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术用于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研究

2024-01-13 08:08王培银姬智园雷鹅跃
系统医学 2023年21期
关键词:开颅栓塞麻醉

王培银,姬智园,雷鹅跃

鲁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河南平顶山 467300

脑动脉瘤是日常生活中需要高度警惕的疾病类型,脑动脉管壁局限性扩张后形成的瘤状突出,在紧张、愤怒、摄入刺激性食物、血压波动剧烈时容易破裂出血且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大,患者死亡风险高达20%~30%,若短时间内多次破裂出血致死率达到了50%以上[1]。关于脑动脉瘤的治疗,直径<5 mm者可以采取长期的临床观察,而直径≥5 mm 时无论破裂与否均需要实施手术治疗[2]。开颅夹闭手术为既往临床治疗该病症的常用方法,具有视野清晰、夹闭效果确切的优势但创伤大、并发症发生风险高、康复时间长,越发难以满足治疗需求[3]。介入栓塞术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后导管超选至脑动脉瘤内部并释放弹簧圈栓塞病变部位、治愈疾病的目的[4]。近年来随着我国脑动脉瘤患者数量的增加,如何有效治疗该病症成为困扰临床的棘手问题,介入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备受重视,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2023 年3 月鲁山县人民医院诊治的60 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诊治的60 例脑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术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20)中男4 例,女16 例;年龄37~80 岁,平均(54.10±4.96)岁;病灶位置:前交通动脉4 例,后交通动脉9 例,大脑中动脉7 例;脑动脉瘤直径:0.58~1.80 cm,平均脑动脉瘤直径(1.06±0.33)cm;Hunt-Hess 分级:Ⅰ级2 例,Ⅱ级12 例,Ⅲ级6 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分级:Ⅰ级16 例,Ⅱ级4 例。观察组(n=40)中男12 例,女28 例;年龄34~77 岁,平均(54.21±5.09)岁;病灶位置:前交通动脉6 例,后交通动脉20 例,大脑中动脉14 例;脑动脉瘤直径:0.54~1.83 cm,平均(1.11±0.38)cm;Hunt-Hess 分级:Ⅰ级4 例,Ⅱ级23 例,Ⅲ级13 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分级:Ⅰ级29 例,Ⅱ级1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过影像学检查获得明确的临床诊断者;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均具有手术治疗指征者;均没有发生破裂出血者。

排除标准:对开颅夹闭手术或者是介入栓塞术耐受性差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麻醉分级Ⅲ级及以上者;伴有其他脑部疾病者,如脑动脉炎、颅内转移瘤、脑血管畸形等;术后早期转往其他医疗机构或者是回归家庭而未能够获得有效数据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规律服用双抗药物。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J20160685;规格:100 mg×30片)口服,100 mg/次,1次/d。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J20171237;规格:75 mg×7 片)口服,1 次/d,75 mg/次。连续服用3 d。

对照组采取开颅夹闭手术进行治疗。麻醉方案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手术前实施CT 检查以明确病灶所处位置,术区仔细清洁消毒后选取患者的翼点作为手术入路,颧弓上缘耳屏前方做一个长度为12~16 cm 的弧形切口,彻底分离皮瓣后去除骨瓣,剪开硬脑膜后以及相应脑池的蛛网膜,在蛛网膜下腔自然间隙逐步向动脉瘤方向探查,充分暴露动脉瘤近心端血管并充分显露瘤颈和瘤体。暴露动脉瘤远心端时于两侧分别放置临时阻断夹,阻断血液进入脑动脉瘤。术中主治医师根据脑动脉瘤的角度、方向以及直径大小选取适宜型号的动脉瘤夹,准确放置在脑动脉瘤瘤颈处,促使瘤体闭合缩小,彻底夹闭脑动脉瘤后取下临时阻断夹,观察脑动脉血流情况,缝合骨瓣关闭创口。

观察组采取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麻醉方案与对照组相一致。选择患者的股动脉作为穿刺点,Seldinger 技术穿刺成功后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颅内动脉瘤相关信息。全身肝素化处理,肝素(国药准字H32022088;规格:2 mL∶12 500 U)首次给药剂量3 500 U,之后给药1 000 U/h。按照操作留置血管鞘后常规置入超滑导丝以及微导管,对脑动脉瘤进行填塞,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确认填塞效果,治疗结束后撤除超滑导丝以及微导管,加压包扎穿刺部位。

