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曦 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医院放射科 (福建 南平 354100)
内容提要:目的:研究MRI和CT应用在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2022年9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132例疑似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通过MRI和CT进行诊断,并且将最终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MRI诊断和CT诊断应用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32例经过手术最终确诊胫骨平台骨折84例,经MRI检出80例,经过CT检出7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手术结果为依据,MRI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和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检出价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诊断时通过MRI和CT诊断均可以实现检出,虽然MRI相比CT的诊断效率更高,但是检出价值差异不显著,所以均可以为患者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所以在临床应用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和医院条件合理的选择两种诊断方法。
在临床上胫骨平台骨折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一般认为胫骨平台骨折都是因为外界暴力性因素的作用而导致的一种下肢损伤[1]因为胫骨平台内外两侧存在内外侧的副韧带,而且胫骨平台中间存在有胫骨粗隆,上面又存在交叉韧带附着,所以一旦出现胫骨平台骨折则也有可能会合并韧带和半月板的损伤。因为胫骨平台所处的部位比较特殊,所以对胫骨平台骨折进行诊断所面临的困难也较大。临床针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准确的尽早检出骨折的情况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2]。这些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将CT和MRI等影像学诊断技术应用在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中都能在诊断中发挥较好的作用。为进一步分析这两种诊断方法在胫骨平台骨折中的价值差异,本文选择2020年1月~2022年9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132例疑似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如下。
本文研究对象为2020 年1 月~2022 年9 月到本院接受治疗的132例疑似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通过MRI和CT进行诊断。其中,男82 例,女50 例,年龄24~70 岁,平均(53.25±17.29)岁,骨折到入院时间1~5h,平均(3.38±0.91)h。所有患者中因交通事故而受伤的患者55例,因为建筑事故意外受伤的患者45例,因打架斗殴而导致损伤的患者28例,因为挤压受伤的患者4例。经过《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验证伦理,并且在《入院须知》《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纳入标准:①本文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外伤史,入院接受问诊后疑似存在胫骨平台骨折;②所有患者具备开展CT和MRI等影像学诊断的条件;③所有患者均具备开展手术治疗的条件;④本文患者具有全面可查的临床资料,且患者本人及家属愿意配合完成研究工作。
排除标准:①以明确存在其他部位骨折;②非首次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③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或者近期服用过抗凝药物;④开展MRI和CT诊断禁忌;⑤同期参与其他研究,为避免不同研究的相互影响,剔除研究组。
MRI诊断方法:在开展诊断之时协助患者以仰卧位接受检查,通过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患者进行诊断,诊断时首先实施横断面的定位,之后依次对患者进行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的扫描。轴位通过PDWI序列进行诊断,并将TR设置为2000ms,TE设置为140ms,FOV设置为18,并设置层厚为4mm,层间距为0.4mm。冠状位以PDWI序列参数设置TR=2000ms,TE设置为75~90ms,FOV设置为19,层厚设置为4mm,层间距设置为0.4~1.0mm。矢状位设置时使用PDWI序列,并且将TR设置为2000ms,TE设置为72~90ms,FOV设置为18~20,层厚设置为1.0~4.0mm,层间距设置为0.5~1.0mm,T1WI序列,TR设置为350ms,TE设置为40ms。
CT诊断方法:对患者开展CT诊断,在诊断时需要对相关的参数作出设置,层厚为5mm,设置电压为120kV,电流设置为100~200mA,并利用估算法进行重建,重建以后再次设置相关数据,层厚设置为1.25mm,层间隔设置为1.25mm。保证患者双膝伸直,通过足先入并控制进床,速度为8.7~8.75mm/rrot,在患者胫骨近端定位焦距中心,对患者由近到远进行扫描,扫描以后层厚设置为5mm,并在扫描结束后将实验所得数据录入到信息数据系统当中进行处理,病危患者通过多平面重建技术开展三维重建。将最终的手术结果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①诊断结果:以手术结果为依据,研究MRI和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差异与手术结果的相符性。将胫骨平台骨折分为B型、C型。B型骨折患者部分关节内存在骨折,其中简单的劈裂型骨折为B1型,简单的压缩性骨折为B2型,简单的劈裂到压缩为B3;C型骨折未完全关节内骨折,简单的干骺端和关节骨折为C1型,干骺端粉碎性骨折为C2型,粉碎性骨折为C3型;②诊断价值:以手术结果为依据,分析MRI和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误诊率和漏诊率。
以IBM SPSS Statistscs 26.0统计学软件检验文中数据资料。计数资料表示为[n(%)],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2例经过手术最终确诊胫骨平台骨折84例,经MRI检出80例,经过CT检出7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MRI、CT和手术结果胫骨平台骨折的差异[n(%)]
