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晨燕
作者单位:350300 福建省福清市皮肤病防治院
抗菌药物主要包括青霉素、碳青霉烯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种类较多,临床用药时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以确保用药合理性[1]。但是,近年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其不合理使用现象较为常见,影响整体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妨碍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2]。因此,需要对抗菌药物开具处方进行管理,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但常规管理方案针对性不足,未能及时明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整体管理质量不高[3]。PDCA循环是由美国戴明首创的质量管理模式,其管理过程可分为计划(P)、执行(D)、检查(C)和处理(A)4个步骤,可在循环中不断优化管理质量[4]。同时,有研究指出,将PDCA循环应用于抗菌药物用药管理中可促进系统化、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对用药合理性的提升有积极意义[5]。本研究抽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医院抗菌药物处方1 200张,探讨PDCA循环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医院抗菌药物处方1 200张(每月100张),其中2021年6—12月(600张)实施常规管理,2022年1—6月(600张)实施PDCA循环管理。
1.2 方法
1.2.1 常规管理方案:即落实《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与《药品管理法》中有关规定,制定用药管理工作制度,进行合理用药宣传,严格执行药品采购工作,确保药品供给。发放药品时需要核对处方中患者的姓名、疾病等重要信息,检查使用方法、剂量,对门诊处方进行调配、审核,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1.2.2 PDCA循环管理方案
1.2.2.1 计划(P):(1)调查: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充分调查,明确药物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情况。(2)分析:对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原因进行分析,如由于医师缺乏对病原学检查的重视,根据既往经验开药,对抗菌药物适应证认识程度有限等导致的药物单用、联用不合理,以及用法用量不合理等。(3)制定目标:根据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制定合理的用药目标,明确用药规范,以提高药物使用安全性,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1.2.2.2 执行(D):以医院实际情况为依据对用药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指导各科室合理用药,注重药物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实践中改进药物使用情况。(1)建立完善的用药管理制度:组建PDCA循环管理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组员由药剂科药师组成,负责制定药物管理制度,并通过微信、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各科室医护人员提供药物信息,定时公布抗菌药物用药情况,同时开展用药安全教育培训。(2)优化用药管理机制: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为依据,制定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用药管理机制,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类管理,将克林霉素、头孢曲松、罗红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盐酸特比萘芬、甲硝唑、伊曲康唑等作为非限制使用级药物,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处方;利福平、米诺环素、头孢地尼及头孢丙烯则作为限制使用级药物,应经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3)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采购抗菌药物时需要明确其生产厂家、规格等具体信息,严格控制药物入口。同时,药剂科需要根据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明确使用频率波动>30%的药物,并对其进行分析,及时向上级汇报,针对不合理用药情况,需要及时干预,院内通报用药不合理的科室或个人,予以合理处分。(4)抗菌药物使用宣传: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知识讲座,提高院内各科室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合理用药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并定期进行考核,检测其知识掌握情况。对于院内不合理用药情况,管理小组应开展讨论会,及时调查导致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原因,完善管理措施。新药入库时强化培训,及时更新、宣传药物知识,提高临床医师、药剂师的相关技能,并加强采购环节管理,采购人员需要遵循相关制度开展工作。
1.2.2.3 检查(C):按照月份、季度定期对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进行抽查,观察其使用情况,并公布检查结果,包括患者疾病诊断结果、抗菌药物名称、使用剂量、使用方法等,确保院内各科室医护人员了解抗菌药物使用现状。
1.2.2.4 处理(A):加强与检验科合作,定期开展药敏试验,掌握可能发生的耐药情况,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向药剂科、医务科进行反馈,及时解决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管理经验应用至下一循环中,并在后续管理中不断优化对抗菌药物的管理,确保其临床应用合理。
1.3 观察指标 (1)记录并比较PDCA循环管理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适应证合理、用药时机合理及用法用量合理3个维度,各维度分值设定均为0~100分,分值越接近100分提示该维度情况越佳。(2)比较实施前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包括单一用药与两药联用。(3)比较实施前后处方中抗菌药物费用及药物总费用。
