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露
(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1700)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手术治疗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等胆道疾病的首选术式,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患者愿意接受等优势[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腹腔镜手术的指征也逐渐放宽,接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也明显增多,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2]。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国内外对于术后胃肠功能保护已形成概念,我国也讨论制订了术后胃肠功能障碍防治专家共识[3],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胃肠道血流低灌注所致,患者的年龄、麻醉剂和镇痛剂的使用、手术应激等都是危险因素。目前西医临床主要采用促胃动力药、调节肠道菌群等方法,效果一般。中医多种疗法如中药口服、穴位敷贴、中药灌肠、针灸、热熨、耳压等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相关报道[4-8]。笔者将中药穴位贴敷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观察其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75例于本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均于2020年7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按患者入院顺序奇偶分组,奇数入组观察组 38 例,偶数入组对照组37 例。观察组男性、女性患者病例数为23 例、15 例;年龄23~74 岁,平均年龄(46.36±8.09)岁;胆囊炎患者18 例,胆结石12 例,胆囊息肉8 例;手术时间45~138 min,平均手术时间(60.39±15.49)min;麻醉ASA分级:I级18 例、II级 20 例;术中出血量80~130 mL,平均出血量(101.35±12.41)mL。对照组男性、女性患者病例数为24 例、13 例;年龄24~75 岁,平均年龄(45.87±8.14)岁;胆囊炎患者16 例,胆结石11 例,胆囊息肉10 例;手术时间48~135 min,平均手术时间(62.18±14.76)min;麻醉ASA分级:I级16 例、II级 21 例;术中出血量83~135 mL,平均出血量(102.31±12.27)mL。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纳入标准 1)具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适应症者[9];2)年龄≥18 岁、≤75 岁;3)麻醉ASA分级为I~II 级;4)患者和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
1.3 排除标准 1)急性胆囊炎发作时间超过72 h;2)胆囊穿孔者;3)术前存在胃肠功能紊乱症状者;4)合并严重腹腔感染及菌血症、毒血症者;5)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6)合并实质脏器严重疾病者;7)精神障碍者;8)过敏体质者;9)药物贴敷穴位处皮肤有破溃、感染者。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围术期管控[10]。术后给予镇痛、补液抗炎、抑酸护胃、维持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术后第1 天即可以开始下床活动,活动量逐日增加;指导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以神阙穴为中心,避开术后切口,进行顺时针按摩,每次15 min,每天4 次;嘱患者术后6 h开始嚼口香糖,每次咀嚼30 min,3 次/天。观察组同时进行中药穴位贴敷,取吴茱萸、丁香、木香、槟榔、陈皮、生大黄按2∶2∶1∶2∶2∶1配比取饮片适量研磨成粉,过筛,生姜汁调匀,制成黄豆粒大小,贴敷于足三里、上巨虚、天枢、神阙各穴,每次6 h,每天贴敷1 次。
2.2 观察指标 1)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记录术后24 h恶心、呕吐、腹胀、无排气排便的发生情况,统计术后胃肠功能障碍(POGD)发生率,POGD诊断标准:恶心呕吐、术后24 h内无排气排便或不能耐受固体或半流质饮食、腹胀、术后肠麻痹影像学依据,上述5 项中出现2 项即可诊断POGD[11]。2)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记录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3)胃肠激素检测:术后6 h、术后24 h放射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胃泌素(GAS)、胃动素水平(MOT),试剂盒购自上海信裕生物有限公司。
3.1 两组患者术后24 h胃肠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24 h恶心、呕吐、腹胀、无排气排便及POGD发生情况比较[例(%)]
3.2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术后6 h、24 h血清GAS、MOT水平比较
3.3 两组患者术后6 h、24 h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见表3。
目前,腹腔镜手术因其微创性、技术成熟、患者术后恢复快、痛苦少等优点,已成为胆囊切除最适用的手术方式,相较传统开腹手术有效缩短了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时间,使患者尽早进食,加速术后康复[12];但是,临床仍有部分患者腹腔镜术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胃肠不适症状,甚至胃肠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主要由于手术创伤激活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增加,引起肠麻痹;手术操作后引起炎性因子的释放,激活肠道吞噬细胞释放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抑制肠道平滑肌蠕动。术后通过咀嚼口香糖,刺激迷走神经,减轻肠道炎症反应[13]。腹部按摩能够通过对胃肠的机械刺激,兴奋腹部自主神经,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14]。
中药穴位贴敷属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结合了局部腧穴刺激、经络传导和药物透皮吸收3 个环节,相互影响,共同发挥平衡阴阳、调理脏腑、疏通气血等功效,在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有广泛应用[15]。王梅等[16]通过META分析证实中药穴位贴敷有助于缓解危重患者急性胃肠损伤症状,证实该疗法为治疗急性胃肠损伤的有效方法。笔者选穴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合穴,是治疗胃腑疾病的关键穴,可双向调节胃肠功能,治疗腹胀、腹痛、饮食不化等本经脉气病变[17];上巨虚属胃经穴、大肠经的下合穴,调和肠胃、理气通腑,与足三里相合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18];天枢是大肠经募穴,调畅气机运行之枢机,理气降逆,具有调理胃肠功能作用;神阙属任脉穴,位于脐中,依据腧穴的近治作用,因其特殊的解剖结构更易透药吸收发挥和胃理肠作用[19]。中药药用吴茱萸温中止呕、降逆下气,该药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性能[20];丁香主入脾胃经,温中降逆、和胃止呕,为降逆止呃之要药;木香理气止痛、健脾消食、消胀除满;槟榔行气消积,善行胃肠之气;陈皮理气健脾,具有促胃动力作用[21];生大黄荡涤肠胃,通腑消积。以上药穴相合,共奏理气和胃、降逆止呕、通腑除胀的功效。本文观察结果显示:中药穴位敷贴观察组腹腔镜术后24 H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无排气排便及POGD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肠鸣音正常、首次排气、排便)明显早于对照组(均P<0.05)。
胃泌素(GAS)属于多肽类激素,由胃窦和十二指肠黏膜G细胞分泌,又称促胃液素,具有促进胃肠运动作用;胆囊术后胃肠功能不佳患者血清GAS水平较低[22]。胃动素(MOT)为消化道激素之一,促进和影响胃肠运动及胃肠道对水和电解质的运输[23];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动素水平下降[24]。本文观察结果可见,2组患者术后24 H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中药穴位敷贴观察组术后24 H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综上,中药穴位敷贴可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能够有效调节胃肠激素分泌,减少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并且具有价格低、易操作、患者愿意接受、安全性好等优点,宜于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