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颖 曹宇
摘要 生涯教育既着眼于学生当下又面向学生未来,新高考改革使生涯教育成为高中教育体系中新的关注点。生涯教育课程也由此成为当前普通高中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终身教育理念视角下,当前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存在功利化、狭窄化、单一化三方面的困境。鉴于此,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建设应当以“全程发展”为统领、以“以人为本”为依托、以“多方合作”为保障,以期为我国普通高中生涯教育格局的创建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关键词 生涯教育课程;终身教育;全程发展;普通高中
2014年9月,《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的发布拉开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1],新高考重构了学生的选择权,这使得以往在高中不受重视的生涯教育被推上了教育改革的前台。为了进一步推动生涯教育走向具体实践,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指出,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2]。在上述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生涯教育的研究也掀起新一轮的热潮。对我国当前生涯教育研究现状予以审视发现,以往研究多从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意义[3]、必要性[4]、实施路径[5]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对微观层面的课程建设问题的研究较少,使得各学校及教师在开展生涯教育时多处于经验式,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因此,为推动生涯教育从经验探索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持续化,必须树立课程意识,关注生涯教育的课程建设。在思考如何进行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时,或可汲取终身教育理念的智慧。终身教育理念作为一种以完善人格为目的、纵观教育全局的国际现代教育思潮,自其提出起就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当前,许多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的制定都将终身教育理念作为重要依据。终身教育理念因其具有丰富的内涵,而成为转变陈旧教育观念的重要视角。基于此,本文将关注点聚焦于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以终身教育理念为视角剖析当前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困境并寻求突破路徑。这一考察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方式,不仅在理论上有助于深化学界对当前生涯教育本质的理解,而且可从实践角度为生涯教育的具体落实提供可行方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涯教育课程新体系、新话语和新格局提供一种可能。
一、终身教育理念
终身教育的思想自古以来就存在,但现代意义上的概念则形成于20世纪。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arl Lengrand)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提交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终身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终身教育理念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终身性。终身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从摇篮到坟墓”[6]。由此可见,终身教育体现的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教育和学习不仅限于人的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的发展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人本性。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挖掘人的全部潜能,使人成为“完人”[7]。终身教育理念反对将人作为生产手段,而是强调个体的生命价值以及人格尊严,使“人”真正作为“人”的发展。
整体性。终身教育是一种系统化的教育,它将传统教育中孤立化、局部化的思维方式予以摒弃[8],认为教育不应仅限于学校,家庭、社会等也应该承担起教育的责任,使教与学可以无处不在。
终身教育理念实质上是将学习者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通过家、校、社三方主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并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观念的理念[9]。生涯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通过统筹生涯教育各方合力帮助学生增进适应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与终身发展[10]。由此可见,在人本关怀、协作机制与价值旨归三方面,终身教育理念与生涯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生涯教育正是终身教育理念的实践运用和扩展延伸。因此,以终身教育理念为视角探索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是一种可行的有益尝试。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新高考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高中有开设生涯教育课程的实践需求。然而,我国普通高中的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导致生涯教育课程建设尚存在诸多问题。终身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终身性、人本性与整体性,为剖析当前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症结提供了新的视角。
1.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功利化:教育的终身性欠缺
一方面,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开设是在新高考的促使下产生的。新高考把普通高中的生涯教育推向了高潮,但也正是因为新高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生涯教育课程,容易在学校、教师和学生迫切确定“选课选科”的需求下,把实践中的生涯教育课程功利地认定为“选科指导”[11]。学校过于重视解决学生遇到的“当下问题”,忽视了学生日后的“长远发展”。部分校领导和教师只看到了生涯教育课程作为适应新高考改革和顺利开展选科走班的重要举措的定位,认为生涯教育课程能够减少学校新高考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阻力,但忽视了生涯教育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仍然秉持着“唯考试”的观点[12],将生涯教育课程的价值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上,把生涯教育课程当作了辅助学生升学考试的工具,认为生涯教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而提升学校的升学率。然而,片面追求升学动机下的生涯教育课程并没有使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掌握持续发展的能力。有研究发现,大部分初入大学的新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迷茫,在独自面对决策时感到手足无措[13]。这种现象正是老师与家长“唯分数”“唯升学”观念的映射,也是学生生涯无规划、发展无意识的折射。
