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及经营管理对策研究*

2024-01-13 08:09邹剑峰
南方农机 2024年2期
关键词:农村经济建设

邹剑峰 ,李 卉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

1 研究背景

农业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对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三农”问题至关重要,与民生息息相关。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把乡村振兴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社会管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容易受到政策、地区和环境的影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可以充分获得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这有助于创新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使农村经济向信息化、数字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1]。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明确乡村振兴的概念和内涵,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2];有必要分析各地区农业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效益[3]。

2 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

2017 年,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明确了“三农”在民生中的地位,将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有效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4]。按照基本原则,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实现农村综合发展优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指导,改善生态环境,农村经济逐步因地制宜,调整农村管理体制,确保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保障“产业”“农民收入”“农村发展”的经济效益[5]。一般来说,村庄作为一个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特征的区域综合体,具有“文化”“生态”“生活”和“生产”等多种功能,应确保人类发展基本空间的“和谐共生”和“与城市相互促进”“协同建设”[6],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发展条件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7]。迫切需要利用乡村振兴来调和这些矛盾,从而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8]。然而,在实施具体战略时,人们应该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和促进共同富裕入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持,实现经济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2021 年,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伟大成就,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本达成。尽管如此,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在世界排名依然靠后,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事实没有变。我国经济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党中央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判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困难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既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目的,同时也是评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标准。各级地方政府毫无疑问是落实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策划者、推动者和实施主体,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尽管人们强调要发挥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调节作用,但是“看不见的手”会周期性失灵,需要当地的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农村经济管理政策来防止市场失灵。实现乡村振兴,也正是要发挥经济管理部门的经济调节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农村经济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3.1 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则,也是人民的共同追求。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城镇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乡差距会越来越大[10]。要弥合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财富的再分配是手段之一,而发展乡村经济是提升国家经济增长质量的最重要手段[1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更好地优化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整合经济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小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改善传统农村经济和社会滞后状况。国家加强了农村经济管理,尽可能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12]。

3.2 规范经济行为,促进产业发展

从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和产业的特点来看,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1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为其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有效规避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风险,解决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农村经济的管理,科学整合各地农村经济和产业资源,将自然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健康发展,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层面的保障[14]。这对农村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持,运用科学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规范农村经济行为,维护好农村市场经济秩序,严惩农村经济中的违法行为,可以有效调动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依据,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从而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15]。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

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有其内在的逻辑与运行机制。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来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参与主体主要由农村地区主管农村经济的政府相关部门、农村经济的个体经营者和当地的劳动力三者构成。以下将从三个主体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内在逻辑展开论述。

4.1 农村经济的政府主管部门

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地的头等大事,通常由政府的一把手亲自抓,而直接主管部门一般会包括各县的发展和改革局、工商税务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和农业农村局以及下属乡镇一级的对应单位。从经济制度设置的角度来看,政府扮演的是政策制定者、激励者和惩罚者三种重要的角色。发展经济,靠政府自己下场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自发的力量,以政策来激励个体经营者和劳动者积极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中来,才能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政策预定的目标。事实证明,政府对市场直接进行干预未必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制定规则,保障各方经营主体在规则下分工协作,往往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对自身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位置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制定合适的政策、规则,主导农村经济的发展。

4.2 个体经营者(企业)

个体经营者(企业)在农村经济三个主体中处于最重要地位。趋利避害和追求效益是个体经营者(企业)最本质的特征。首先,个体经营者(企业)对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行业的走势判断往往比较敏感,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会。其次,个体经营者(企业)的趋利性有助于激活市场活力。但是趋利避害本身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某些个体经营者常常钻政策或者法律的空子,他的经营行为有时候不仅没有给县一级政府带来经济的增长,甚至损害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个体经营者(企业)的数量、规模和质量也影响当地劳动力的供给。没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个体经营者(企业)吸纳和接收劳动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农村经济的主管部门才要制定规则规范市场行为,引导个体经营者(企业)往参与各方共赢的方向调整经营方式和方法,守法经营。

4.3 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特别是在我国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往城市转移,导致了乡村的空心化。近年来,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向镇、县转移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资源,农村经济振兴是不可能实现的。乡村劳动力大量流失不仅仅是当地的劳动力工资和福利问题,同时也和农村本身的配套基础设施、医疗养老和教育水平等直接相关。劳动力的两个关键要素是数量和质量。能够吸引到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力返乡就业或创业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不仅仅需要政府主体引导,也需要个体经营者或者企业的共同努力。

4.4 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

农村地区政府、个体经营者和当地劳动力共同构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主体。三大主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微观的地方经济发展系统。其中,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融资渠道、营商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个体经营者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地方政府的人才政策和劳动保障等又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个体经营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影响政府行为,工资、福利等又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影响政府行为,同时也影响个体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其内在的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农村经济微观运行机制

