查 503 件硬式内镜)。目检清洗质量方法:采用一次性棉签蘸取95%乙醇,对抽检器械表面、管腔进行擦拭,细小管腔采用高压气枪对管路吹气在棉签上,于带光源放大镜下检视观察纱布变色情况,如纱布棉签无变色、血渍、污渍则判为清洗合格。微生物检测方法:质控人员按照抽样计划,抽取消毒、灭菌后的硬式内镜器械进行表面微生物培养,采用无菌取样棉签擦拭取样,取样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取样棉签置于培养瓶中,加入蒸馏水后充分振摇以获取标本,按照微生物培养规程培养、观察、分离菌株。(3)比较两组硬式内镜使用过程中医师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表,手术医师(观察组调查511 位次手术医师,对照组调查498 位次手术医师)对所使用的器械包装情况、标识、外观检视、器械完整性、器械功能、保养等方面进行综合满意度评估,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4)比较两组各观察阶段出现的硬式内镜器械破损情况、零部件遗失情况。
观察组操作人员对硬式内镜结构、手术应用、清洁要求、消毒要求、包装要求、术后收集、现场操作方面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操作人员理论及实操考评结果比较(分,±s)
表2 两组操作人员理论及实操考评结果比较(分,±s)
组别 人数 硬式内镜结构 手术应用 清洁要求对照组 15 12.42±2.29 13.84±2.59 13.12±2.35观察组 15 15.38±2.57 16.73±2.72 15.26±2.62 t 4.037 5.425 5.492 P 0.000 0.000 0.000组别 人数 消毒要求 术后收集 包装要求 现场操作对照组 15 13.27±2.59 12.74±2.13 13.15±2.46 75.36±7.47观察组 15 16.18±2.79 15.42±2.67 15.38±2.75 84.56±7.73 t 4.685 6.503 5.403 4.393 P 0.000 0.000 0.000 0.000
观察组清洗质量合格率、表面微生物培养阴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观察组器械破损率为1.02%(105/10 263),对照组器械破损率为0.51%(53/10 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2,P=0.000)。
表3 两组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比较[件(%)]
观察组医师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医师满意率比较[位次(%)]
硬式内镜是直接与患者体内无菌腔道直接接触的手术器械,其清洁消毒质量及流转过程中的防污染、防混淆、防差错措施对减少医院感染及医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5]。硬式内镜结构复杂、制成材料种类各异,其处理、清洗、消毒过程涵盖消毒供应中心多种技术和方法,质量管控内容烦杂且难度较大[6]。因此,提升硬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控水平是医院供应消毒中心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前沿管理干预流程图通过吸取某个领域目前较为前沿的管理理念,结合本单位实践经验制定管理干预流程图,使所有参与本领域质量管理的人员均明确知晓目前所实施的管理内容、自身承担的责任及质量目标。近年来,前沿管理干预流程图在各行业质量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操作人员对硬式内镜结构、手术应用、清洁要求、消毒要求、包装要求、术后收集、现场操作方面知识评分及清洗质量合格率、消毒质量合格率、医师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器械破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前沿管理干预流程图管理可显著提升操作人员理论及实操水平,提高硬式内镜清洗质量、消毒质量,有效降低器械破损率,提升手术医师对器械清消满意度。分析原因为,通过总结、分析文献关于硬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的前沿管理理念[8-9],结合本院的管理经验,制定以PDCA 质量环为基础的前沿管理干预流程图,优化硬式内镜清洗消毒及全过程管理流程,明确参与人员的责任范围、质量目标及具体操作内容。组长对优化完善后的流程进行检查,收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记录,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提出过程中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制定对策[10-11]。同时,制定并不断完善关键操作环节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操作人员边操作边自检[12]。在实施PDCA 管理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定期培训,使操作人员可熟练掌握理论及操作技能[13]。通过上述管理过程,可确保整个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更为顺畅,利于降低差错率,提高操作质量[14]。
综上所述,在硬式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管理中引入前沿管理干预流程图,可显著提升操作人员理论及实操水平,改善硬式内镜清洗质量、消毒质量,有效降低器械破损率,提高医师对器械清消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