2.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狭窄化:教育的人本性不足
一方面,普通高中目前呈现将选择专业(职业)作为指导重心,这使得“从选择专业或职业倒推出选择学科”成为当下普通高中开展生涯教育的一种普遍思路,而这种思维方式使得生涯教育的内涵狭窄化为“(专业)职业指导”。这种对生涯概念缺乏整体观的理解,将生涯教育课程单纯地指向学生的职业选择,势必造成对生涯教育的狭义理解和严重短视,违背了终身教育理念中“使人作为人而不是生产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舒伯(Super)认为,生涯是个体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件的演变方向与过程,它是个体所经历的生活角色与各种职业的综合,从而呈现出个体特有的自我发展模式[14]。可见,生涯不仅包含与职业相关的内容,也同时蕴含着人生中各种经历、感悟与收获。将“生涯”等同于“职业”的错误观念并不能有效帮助学生适应当前急速变化的时代。
另一方面,普通高中目前在生涯教育课程中过于依赖“人职匹配”理论,以“人职匹配”为基本模式的生涯教育课程着重关注个体特质与职业的关联,注重兴趣、能力、性格等人格特质与职业的适配度,过分强调生涯发展中的可预测性。在这种模式生涯教育下,教师将学生填写的测量问卷中的数据结果进行分类,与各种职业的特点进行匹配,再将它们进行排列组合,就能将数据结果“翻译成”与之相适配的职业。然而,这种排列与组合显然是有限的[15]。并且,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部职业世界的变化越来越迅速、剧烈,传统的“人职匹配”模式在应对变化时显得越来越乏力。并且,这种“精细化”的计算也忽视了个体发展的独特性[16],将“人道主义的终身教育目的观”抛弃了。
3.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单一化:教育的整体性缺失
一方面,家长对生涯教育课程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较低。在高考的高压之下,很多家长看不到生涯教育的重要作用,認为不应该将学生的精力和事件浪费在这种“无用”的课程上,这必然会疏忽学生的终身生涯发展[17]。此外,很多家长对生涯教育的实施存在错误的认知,强硬干涉孩子的生涯选择,这在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时尤其明显,有些家长甚至代替孩子选择学校与专业,剥夺了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言,缺少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与缺少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无法完成“培养人”这种极为复杂又细致的任务[18]。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取代的教育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生涯教育课程更是如此,从生涯启蒙到进行一系列的生涯决策都需要家长积极且科学的参与。
另一方面,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缺乏来自社会的支持。个体生涯发展的复杂性与社会发展的多变性决定了生涯教育的责任绝不仅仅是由学校单方面承担。社会支持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灵活的生涯教育资源,是学生社会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当前我国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社会支持体系并不完善,大部分学校还是让学生通过学校简单的、传统的讲授式课程来进行学习,校外的活动场所十分匮乏,社会机构参与学校生涯教育的积极性较低,使得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实施仍处在“单枪匹马”的状态,教学效果也比较有限[19]。生涯教育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缺少社会的力量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三、终身教育理念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路径
为应对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困境,生涯教育课程的定位与发展亟需回归育人本真。终身教育理念不仅能够为审视当前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症结提供新的视角,也能够为破解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困境提供新的思路。
1.以“全程发展”为统领: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根本追求
对于高中生而言,生涯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考一个好大学”,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终身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贯穿个体的一生,注重个体的全程发展。高中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储备能力、形成价值观的关键阶段,高中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20]。因此,为避免普通高中生涯教育再次陷入为考试服务的“短视”与“功利”的视野中,生涯教育课程需以“全程发展”作为统领,对学生的成长历程进行深远、宽广的透视[21],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注入力量。具体而言,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应沿着以下两条路径开展:一是解决高中生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困惑;二是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生涯价值信念。
首先,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应当根据高中生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矛盾制定出相应的辅导内容。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主要着眼于帮助他们克服在学业、生活等各方面出现的适应问题,并唤醒他们的生涯规划意识,引导他们增进自我了解,使他们找到未来自我发展的初步方向;对于高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偏向于减轻他们在科目选择上的疑惑与迷茫,帮助他们加深对职业群的了解,将高中学科与专业、职业建立联系,同时,进一步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等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以便于理性地进行生涯规划;对于高三年级的学生,主要侧重于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对他们进行有关压力管理、情绪调节等方面的指导,引导他们从容地进行生涯规划。
其次,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涯价值信念,以铸造生命的内核。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旨归是为了成就学生的自我实现与终身幸福,帮助高中生解决阶段性矛盾实际上也是为了促进这一目的的达成。鼓励高中生去寻找心之所向,让他们在生涯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幸福,才是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例如,广东实验中学就认为生涯教育课程存在的意义并不只是教学生如何选择科目、如何填报志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我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达到自我实现[22]。
