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实效性研究

2024-01-13 01:36韦芳元
记者摇篮 2023年1期
关键词:四史原理马克思主义

□韦芳元 李 丹

2021年4月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里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提出要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将“四史”教育融入教学中。可见,党和国家对“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四史”里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知识、经验和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寻求解放道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历史。如何更好地将“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促进思政课教学与时俱进,提升思政课的温度和广度,是值得当下思政课教师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价值作用

1.拓展路径,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原理”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偏抽象,容易使教学课堂中存在学生抬头率低、教学实效差等问题,而“四史”中承载着大量的英雄事迹,蕴含历史价值,故将“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提升“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公众号、推文、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新媒体内容的趣味性、青春化被广大青年热捧,它为青年的兴趣爱好、思想观念提供了表达的渠道和空间。新媒体平台扩宽了第一课堂学习的广度,延伸了教育的空间,拓宽了教育的路径,扩大了教育影响范围。借助媒体的力量,将“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能摆脱传统教学晦涩难懂的局面,释放更强的吸引力,提升课程教学的时效性,进而推进大学生“四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2.互动传播,使“四史”教育更接地气

传统史料以文字、图片、书籍等形式呈现,具有平面化、封闭化、单向化等短板,不易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不利于“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相较于传统媒介,新媒体富含参与和分享等语言交互性特点,便于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新媒体可将晦涩的“原理”课教学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艺术语言,使“四史”教育更富有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此外,借助新媒体,通过“四史”教育的“云转移”,在云端上即可完成教育者确定的学习任务,实现个性化学习,提高“四史”学习的覆盖面。新媒体平台中的网络热点、网络热词、新闻与课程有机结合,可使“四史”教育实现互动传播、个性化分发。青年学生可借助短视频传播优势,主动发声,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和穿透力。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中的史料,将抽象枯燥的理论道理转化为生动故事,解决好“四史”教育与学生接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化难为易的转变,拉近师生距离,提升“原理”课的亲和力,使“原理”课教学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3.多元载体,增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原理”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系列课程中理论性最强、难度最大的课程,课程涉及的定义、概念、基本观点和理论众多,学生不易理解。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以类型丰富、种类多样、推送及时的形式传播,载体多元化,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多样和契合当代大学生接收习惯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平台广泛收集资料,运用鲜活素材,结合时事热点,立体化呈现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实现随时可学、随处可学。故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多元载体,丰富史料的内容,拓宽史料的外延,激活传播范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自我“消化吸收”,增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使其更好地掌握百年党史中所蕴含的规律、事理和道理。

二、“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基本遵循

1.整体性与精准性相统一

“原理”这门课程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新闻学、军事学等方面,教学中应从整体视野、全局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对“四史”和“原理”课程的耦合性进行系统梳理,形成模块,增强“四史”教育的融合性。一是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四史”的宏阔视野、大历史观,又要挖掘某一时期的“四史”故事、精准事件和人物;二是既要从宏观层面坚持“四史”的精神引领,又要从微观层面把握“四史”与“原理”课之间内容衔接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历史脉络和精准融入相关设计内容;三是既需从“四史”的大局大势中开展思政教育,又要注重学生专业、兴趣、课程的差异特点,精准挖掘学生的内在需求,以精准“滴灌”的方式传导给学生。只有整体性和精准性相统一,才能将“四史”教育以春风化雨、润心无声的方式融入“原理”课程,使学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光芒。

2.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原理”课教材编排具有完整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集权威性和学理性于一体,其理论内容历史底蕴丰厚、哲理性强。

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于资本主义各种问题交织的时代,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科学解答和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19 世纪40 年代伟大的思想创举。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历史的解释。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时间久远,抽象的内容表述难以较好地解释现实问题,对学生接受知识和提升认知构成较大的障碍,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原理”课又需要具有时代性。

最后,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了历史性的难题,它是具有历史性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性又是我们面对现实挫折的信仰守护和生活的“精神密码”。

当今,我们需要对宇宙、社会和人生有深刻的思考,需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时代性问题。在教学中,为增强教学时效性,教师应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彰显其当代价值。

