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新
当我们被新疆的壮丽河山所陶醉,被广阔的草原所迷恋,被各色美食和水果所吸引,为丰富的资源宝藏而感到自豪时,我们不能忘记收“疆”民族英雄——左宗棠。倘若没有60 多岁高龄仍悍不畏死、抬棺西征的左宗棠,率兵击败受英国与沙俄等外国势力扶植的阿古柏、白彦虎之流,那么新疆这片大好河山,可能早已被划出祖国的版图。
新疆古称西域,自汉代设立西域都护府起,这片广袤的土地就属我国领土。清康熙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三代皇帝连续用兵平定这片土地,乾隆皇帝定其名为“新疆”。清末,列强频繁入侵,国内矛盾丛生,沙俄看准时机,支持中亚浩罕汗国贵族阿古柏入侵新疆,于1867 年在新疆建立“洪福汗国”,我国领土面临割裂之险。
1875 年光绪帝即位,陕甘总督左宗棠上书极力要求出兵收复新疆,但左宗棠的建议遭到李鸿章的反对,陷入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在李鸿章看来,当时中国最大的敌人是日本,所有要务都要紧密围绕海军建设、防范日本来开展,他上书陈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左宗棠以“天山南北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实为聚宝之盆”驳斥李鸿章的谬论,并从战略角度论证新疆的重要性:“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左宗棠还掷地有声地指出,“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伊犁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强硬主张,得到两宫皇太后首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前,左宗棠心忧天下,据理力争,不畏强权,积极投身到拯救新疆山河的爱国斗争中。
为收复新疆,左宗棠用了近一年时间严密备战,精选出关将领。左宗棠选择一直跟随他的楚勇又是老湘军的刘锦棠等骁勇之将;采用精兵战略,淘汰冗杂,严明纪律、严格训练;配备新式武器;准备充足粮饷,采取从各省借调粮饷和从外地购粮相结合的筹集军需之策。1876 年,左宗棠率领湘湖籍清军进入新疆,抱着必胜决心,左宗棠沉着冷静,提出“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八字战略。所谓先北后南,就是先收复北疆,斩断阿古柏、白彦虎与沙俄的联系,把他们封困在南疆;所谓缓进急战,就是根据新疆路途遥远、地域广阔的特点,在每一战役开始前做好充分准备,当作战条件成熟后坚定开战,速战速决,避免打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在正确的战略战术指导下,从1876 年5 月到1877 年3 月,左宗棠的部队用10 个月时间,摧垮阿古柏苦心经营的“天山防线”,光复北疆,剑指南疆。至1878 年1 月初,仅用一年半时间,左宗棠率西征军入疆就收复了被阿古柏侵占达13 年的疆土,并收回南疆所有城市,取得辉煌胜利。当时的英国人对此作出评价:“从一个多世纪前的乾隆时代以来,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人所曾取得的最光辉成就。”
左宗棠并没有就此停下前进的脚步,被沙俄侵占的伊犁还未收复。而此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又借机生事,运作朝廷,让朝廷发出“廷臣聚议,西征耗费巨款,今乌城、吐鲁番既得,可以休兵”的敕令。为一战定乾坤,左宗棠继而上书言表决心:“如沙皇一意孤行,应诉诸于武力。臣虽不才,愿当此任。”慈禧太后再次被说服,收复新疆之战得以继续。1880 年,68 岁的左宗棠再次挂帅,率四万湘军开赴伊犁前线。为稳定军心,左宗棠下令把自己的棺材从肃州(今甘肃酒泉市)运到哈密(今新疆哈密市)。当得知左宗棠“抬棺出征”,沙俄也慌了,于次年通过谈判归还伊犁,新疆全境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为政先求利民。左宗棠胸怀开阔,不仅志在夺回失去疆土,更悉心于经营边陲,治理新疆。在外寇长期奴役之下,新疆大地满目疮痍,民生凋蔽,十室九空,土地荒芜,水利荒废,一片荒凉景象。左宗棠有先见之明,在收复失地过程中,设立善后局和分局,重建地方秩序,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各地善后局在安置难民、招民垦荒时,一方面招抚当地流散人员,给予土地耕种;另一方面招募内地人民,收留清军中老弱士卒,鼓励地方军队中有妻室者解甲归田。务农人员的增加和内地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播,给新疆各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带来了活力。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大规模发展生产,必须全面整治水利,左宗棠始终把“兴修水利以除民患”,列入“最为切要之务”。新疆各地全面整修旧有渠道灌溉系统,清理淤毁河道,兴建不少新的水利工程。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除了戈壁,凡湘军所到之处沿途种植的道柳,已枝繁叶茂,连绵不断,这就是被后人称道的“左公柳”。左宗棠在新疆兴水利、修路、屯田、栽树,都是基础而实用的事业,继任者刘锦棠继续左宗棠的兴疆事业。
左宗棠的兴“疆”富民之策,让荒地变良田,戈壁变成绿洲,新疆各族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太平生活。左宗棠是一个有着强烈危机意识与家国情怀的封疆大吏,为新疆的长治久安,他提出在新疆建立行省制度的主张,“为划久安长治之策,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己者”。此时左宗棠身居两江总督,已不在新疆。1882 年,居安思危的左宗棠再次向清朝廷奏请新疆建省,提出乘新疆收复伊始和西征大军未撤之威,不失时机建省设县,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有利于百废待举,恢复元气,更能顺应民心。左宗棠恳切陈词,终于说服清朝廷,1884年清王朝正式在新疆设立行省。
左宗棠在国家危急关头,不顾年老体弱,毅然出关西征,拼尽全力从侵略者手中夺回广袤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左宗棠面对责难敢于坚持真理,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危机更是敢于挺身而出,无论是收复新疆,还是治理新疆,他的远见卓识、坚定的意志、周密的部署、爱国热忱,无不令后人敬仰推崇,这正是中华民族脊梁的写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