他们还开设了“青春成长体验营”为主题的生涯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包括情感心理、家庭关系、学校关系等,注重对学生情意和信念方面的引领。
2.以“以人为本”为依托: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应有诉求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中开设的生涯教育课程只看到生涯发展的“职业性”,割裂其连续性,忽视其终身性。虽然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促进就业”的工具性价值是教育对人的社会性塑造过程中的必然选择[23],但是一味地强调工具价值,必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将背离教育的客观规律。“以人为本”的教育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发展其个性,发挥其主动性[24]。这与生涯教育强调“育人”,而非“造器”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具体而言,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抓住以下两条线索:一是将以往的“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二是将动态的生涯观代替之前静止的生涯观。
首先,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应当“授之以渔”,赋予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生涯能力。在如今无边界的生涯时代,个体必须具备的一项关键能力就是生涯适应力[25],生涯适应力对促进个体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生涯适应力指个体在与变化的生涯角色之间维持平衡的能力,萨维克斯将其分为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四个维度[26]。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生涯关注方面,侧重对学生生涯意识的唤醒,可以通过“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为主题的“生涯幻游”活动引导学生对生涯远景有一个具象化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生涯控制方面,侧重目标管理、生涯决策等相关内容,可以通过模拟生涯决策的场景,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地做出决策,提高生涯掌控力。生涯好奇方面,侧重引导学生探索自我与外部环境,可以通过将职业测评的结果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更深层的自我觉察。生涯自信方面,侧重问题解决策略、自我效能感训练的相关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角色楷模,通过模范与强化增加高中生克服生涯中潜在困难的信心。
其次,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应该引导学生树立动态的生涯观。当前社会迅速发展,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树立“积极不确定”的生涯观可以帮助学生面对生涯发展中的不可知、不确定、偶然性、突发性等因素。积极不确定是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直面并接纳生涯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27]。在实际的生涯教育课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首先,允许并接纳学生的迷茫状态,引导学生认识并勇于面对生涯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不可预测性。其次,协助学生意识到积极不确定的生涯观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的生涯发展,这一认识可以使学生在面对生涯困惑时仍能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而不是停滞不前。再次,不应催促学生尽快确立生涯目标,应引导学生认识到目标弹性调整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明白生涯发展是一个在未知中不断探索和体验的过程,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各种不确定,逐渐坚定自己的未来之路。
3.以“多方合作”为保障: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
终身教育理念认为教育需要家庭与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应改变学校教育“一枝独秀”的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衔接、均衡的教育生态环境[28]。而且,由于生涯教育是一种兼具专业性和综合性的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教育而言,生涯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显得更为复杂,完全交由学校“大包大揽”一切教育责任的方式既不现实,也不妥当。鉴于此,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应采取多方合作策略,以弥补学校“孤军奋战”的不足,构建家校社协同开展生涯教育的新局面。
从家庭方面来看,家庭是除了学校之外,高中生成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家长在学生生涯发展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家长的学历背景、人脉关系等都是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的宝贵资源。首先,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学校提供的专项生涯活动中。例如,在法国,家长会在学校专业团队的协助下,对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辅导并持续跟踪观察。其次,学校可以设立生涯论坛,家长在生涯论坛中分享他们的成长历程,为学生树立“生涯榜样”,激励学生在自己的生涯道路上砥砺前行。再次,家长与学校可以合力策划组织生涯活动。海南中学的生涯教育课程就是在家校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和年级家长委员会联合设计与实施的[29]。
除家庭之外,社会也应该发挥其生涯教育作用和功能。首先,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涯体验活动。在校企合作中,通过开设生涯体验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帮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更准确的生涯定位。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与农业园、光机所、好八连等单位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30],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深入的职业体验,增进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其次,学校可以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开发生涯教育课程。北京市育才中学与北森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将北森公司研发的有关高中生生涯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料与该校高中生生涯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一套适合该校学生发展特点的生涯教育课程[31]。