5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经营现状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政府部门要清楚农村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机理,通过运行的内在逻辑,从宏观角度去发现问题、面对问题,同时又要树立信心,相信在计划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能够解决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总的来说,我国农村经济经营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5.1 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政府很难为该地区的偏远村庄提供政策支持和帮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益。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着严重的“文化闭塞”和“信息封锁”,导致现代发展理念没有完全融入农村经济建设,导致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16]。偏远山村的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差异。对于资源较好的农村地区,它享受政策支持、财政投资,可以更好更快地获得收入,获得了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资源贫乏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政府政策的应有功能不能有效发挥,不利于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此外,从地理位置上看,沿海地区的农村,可以赢得我国政府部门的关注,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例如,在广东经济发展区附近的村庄,可以获得丰富的产业资源,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很难获得资源和技术支持。

5.2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只能利用农产品销售或农副产品加工来维持经济收入。国家统计局2022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 283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 133 元,由此可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异还是很大。受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农产品销售价格波动较大,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我国的农村工业发展、技术渠道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未能为当地居民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现代化农业的观念渗透性有限,也导致了地方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发展水平不高,影响了农民的收益;从农业经济建设水平来看,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不能依靠生产要素的流通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也逐步演化成了两种类型。一是在城市周边的农村,俗称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这类农村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以低矮拥挤的楼房或违章建筑为主,楼与楼之间只有一条不足1 m 宽的小路,成为城市治理的一块心病。地方政府虽有心解决基础设施配套的问题,但苦于条件不允许。由于靠近城市,拆迁成本过高也影响了城乡结合部或者城中村的改造。二是远离城市周边的广大农村地区。随着这几年国家乡村振兴政策不断落地,农村面貌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特别是在交通、电力和通信这些重要的民生工程方面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其他的配套基础设施方面依然很落后,还需要政府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市场和政府投资等方式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

6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对策

在第四部分谈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把握内在机理是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的前提条件。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现实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农村经济运行中三个主体的共同努力,但主体责任还是在当地的政府部门,因此,本研究主要从政府角度提出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对策。政府部门要重视和研究,因地制宜,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去做整体的规划和引导。

6.1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顶层设计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有极大的差异,充分利用禀赋优势加上市场化手段来发展乡村经济迫在眉睫。一是当地政府部门深入挖掘当地农村的资源禀赋条件,从宏观层面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顶层设计。政府部门有关工作人员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新农村建设的精准定位和特色定位,避免千村一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是制定各类激励政策和手段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乡村振兴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劳动力不足。这个问题虽然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把准年轻人不愿回乡的脉是第一步。农村干部要和年轻人建立广泛的联系,要调研和了解年轻人的需求,然后才是制度的设计。新农村建设要落到实处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三是要做好基层干部的培养工作。基层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普通文化层次较低,视野不够。所以一方面要通过培养,提高村干部的整体素质和视野,另一方面在政策上可以引导大学生返乡担任干部。四是做好示范推广。国内有很多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成效卓著,政府要注重示范推广,把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全国推广。

6.2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各地积极投入资源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农村的基本面貌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但是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要多渠道解决资金投入的问题。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城乡结合部)由于承接了部分大城市的功能,当地政府资金比较充足,但受制于没有规划,成了繁华都市里一种特殊的存在。而远离城市的偏远山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来源有限,美丽乡村建设进展缓慢。因此,对于城乡结合部或者城中村的改造,要想办法降低改造的成本,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而对于偏远的农村地区,当地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措施,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二是要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管。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受制于资金投入,政府必须有所侧重,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真正需要的地方,不搞面子工程。三是进一步优化整村搬迁的政策。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政府可以通过统一搬迁的方式,把农村人口集中到相对开阔的地方,既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的集约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降低了农村基础设施配套的难度。

6.3 重视农村工业化发展

工业化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是满足农民增产增收需要的重要基础。同时,应对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当务之急。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政府部门来说,要优化相关产业政策,确保预期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个体经营者或者企业的主导作用,依靠自身的产业经验,激活农村产业,形成独特的经济组织和生产组织。在此期间,政府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将城市资源辐射到不同的地区。例如,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扩大产业链,使企业更好地获得农业资源,增强品牌建设的效果,使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更加均衡,对于经济资源优势不突出的问题,应利用产业基地建设,突出地方资源特点,构成工业化发展格局,从而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们应该考虑工业化给当地农业和农民带来的机遇,有效解决当地农民的收入问题。

6.4 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在我国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生产要素非常重要,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鉴于生产要素的循环机制不合理,这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流通要素存在的问题,应构建合理的流通机制,整合优化资金、人才和资源,确保生产要素在各个环境中的顺畅流动,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针对经济来源单一的问题,政府部门应优化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将新媒体模式渗透到农业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让农村居民创新以往的销售模式,利用网络金融的优势,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于管理要素的流通,各级主管部门要做好市场管控,加强管理经验交流,消除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我国应构建科学的生产要素流通机制,实现劳动要素、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的融合,在农业经济建设和管理中自觉渗透现代化理念,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 结论

农村经济作为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成效的主要因素,是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繁荣的关键,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我国乡村振兴政策落地的关键在于当地政府的远见、规划、政策水平和执行力。广大农村地区的政府部门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发展和促进生产要素流通水平四个方面入手,尽可能解决农村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作出伟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