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融合语文”背景下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例

2024-01-13 09:18:47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中华读书笔者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小学

薛慧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导下的“融合语文”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创设富有教育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注重听、说、读、写、思的充分融合,促进语文学习与价值观教育、审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充分融合,增强学生有效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的生活精神世界,掌握智能新时代的特点,着力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建立文化自信、提高思维能力、获得审美创造,从而成长为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良好品德修养、扎实学识见识、坚韧奋斗精神、良好综合素质的时代新人。

一、语文与社会生活融合,育人无痕润心田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元素,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有效资源。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融合,有利于不断地丰富课程内涵,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达到学用结合、潜移默化、一举多得的效果。

儿童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根据小学生可塑性极强的特点,教师可以积极展现语文学科的优势,因材施教,创设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学习情境,实施符合学情的学习策略,唤醒学生内心的文化认同感,增强爱国情怀,促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讲述了周总理成长中的故事,学生在阅读时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启发,在了解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也会思考自己成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他人相处。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在阅读中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需要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进而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的繁荣富强及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

在开展课堂教学前,笔者提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以便对课题含义有深入的了解。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外交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能成为一名伟人与他在少年时期就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是分不开的。“是什么促使他在少年时就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是值得学生深思的问题,而要想让学生读懂周恩来为何在少年时期就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就要读懂在租界周恩来所看到的景象。帮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后,方能明确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而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造成国家的贫困与落后。基于此,笔者还将课文内容与当前社会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能懂得如今我们的祖国虽在不断发展强大,但有些西方国家依然对中国虎视眈眈,只有真正把个人的成才与祖国的建设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立志强国,进一步为实现志向而努力,才能使国民不再被外来恶势力所欺辱,使祖国以更加强健的风姿屹立于世界东方。语文与社会生活融合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守护中华的坚定信念。课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了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通过观看电影可以让学生对祖国的逐渐强大有不同层次的认知,有利于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二、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丰富知识启思维

单一的学科学习已经不符合时代对教学的要求,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仅可以增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还可以使教学更加丰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语文课本中与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或与之相关联的内容,还可以将多学科知识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丰富知识。如此,学生得以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属于革命文化主题类课文,人文要素是家国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少年时的一句宏愿,为何年仅12 岁的周恩来有如此的抱负及胸怀?这不仅仅是奉天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的疑问,也是每一名学生心中的疑问。为了解惑,课文挑选了几个重要事件来说明:在修身课上,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与伯父对话时耳闻“中华不振”;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目睹“中华不振”。从文本内容上看,三个事件看似发生地点各不同,然而殊途同归,叙事之源就在于中华不振,而为何中华不振,其根源在于清政府的无能、列强的残暴。如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便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历史事件,拓展关于清政府的历史知识,国人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历史事件,有的学生听了涨红了脸,甚至直接站起来,厉声指责图片中的列强。这时,笔者再播放音乐《义勇军进行曲》,学生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表明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语文与历史、音乐的融合,使学生了解了课文中的历史背景,思考领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明确了周恩来立志的缘由,促进了学生爱国情感的生发,实现了语文与其他学科融合的育人目标。

三、语文各要素充分融合,高效学习强能力

语文各要素充分融合体现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语文学习基本规律。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边读边思,读写结合;梳理探究、整合拓展等要素融合,需要结合各单元训练体系确定练习要点,力求“一课一得”,而非面面俱到。

教师必须加强各要素的融合,力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紧扣人文主题,学思结合,读写融合,充分发挥听、说、读、写、书的功效,从而习得语文知识,提升各项能力,积淀情感体验。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为了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事件,把握主要内容,笔者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时间的变化”“地点的变化”“人物的变化”梳理三件事,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分析三件事情之间的关联,理清因果关系,加上合适的关联词,串联起三件事,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有效习得用多种方法梳理事件、概括课文的能力。笔者还引导学生聚焦周恩来的言行,关注周恩来与其他学生的不同回答,关注他清晰坚定、铿锵有力的回答,通过朗读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及远大志向。四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他们产生的想法、感触也是较多的,因此,在聚焦人物言行时,笔者设计了“周恩来从租界回到了伯父家中,心情十分沉重,当他见到伯父,他会对伯父说什么呢?想象他们二人之间的对话”这样的表达训练。学生可以在这种深度训练的驱动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这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其内心的爱国情感,加强语文要素对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积极影响。课堂接近尾声时,笔者拓展了《大江歌》这首诗,讲解周恩来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再补充注释,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接着,笔者又结合他的功绩,引领学生体会周恩来12 岁时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后是怎么做的,深切感受他的伟大。笔者还设计了“作为21 世纪的中华少年,你们现在为什么而读书呢?认真思考,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这样的写话训练,在学生思考个人学习与时代发展之间的联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悄然培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有效促进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四、语文教学方法有效融合,深度思考效果佳

语文教学应当将教学方式的融合创新与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有效结合在一起。语文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诸如讲授法、小组讨论法、串讲法、评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发掘学生的潜能,组织学生有序参与语文教学。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不能盲目迷信某种教学方法,要将教学方式进行融合创新并灵活运用,注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是否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是否理解文本内容且产生自己的思考,确保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导入环节,为了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关注篇章页的习惯,笔者先教学生学习篇章页,从而使学生明确单元学习要求,做到学习有的放矢。

在指导书写环节,由于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将所有生字书写出来,因此笔者设计挑出重点要强调的生字来写,将这个选择权交到了学生手中。在预习时,笔者会让学生对课后生字进行初步了解和书写,通过提问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觉得难写的、不容易记忆的字来重点书写。这样教学,融观察法、提取法、探讨法等教学方法为一体,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观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还能让学生进行探讨,强化学生的记忆,切实提高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中华读书笔者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