以手术结果依据,MRI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和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检出价值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表3。
表2.MRI和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阳性和阴性情况
表3.MRI和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价值差异
临床研究认为[3],由于胫骨平台存在十分复杂的解剖结构,所以当胫骨平台骨折发生以后,对患者开展诊断就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诊断难度。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之前需要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胫骨平台情况,并对其进行分型,这能为患者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4]。特别是由于这几年影像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这也使得影像学技术被应用在胫骨平台骨折当中越来越普遍。
而针对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而言,手术以前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手段开展检查和诊断也成为如今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诊断的常用手段。既往临床学者认为[5],MRI和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能获取相对较为优质可靠的影像,而且相比传统的X射线诊断而言,检出的图像质量更加清晰可靠,所以其诊断价值更好[6]。临床通过MRI和CT手段,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诊断能防止通过X射线诊断导致的误诊或漏诊情况,特别是对于一些骨折移位和塌陷的情况,X射线诊断有时很难实现科学的检出。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传统的X射线诊断技术存在的局限性越来越多[7]。而对患者在通过CT诊断之时其诊断范围更加广泛,诊断的速度快,而且分辨率较高,这能有效地了解患者具体的骨折形态和骨折碎片,从而为临床医生的治疗工作提供科学性的参考,使医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合并伤以及骨折线的具体情况,也能分析骨折部位的具体信息[8]。但从临床的CT诊断中也可以观察到,可能因为容积效应、扫描层面等多方面的差异,容易使得在具体的诊断中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的几率,因此也要求临床医生在进行诊断之时要更加严谨和细致[9]。相比CT诊断,通过MRI诊断方法可以实现多方位多序列的观察,可以对患者的骨折进行立体成像,这样就能通过了解患者的膝关节损伤信号的变化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骨折以及骨折出现的具体表现[10]。MRI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可以了解患者膝关节软骨的具体情况,还能判断周边的肌韧带和半月板是否存在相对应的损伤,这样就能在拟定治疗方案时提供一些参考。此外MRI针对合并关节内密度升高的复杂型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是十分必要的一项诊断手段,因为患者关节出现骨折之后骨髓腔和损伤骨膜组织渗出的血液和脂肪会流入到关节之内,而通过MRI检查可以了解患者关节损伤的具体程度和范围,同时又不会对患者产生有创的影响,因此其安全性较高[11]。
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132例最终确诊胫骨平台骨折84例,经MRI检出80例,经过CT检出7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手术结果为依据,MRI诊断胫骨平台骨折和CT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检出价值差异不显著(P>0.05)。所以可以进一步肯定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而言,通过MRI和CT诊断方法实施诊断均能发挥较好的诊断作用,但相比而言MRI的检出效果更好。单从临床实践进行分析,不可否认的是MRI诊断和CT诊断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也正因为如此,有很多学者[12-15]在对一些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诊断时,更倾向于通过这两种方法相结合的诊断方式进行诊断,这能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对患者的骨折情况进行判断,也有助于为患者制定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案。但是,笔者认为针对于一些常规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并非所有患者都必须通过MRI和CT联合诊断方式进行诊断,一来这两种诊断方法联合应用可能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二来两种诊断方法联合应用也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所以在如非必要的前提之下,通过其中的一种诊断方法进行诊断完全可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求。
而且本文所得的研究结果也和孙灵灵[16]、李慧斌[17]等在其研究中所得的结论有一些相同的观点和认识,均认为MRI和CT诊断方法适用于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诊断。
综上所述,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诊断时通过MRI和CT诊断均可以实现检出,虽然MRI相比CT的诊断效率更高,但是检出价值差异不显著,所以均可以为患者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所以在临床应用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和医院条件合理的选择两种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