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作者单位:638000 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室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炎性反应性特异质疾病,发病机制复杂,研究普遍认为是由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等与气道上皮细胞参与引发炎性反应,导致气道高敏感性、高反应性,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主要症状为胸闷烦躁、呼吸困难、气促咳喘等[1]。支气管哮喘多与遗传、免疫调节相关,此外,室内尘螨、室外冷空气、食物及药物过敏均有可能引发支气管哮喘。儿童发病率较成人更高,且发病率较往年呈倍数增长趋势[2]。多数患儿机体免疫力低下,易被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若未及时采取有效诊治,可导致病情恶化及病程延长,甚至产生不可逆转的气道阻塞、缩窄、重塑等后果[3]。针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应首先判断疾病处于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根据不同时期的疾病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急性发作时支气管哮喘患儿常有肺部感染和缺氧症状,目前临床多应用布地奈德气雾剂进行抗感染、抗炎治疗,辅以其他支持性治疗[4]。本研究观察丙酸倍氯米松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研究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5~14(7.21±1.75)岁;轻中度42例,重度9例;急性发作时间(3.20±1.50)d。对照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5~12(6.97±1.24)岁;轻中度40例,重度11例;急性发作时间(3.25±1.20)d。2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诊断标准 符合《儿科学》(8版)[5]及《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1]制定的相关要求:气促咳喘反复发作,伴有胸闷症状;发作时有哮鸣音,呈弥漫性或散在性延长呼气相;症状表现不典型者需满足支气管舒张或激发试验结果为阳性,且能通过抗炎治疗改善肺通气时气流受限的症状。
1.3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后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年龄3~18岁,病程≥1年,近1年内急性发作次数≥2次,且接受治疗时正处于急性发作期者;对本研究所用丙酸倍氯米松及布地奈德药物无过敏史者;患儿及监护人了解本研究治疗过程,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入组前1个月内使用过本研究治疗方案同类药物或影响相关指标水平检测的其他类药物的患儿;脏器、免疫系统功能障碍患儿;合并其他呼吸道炎性反应或感染性疾病患儿。脱落标准:依从性差,无法正常配合各项临床指标监测及雾化治疗的患儿;因特殊原因无法继续接受治疗的患儿;对药物不耐受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的患儿;临床数据记录不全的患儿。
1.4 治疗方法 治疗前,监测并记录入组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发展程度,所有患儿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如吸氧、补液、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必要时增加抗感染、舒张支气管等治疗。对照组患儿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AstraZeneca Pty Ltd生产)1 mg,经雾化器(德国百瑞BRM-075Ⅱ型)雾化吸入,每天2次。研究组患儿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丙酸倍氯米松(Chiesi Farmaceutici S.p.A.生产)0.8 mg,经雾化器雾化吸入,每天2次。2组患儿均以不间断治疗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结束治疗。治疗过程中实时监测并记录2组患儿的体征指标和病症程度。
1.5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病症程度:分别记录2组患儿治疗前1 d、治疗后30 min、60 min、1 d、7 d、14 d病症缓解程度,并进行评分:无咳喘,肺部无哮鸣音为0分;偶发咳喘,但不影响正常生活,仅剧烈运动时感到气促,哮喘音呈散在性为1分;反复咳喘、咯痰,难以连续交谈,呼气末哮鸣音呈弥漫性或响亮为2分;持续性明显咳喘,伴有呼吸困难,需辅以呼吸机治疗,肺部可闻及响亮、双相哮鸣音为3分[6]。(2)肺功能:使用儿童肺功能仪(德国耶格MasterScreenPaed生产)检测患儿治疗前后呼气流量峰值(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3)炎性因子:分别抽取患儿空腹静脉血5 ml,静置一段时间后于室温下离心(3 000 r/min,离心15 min)处理,留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白介素-13(IL-13)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表达水平。
1.6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气促、咳喘症状基本消失或偶发,肺部哮鸣音消失,无急性发作,无需继续使用药物,肺功能基本恢复,日常活动不受影响;缓解:咳喘频率降低,呼吸困难症状减轻,哮鸣音较轻,急性发作次数减少,肺功能恢复明显,可连续交谈,但剧烈运动受限;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缓解)/总例数×100%。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4 d后,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12% vs.92.16%,χ2=0.153,P=0.695),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研究组总有效率比较 [例(%)]
2.2 病症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病症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时间点病症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研究组各时间点病症程度评分比较 分)
2.3 肺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PEF、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患儿PEF、FEV1、FVC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2.4 IgE、IL-13、Eotaxin表达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血清IgE、IL-13、Eotax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2组患儿IgE水平高于治疗前,IL-13、Eotaxin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研究组治疗前后IgE、IL-13、Eotaxin表达水平比较
支气管哮喘为常见呼吸道疾病,易急性、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则迁延成慢性炎性反应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肺功能永久性受损或其他器官衰竭,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气候、环境、饮食都可能是支气管哮喘发作的诱因,小儿免疫力较低,对疾病诱发因素较成人更敏感。IL-13及Eotaxin均属趋化因子,IL-13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Eotaxin能够调控白细胞作用于炎性反应部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体内多种炎性因子水平异常升高,引发机体免疫应答,体内免疫细胞分泌增多,导致免疫功能更紊乱,这也是急性发作初期病症程度极易加重、病情变化快的原因[7]。因此医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迅速有效地减轻临床病症,避免病情恶化。
目前,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首选布地奈德雾化吸入,优势在于:(1)布地奈德能激活位于气道平滑肌细胞上的激素受体,以舒张平滑肌,还能抑制炎性因子如IL-13的合成和释放,以拮抗局部炎性反应,作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个批准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已在长期临床应用中证明了其高效性及安全性[8];(2)雾化吸入较常规口服和静脉注射治疗过程更简便,药物可直达病灶[9],患儿依从性良好,同时用药量少,患儿耐受性好。雾化药物避免了肝肠循环,且氧驱动雾化吸入较超声雾化吸入更能缓解患儿缺氧、呼吸困难等病症[10]。本研究所用丙酸倍氯米松同属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但国内上市较晚,尚无足够的临床试验和研究数据证实其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11]。其与布地奈德作用相似,可有效抑制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及过敏反应,减少支气管中炎性物质的渗出,消除呼吸道肿胀及痉挛,缓解气道阻塞[12]。
既往文献提示,可与糖皮质激素结合的胞浆或胞膜受体在体内数量较少,亲和力不高,因此为缩短药物起效时间,迅速缓解急性发作体征,应采用增加剂量的方式达到急救目的。本研究在推荐剂量的基础上适当加大用药剂量,旨在利用高剂量用药刺激非基因通道的开启,以加快药物起效。
本研究显示,2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病症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无差异,表明两种药物均可有效减轻咳喘,消除哮鸣音,恢复呼吸功能,疗效相当。治疗14 d后,2组患儿PEF、FEV1、FVC均高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无差异,表明两种药物均可一定程度地恢复肺功能,缓解通气阻滞病症,效果相当。2组患儿IgE水平高于治疗前,IL-13、Eotaxin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但组间比较无差异,表明两种药物均可抑制炎性因子分泌,效果相当。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当,本试验患儿未见对药物不耐受及其他不良反应,证实丙酸倍氯米松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鉴于样本数量有限,缺乏后续长期随访记录,尚需未来利用多中心参与研究,以进一步验证丙酸倍氯米松的疗效。
综上所述,丙酸倍氯米松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布地奈德相当,具临床推广价值。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