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满楼
低生育、零门槛、高质量、新质力……2023年的高频热词,赋予2024年城市“才”富PK新逻辑、新内涵,从照顾衣食住行到补贴生娃,从“抢人才”“抢人口”到储备“养老人才”,“人才大战”的硝烟悄然弥漫到全生命周期、身心灵关照。
“时间线”变了
无论是考公、考编,还是各地引才和就業创业政策,城市们都在披星戴月地“赶考”。
从2020年开始,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就退出并早于全国联考,2024年度山东省公务员报名时间提前了近10天;安徽省2024年事业单位考试时间将提前,内蒙古2024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提前开考……一系列果断操作剑指人才。
以往“抢人大战”围绕毕业季开打,今后将成常态化、贯穿全季节。比如,扬州市打造“才聚扬城”四季引才品牌,无锡引才IP唱响四季,青岛开展“青创四季”系列活动,办起了“招聘夜市”,日照实行“天天有岗位、周周有直播、月月有招聘”专场,杭州开出“月月进校园”招才引智专列等,恨不得24小时无缝链“才”。
“成长线”变了
在逐年走低的生育率面前,城市对人才的焦虑,演变成对人口的紧迫,从而发展到对个体的全周期关注。
深圳、青岛连续降低人才房申请门槛,青岛“青雁归巢”服务贯穿人才留青全程,“保障性租赁住房+青年人才驿站”阶段性免费居住和保租房优惠租金政策,满足新市民、青年人、毕业生的住房需求;以往令人咂舌的“人才补贴”“求职补贴”“住房补贴”已成标配,很多城市琢磨出“生活补贴”,青岛的“人才消费贷”满足人才各类消费类支出。四川攀枝花率先出手“生育补贴”,山东、广东、浙江、河南、云南、甘肃等多地陆续跟进,发放生育津贴和育儿补贴,加强住房保障支持等。城市的一系列举动明晰了从“抢人才”到“抢年轻人”再到“抢人口”的路径更迭。
从补贴求职、住房到补贴生娃,城市为人才当起了24小时保姆。大胆预测,“入托补贴”“入学补贴”“带娃服务补贴”或将陆续出现,随着养老金制度的推演,老年人才榜、中老年网红、老年创业补贴渐行渐近。
“价值线”变了
一座城市的本质是开放与包容。数字时代,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价值取向成为城市引才要义。
2023年,一个“国内最适合年轻人躺平的城市”的话题冲上热搜,中国十大慢城排行榜吸引网友关注。要抢年轻人,既要“种草”也要“种心”。2024年什么词会流行?新质生产力。抢人变育人,育创新人才。深圳市“不问出身培育人”,特别优秀的可突破学历、年龄、经历、论文等限制评定职称。青岛市试点“人才年金”培育骨干人才,逐步实现全员覆盖。可以想见,越来越多的“董宇辉”“草根”“新市民”都有机会活成一束光。
由此,生命的“躺平”和“内卷”将持续博弈、寻求和解,各地夜校的爆火已初露端倪。既要塑造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更要关照心灵的“诗和远方”,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培训机构探索发展的方向。
“矛盾线”变了
经过一年“战”火洗礼的青岛收获了25万名人才,如何把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抢产业、比创新、拼服务的齿轮开始转动,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首先是“低”与“高”的矛盾。正如高铁建设加速了人才流入,同样方便人才流出,政策松绑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落户门槛低到“尘埃里”,必然推动不同层次人员涌入;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要求人才追“新”提“质”。
其次是“多”与“少”的压力。抢才大战和毕业生就业难双重压力,迫使城市上马更多的项目、更新的产业、更高的平台,解决企业岗位少、高精尖人才少的难题。
最后是“虚”与“实”的纠结。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存量人才”培养难、“增量人才”招募难,还有AI时代人工智能取代人力的隐忧、创新型人才紧缺急需等诸多问题。
为此,建议从几方面着手。一是分泌城市多巴胺,从品牌端解决“魅力”问题;二是做大实体经济蓄水池,从供应端解决“肚量”问题;三是下好政企校研一盘棋,从培育端解决“配对”问题;四是构筑城市HR生态圈,从服务端解决“保障”问题。
诚然,做强城市“才”富GDP上不封顶,未来仍需砥砺探寻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