對于生涯的认识及规划,是贯穿于个体整个生命历程的重要课题。新高考改革使得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增加,生涯教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生涯规划能力的有效载体而成为当前高中教育的重要话题。然而,新高考在给生涯教育课程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启发,为当前我国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思考空间和前进方向,以期促进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由有到优”的发展。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将引领学生的“全程发展”作为目标指向、将“以学生为本”作为价值取向,将“多方合作”作为实施保障,还需要具有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多样化的生涯教育活动等。因此,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建设尚需更多理论研究者、实务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不断探索,以期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为生涯教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4-09-05)[2023-02-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409/t20140905_174589.html.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1)[2023-02-11].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6/t20190619_386539.html.
[3] 林间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教育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9):59-62.
[4] 顾雪英,魏善春.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现实意义、价值诉求与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19(06):44-50.
[5] 李海涛.“大中小学一体化”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构建:价值、困境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6):39-43+58.
[6] 邬志辉,高清晨.为新世界构建终身教育框架——纪念《学会生存》发表50周年[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05):1-10.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3.
[8] 高建东.从分离到融合: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反思——以劳动法教学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7):45-52.
[9] 王琴,张建友.逻辑·价值·实践:终身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01):91-96.
[10] 肖玮萍.高考新政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8(30):17-20.
[11] 王浩宇.普通高中生涯教育的应为、难为与有为[J].教学与管理,2022(12):47-49.
[12] 郑若玲,徐东波.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应试教育的新形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04):31-38.
[13] 禤欣,许哲曦,刘阳.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3):32-42.
[14] 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
[15] 刘鹏志,金琦.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要避开五大“雷区”[J].人民教育,2019(Z1):108-111.
[16] 王献玲,常小芳.职业生涯辅导“混沌理论”与“人职匹配”之比较[J].职教论坛,2017(26):31-34.
[17] 宋健平.家校社协同视域下高中生涯教育的模式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23(01):54-59.
[18]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64.
[19] 梁惠燕.我国当前中小学生涯教育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7):18-20.
[20] 周芳.高中生涯教育自人境媒合至终身发展的转向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03):25-29.
[21] 王慧玲.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重新审视与提升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03):62-65.
[22] 黄向阳,王保星.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7.
[23] 季玟希,韦骅峰,冯用军.中国共产党百年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变迁、经验与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21(10):12-21.
[24] 李宝庆,魏小梅.新高考改革的风险及其规避——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12):22-29.
[25] 张文龙.心理资本在高职新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涯适应力间的中介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2(02):127-132.
[26] Savickas M L,Porfeli E J. 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onstruction,reliability,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13 countrie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80(03):661-673.
[27] Gelatt H B. Positive uncertainty:A new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for counseling[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9,36(02):252-256.
[28] 吴遵民,法洪萍.终身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改革现状与发展路径[J].人民教育,2021(12):40-43.
[29] 陳玲,解爱群.引入家长资源 创建协作机制——海南中学家校合作开展生涯教育的模式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8):61-63.
[30] 刘骁.高中学校生涯教育的多元化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嘉定分校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18(02):3-7.
[31] 朱凌云.中小学生涯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