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梅霞,饶园园,邱永贞,谢雅丽,王颖丽
(丽水市中心医院·浙江 丽水 3230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患病率以及死亡率呈逐年升高。心绞痛是冠心病的最常见临床表现,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心绞痛为稳定性心绞痛[1]。对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治疗目的一是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二是缓解症状和减少缺血发作,改善生活质量[2]。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属于中医学 “胸痹” “心痛”范畴,中医药治疗胸痹心痛的历史源远流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3-4]。临床中笔者采用自拟宽胸止痛汤联合中药穴位敷贴与西医常规治疗方案相联合治疗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取得较理想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临床观察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62例入选病例均为2020年6月—2022年6月丽水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西药常规+中药汤剂治疗)31例患者,观察组(西药常规治疗+中药汤剂+穴位贴敷)31例患者。对照组男、女患者数分别为20、11 例,平均年龄(64.39±6.83)岁,平均病程(5.76±3.36)年;观察组男、女患者数分别为19、12 例,平均年龄(64.71±7.05)岁,平均病程(5.86±3.55)年。2组患者上述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纳入标准 1)符合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5],并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之“胸痹心痛”的中医诊断,辨证属痰瘀交阻型[7];2)年龄45~75岁;3)患者及家属详细了解本临床观察内容,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1)近期进行重大手术及发生脑血管意外、急性心梗等疾病的患者;2)不稳定心绞痛及罹患其他种类心脏疾病的患者;3)胃及食管反流、神经官能症、甲亢等非心因性疾病引起的胸痛患者;4)并发重度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肺功能不全患者;5)伴有严重感染、内分泌及造血系统疾病、肿瘤及肝、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6)精神疾病患者;7)对本观察用药过敏的患者;8)穴位贴敷处皮肤有破损的患者;9)认知功能障碍及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参照指南[3]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 mg/日;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20 mg/日;若患者出现心绞痛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缓解;同时给予自拟宽胸止痛汤,方剂组成为瓜蒌、合欢皮、丹参各15 g,当归、陈皮、山楂各12 g,薤白、法半夏、郁金、川芎、甘草各9 g,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煮两遍取之300 mL,分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治疗14 d为1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在接受上述治疗的同时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中药穴位敷贴方法如下:将五灵脂、丹参、瓜蒌、蒲黄、川芎、冰片按10∶10∶10∶5∶5∶1比例取适量饮片,研磨成粉,过筛,装罐储存,用时取适量蜂蜜调制成膏状,制成直径2 cm药饼,置于敷贴中央,将敷贴分别贴敷于心俞穴、膻中穴、内关穴处,敷料薄膜覆盖后加脱敏胶布固定。每2 d进行1 次药物更换,治疗疗程同对照组。
2.2 疗效标准 采用文献[8]中相关疗效标准。
2.3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2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2)治疗前后2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变化:治疗前及治疗后对2组患者胸闷、胸痛、气短和心悸主要症状程度变化进行评分,每个中医症状采用4级评分法(0、2、4、6 分)进行评分。3)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South990JK-1000,重庆南方)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血细胞比容(HCT),全血黏度(高、低切)以及血浆黏度。4)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脂指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英诺华DF-363)检测血脂指标,包括LDL-C、TG、TC。
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计数、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和t检验。
3.1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2 治疗前后2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2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比较
3.3 治疗前后2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2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比较分)
3.4 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4。
表4 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3.5 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见表5。
表5 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
中医学认为冠心病病病位在心,其发生与年迈体虚、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寒邪内侵等因素有关。冠心病稳定心绞痛主要证候要素包括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痰瘀互结等[9-10],笔者文中重点讨论的即为痰瘀互结所致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痰瘀交阻型)。此类患者大多嗜食肥甘厚味、或过食生冷之物,损伤脾胃,使得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痰阻血瘀,心脉痹阻,引发本病;或患者忧思伤脾,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聚而为痰,痰瘀交阻,气血不畅心脉痹组引发本病;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引发本病。故此,笔者认为治疗上当豁痰宽胸、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拟方宽胸止痛汤内服加中药穴位贴敷。宽胸止痛汤方中瓜蒌、薤白宽胸理气、化痰散结以祛痰浊;法半夏、陈皮理气燥湿、化痰散结;石菖蒲豁痰开窍,引诸药入心,开窍通络;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止痛、清心凉血;合欢皮既能解郁安神,又能活血散瘀止痛;丹参“功同四物”,可活血祛瘀、清心除烦;当归养血活血止痛;川芎行气活血止痛;山楂活血通脉;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
中药穴位贴敷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中药药理作用和穴位的双重功效,达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目的,该疗法在保持药物作用效果的同时降低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11-12]。本临床观察所用中药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蒲黄活血祛瘀;丹参活血祛瘀、清心除烦;瓜蒌涤痰、宽胸散结;川芎行气活血止痛;冰片辛香走窜,通窍止痛效佳。选取心俞、膻中、内关 3个穴位,心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宽胸理气、宁心通络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心胸烦闷、心痛、惊悸等症,刺激该穴可使气血通畅,缓解胸痛;心俞穴可通过T5脊神经节中的少量分支投射神经元直接与心脏相联系[13];膻中穴属任脉,为八会穴之气会,具有理气止痛、行气解郁的功效,又是心包之募穴,为心包经之气输注于前胸的特定穴,常用于治疗胸闷、心痛、心悸等症;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善治内脏疾患,常用于治疗心痛、胸闷等症。上述3 穴是中医临床针灸治疗冠心病的主穴[14],穴位敷贴有较好疗效[15]。
本观察结果显示,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宽胸止痛汤内服加中药穴位贴敷的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2 组患者主要症状(胸闷、胸痛、气短、心悸)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低(均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0.05),发作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发作间隔时间明显延长,血清TC、TG、LDL-C水平均不同程度的降低(均P<0.05),血细胞比容、全血高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更显著(均P<0.05)。
综上所述,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宽胸止痛汤内服加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调节血脂紊乱,改善血液流变学,更好地缓解症状,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