2.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适应证合理、用药时机合理及用法用量合理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1),见表1。
表1 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分比较 分)
2.2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比较 实施后两药联用率为43.17%,低于实施前的51.83%(χ2=9.036,P=0.003),见表2。
表2 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抗菌药物联用情况比较 [张(%)]
2.3 抗菌药物费用及药物总费用比较 实施后抗菌药物费用及药物总费用均低于实施前(P<0.01),见表3。
表3 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抗菌药物费用及药物总费用比较 元/张)
抗菌药物属于临床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对感染类疾病的治疗和围术期感染的预防有重要意义。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可增加相关不良反应,对用药安全性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引发医患纠纷,严重破坏医院的社会形象[6]。因此,需要确保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以充分发挥其抗菌效果。既往,临床通常为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提供常规用药管理,该管理模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但针对性不足,且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未能有效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视,应用价值有限[7-8]。
PDCA循环具有科学性、系统化特点,可提高医师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的意识,能实现对管理质量的不断优化[9]。基于此,为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医院将PDCA循环应用于抗菌药物管理中,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后适应证合理、用药时机合理及用法用量合理评分均高于实施前,说明在抗菌药物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方案有助于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究其原因为PDCA循环管理程序较为完善,可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管理机制,对不同类型药物实施差异化管理,有利于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且PDCA循环中包含用药安全教育培训、药品信息推送、知识讲座等措施,可提高医师对药物信息的了解程度,并确保药物的正确使用,为患者提供精准化用药指导,对临床合理用药有积极意义[10-12]。同时,PDCA循环可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并加强处方核对工作,可及时掌握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处方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改进。例如,抗菌药物处方中的甲硝唑每天2次,多西环素每天3次,伊曲康唑胶囊用量>200 mg/d均属于药物使用不当,需要及时调整药物使用次数、剂量,而强力霉素禁用于8岁以下儿童,应更换药物。又如,确诊为湿疹、带状疱疹的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属于无适应证用药,所以需要对处方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
除有无适应证、用药时机及用法用量外,抗菌药物的联用情况同样是影响用药合理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PDCA循环管理实施后两药联用率较实施前低,提示PDCA循环可提高抗菌药物处方合理性,进一步规范医师对药物的使用。PDCA循环中的检查阶段能按照月份、季度定期对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进行抽查,并公布检查结果,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能合理追责、处理,有利于规范医师用药行为,且该管理模式具有完善的用药管理制度,可提高医师对合理开具处方的重视,对用药合理性的提升有重要意义[13-15]。另外,PDCA循环的应用有助于及时发现处方中联合用药的不适宜情况,如:(1)强力霉素与维胺酯胶囊、异维A胶囊联合应用可导致假性脑瘤(良性的颅内压增高),加剧致光敏作用;(2)强力霉素与小败毒膏联用后,小败毒膏中的大黄可能与强力霉素在胃肠道结合产生沉淀;(3)罗红霉素片与盐酸多塞平片对QT间期的延长效应具有协同作用,联用后其心脏毒性(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心脏停搏)风险较高。PDCA循环能将处方中联合用药不适宜情况进行总结,有助于积累经验用于下一循环,可提高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合理性、科学性。陈春枚等[16]研究指出,高质量的临床用药管理不仅可实现用药情况的改善,还能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本研究中,实施后抗菌药物费用及药物总费用较实施前低。PDCA循环管理模式下,抗菌药物的使用趋于合理化,可避免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耐药性,进一步提高用药针对性,提高治疗效果,从而实现对病情的高效控制,有利于缩短治疗周期,且PDCA循环可减少临床对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减少不合理用药导致的不良反应,降低其医疗费用支出。同时,PDCA循环管理专业化程度较高,能及时解决目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在管理中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其管理质量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PDCA循环对抗菌药物用药安全性的提升有积极意义,可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并能降低医疗支出,其应用价值确切。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