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璐璐,陈 烨,徐小燕
(杭州市富阳区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1400)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是自呼吸道的鼻腔到喉部之间的呼吸道急性炎症的总称,占儿童门诊病例的60%以上[1]。该病一年内的任何时间均可发病,好发于冬春季节交替时期,部分患儿每年有多次发生[2]。其可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或细菌病毒合并感染而发病[3],常见的临床症状有鼻塞流涕、发热、咽痛、咳嗽、头痛等[4],严重的患儿可发生高热惊厥[5];该病可引发临近器官感染,如引发中耳炎、鼻窦炎等,若治疗不及时,可发生支气管炎、肺炎及气管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生命健康[6]。目前,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临床多给予退热、抗菌、抗病毒及止咳等对症治疗,因药物的副作用,接受度差[7]。中医学中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属于“感冒”“伤风”等范畴,风热夹痰证主要以感受风热之邪为主,影响肺的宣肃,导致痰壅气道,其治疗主要为疏风散热、祛邪解表、化痰止咳[8]。本研究将2020 年9 月—2022 年8 月本院诊治的89 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给予自拟疏风散热化痰汤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于2020 年9 月—2022 年8 月接诊的89 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根据患儿接受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和西医常规联合疏风散热化痰汤治疗观察组。对照组42 例,其中男性27 例,女性15 例;年龄3~12 岁,平均(6.6±2.4)岁;病程1~3 d,平均(2.1±0.4)d;体温37.6~39.7 ℃,平均(38.4±0.7)℃。观察组47 例,其中男性30 例、女性17 例;年龄3~12 岁,平均(7.1±2.5)岁;病程1~3 d、平均(2.2±0.3) d;体温37.8~40.0 ℃,平均(38.6±0.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9]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西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10]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诊断标准,辨证属于风热夹痰证者。
1.3 纳入标准 1)入组前未接受其他治疗的患儿;2)年龄3~12 岁;3)家长知情并同意。
1.4 排除标准 1)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患儿;2)合并有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儿;3)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肝肾功能障碍的患儿;4)合并癫痫的患儿;5)严重营养不良的患儿;6)上呼吸道感染重症患儿。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9]给予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嘱多喝水,休息。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疏风散热化痰汤治疗,具体方药组成为:牛蒡子、桑叶、薄荷、蝉蜕、射干、柴胡、鱼腥草各6~9 g,川贝母、桔梗、陈皮、紫苏子、炙甘草各3~6 g;1 剂/日,水煎取汁适量,分3 次口服,3 d后评价疗效。
2.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
2.3 观察指标 1)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治疗3 d对两组患儿发热、头痛、鼻塞流浊涕、咽红、咳嗽、喉中痰鸣等症状进行评分,根据患儿症状从无到重分别计0 分、2 分、4 分、6 分。 2)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两组患儿在治疗期间观察并记录发热、头痛、咽红、咳嗽、鼻塞流浊涕、喉中痰鸣消失时间。3)炎性因子水平: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3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子-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试剂盒由上海酶联生产;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3.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例(%)]
3.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
3.3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3.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12],其发病与小儿的机体免疫力、营养状态、所处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13]。部分患儿由于自身因素、治疗不及时等可造成频繁发生感染,甚至在一年内感染次数达到7~10 次以上,引起反复呼吸道感染[14]。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多以敏感抗生素抗菌、抗病毒和退热、止咳等对症治疗为主。由于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以上治疗用药受限。
中医药学将上呼吸道感染归属于“感冒”“伤风”“发热”等范畴,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卫表不固,御外能力较弱,易于感受外邪;风热外邪从口鼻、皮毛而入,正邪相争则发热,外邪犯肺,导致肺气失宣,而见咳嗽;津液不能正常敷布,聚而成痰,热为阳邪,耗伤津液,炼液成痰,痰阻气道则见喉中痰鸣。可见本病病在卫表,影响及肺,病机关键为于风热夹痰,治宜疏风解表、散热化痰。本研究采用自拟疏风散热化痰汤治疗该病,药用牛蒡子疏散风热,功善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桑叶质轻甘寒,轻清疏散,疏散风热作用较为和缓,但兼有清肺热、润肺燥作用;薄荷辛散之力强,为辛凉解表药中最能宣散表邪者,为疏散风热常用之品;蝉蜕甘寒,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宣肺利咽;射干入肺经,清热解毒泻肺火,降气消痰止咳;柴胡祛邪解表退热,用于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寒、风热皆可奏效;鱼腥草入肺经,清解肺热;川贝母清肺下气、化痰止咳;桔梗开宣肺气、祛痰利气、利咽开音;陈皮燥湿化痰、宣肺止咳;紫苏子降肺气、化痰涎、消咳喘、润肠燥;炙甘草止咳兼能祛痰,缓和药性。诸药合用共起疏风散热、祛邪解表、降气化痰之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 时两组患儿发热、头痛、鼻塞流浊涕、咽红、咳嗽、喉中痰鸣等症状评分明显降低,血清炎性因子IL-6、TNF-α、hs-CRP 水平明显下降;观察组症状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发热、头痛、鼻塞流浊涕、咽红、咳嗽、喉中痰鸣等症状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5)。表明自拟疏风散热化痰汤可提高西医常规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可加快症状缓解,减轻炎症反应,缩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