3.趣味性与严肃性相统一

“原理”课教学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内容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逻辑性。同时,“四史”教育内容丰富,其时间、史实、地点、人物等都不容有一丝偏差,知识广博性和严谨性要求很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趣味性与知识的科学性、严肃性有机统一,坚持趣味性形成于严肃性的基础之上、严肃性寓于趣味性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案例,通过网络媒介以影像、声音、图片、文字等形式传递给学生,做到趣味性和严肃性相统一,让“原理”课更有解释力和宣传力。

三、“四史”教育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推进策略

1.运用新媒体平台,实现精准供给,开发数字化“四史”资料库

提高“四史”融入“原理”课的教学效果,首先要解决好融什么、怎么融等问题。“四史”内容丰富,富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它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和精神谱系。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带动全面,把握好整体性与精准性的统一?只有运用精准思维对融入需求进行精准识别与把握,对融入资源进行精准透视与解读,才能确保“四史”资源与学生需求精准对接,为“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前提保障。

因此,“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策略应为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学校方面要统筹安排,整合新媒体资源,“软硬兼施”地实现精准供给。教师在用好“原理”课“理论资源”的课本教材基础上,挖掘新媒体中的“红色资源”“展馆资源”和“文化资源”等线上资源,开发数字化“四史”资料库,进而实现“四史”教育内容“软硬搭配”和“营养全面”,实现教育精准供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做到整体性与精准性相统一。

2.发挥新媒体矩阵作用,深耕内容创作,创建“四史”教育品牌

教师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矩阵作用,拓展新领域、新载体,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和新媒体的融合,深耕内容创作,创建“四史”教育品牌,展现“四史”内涵和伟力。教师应坚持“以史论来支撑理论”的教学理念,按“四史”教育的时间脉络,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专业,深耕内容创作和传导形式,组织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学校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如把“四史”的具体内容分为英雄、复兴、创新、信念四个主题,围绕主题深入开展网络故事讲述展示活动,开展不同的品牌活动;内容上可聚焦某一重要时间点、红色地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标志物等进行讲述;形式上则可结合时代特点、地方特色、学校专业特色,创新讲述方式,广泛采取微视频、公益广告、MTV、音频、网文、网络游戏等形式,生动讲好各类“四史”故事,创建“四史”教育品牌,赓续传承“四史”精神。

3.健全机制,创设媒介环境,讲好“四史”故事

新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中离不开学校制度的保障,学校应健全机制,创设媒介环境,讲好“四史”故事,传承“四史”精神。

一是学校应健全创设媒介环境的保障制度,加大人力、物力、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四史”学习教育深入课堂、深入人心,为“四史”教育与“原理”课的深度融合和相关活动的展开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学校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建立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以评价“四史”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既要定性评价又要定量评价,覆盖面需包括知识目标、价值目标、素质目标等。

三是授课教师应立足当地红色资源,加强与校内外红色基地、场馆的交流合作,汇聚力量讲好当地“四史”故事,可通过一个物件唤醒一个历史记忆,拉近学生与“四史”的距离,让“四史”的光芒照亮当下、激励学生前行,进而提升“四史”教育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4.丰富媒体活动,开辟第二课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理论知识的吸收需要通过实践来体现,要发挥高校新媒体平台对思政课“四史”教育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其实时互动作用,丰富媒体活动,开辟第二课堂。

一是通过开展大学生微电影、手绘长卷、微视频、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等第二课堂活动,深耕“原理”课程内容,以媒体互动的方式实时展示“原理”课的学习成效,促进学生将“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鼓励大学生借助新媒体制作相关短视频,进行当地“四史”知识普及宣传,积极进行线上公益活动。

三是以新媒体为纽带,将学校、社会、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联学共建、结对帮扶,凝聚磅礴力量,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共同推进大学生与人民群众公益活动的实际落地。

四、结语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当前,党和国家比任何时候都重视“四史”教育的全面开展。高校教师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赋能思政课“四史”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持续推动“四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让尘封的历史变成解渴润心的精神源泉,使青年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汲取智慧和力量,增强历史共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在新时代新征程展现新作为。■

猜你喜欢
四史原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