两组患者术后处理方案均一致,即常规使用3 d 广谱抗生素抗感染、甘露醇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

1.4 观察指标

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应激反应指标:包括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在治疗前、治疗后(术后即刻)采集静脉血测定,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放射免疫试剂盒、皮质醇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法)、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人肾上腺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试剂盒均购自上海心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患者出院前统计,包括电解质紊乱、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总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围手术期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20)t 值P 值手术时间(h)2.12±0.34 3.00±0.59 8.173<0.001术中出血量(mL)42.34±5.56 251.80±20.34 62.825<0.001住院时间(d)10.87±1.45 17.69±2.71 14.034<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应激反应指标均升高,但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s),pg/mL]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应激反应指标比较[(±s),pg/m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20)t 值P 值去甲肾上腺素治疗前45.10±3.78 45.19±3.85 0.105 0.916治疗后(279.64±23.18)*(310.85±25.44)*5.735<0.001皮质醇治疗前15.69±1.21 15.65±1.18 0.150 0.881治疗后(175.65±17.83)*(220.14±21.69)*10.021<0.00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前13.42±1.10 13.45±1.14 0.011 0.992治疗后(50.78±4.53)*(66.89±7.78)*11.318<0.001肾上腺素治疗前34.77±3.64 34.83±3.70 0.073 0.942治疗后(170.92±16.45)*(211.63±20.57)*9.775<0.00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脑动脉瘤是目前日常社会中常见且严重的脑血管良性疾病,为脑动脉血管壁的异常膨出且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动脉瘤体积的增大出血风险随之提高,时至今日更是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原因[5]。当前研究指出,脑动脉瘤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且未破裂出血之前患者普遍缺乏不适症状表现而容易被患者忽视。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脑动脉瘤检出率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得以早发现、早治疗[6]。

关于脑动脉瘤的治疗,究竟是选择开颅夹闭手术还是介入栓塞术曾经是长期困扰临床的话题之一[7]。开颅夹闭手术的优势在于术野清晰,对于彻底夹闭脑动脉瘤、避免术后复发起到了较好的帮助作用,位于浅表的大脑中动脉瘤侧裂池足够宽大易于显露,加上术者娴熟的技巧,最终取得的疗效非常完美,甚至是能够达到解剖治愈[8]。但是,随着治疗理念的不断发展,材料与手段的进步,患者及家属对于疗效的要求已经不仅仅集中于完全栓塞,还更加注重手术创伤、生理应激。肖学谦等[9]在其研究中证实,栓塞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9%,表明介入栓塞术的手术创伤更为轻微。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所得结果与既有研究相吻合。进一步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围手术期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应激反应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结果提示,与开颅夹闭手术相比,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肯定。总结原因如下:介入栓塞术是在血管造影机引导下对动脉瘤腔进行的栓塞操作以促使其闭合。该术式的突出性优势在于手术创伤轻微,与开颅操作相比,股动脉穿刺的创伤无疑更为轻微,此点对于抑制应激反应、促进患者转归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并发症的发生和手术创伤具有直接关联性,此点已经被临床研究所证实,开颅夹闭手术对于局部组织带来的创伤极大,由此使得全身器官功能均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加之术中出血量大,导致钾、钠、氯、钙、镁等电解质异常,加大电解质紊乱发生风险,同时手术操作复杂,脑动脉血管临时夹闭时间长,又会引发脑血管痉挛情形,脑脊液分泌过多和/或循环障碍而诱发脑积水[9-11]。介入栓塞术则是在动脉血管内完成的栓塞,病变部位无需阻断血流供应,数字剪影血管造影能够实时、动态地显示栓塞情况,为提高栓塞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无论是患者局部组织还是全身组织受到的损伤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更利于患者的早期出院[12]。

综上所述,在脑动脉瘤治疗工作中介入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指标更佳、应激反应更为轻微、并发症发生风险更小,可作为此类患者的优选治疗手段加以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开颅栓塞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骶管麻醉复合丙泊酚全身麻醉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