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丹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隐藏在手机中的智能助理Siri、餐厅里的智能送餐机器人、导航软件里智能配音的“小岳岳”、快递中转站的智能分拣机器人,人工智能有效提升了社会生产生活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悄然改变播音主持领域的发展格局。
放眼播音主持领域,2018年,国内首个AI合成主播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亮相。此后,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与搜狗公司相继推出了“新小萌”“新小微”,立体感、逼真性、灵活度都大大增强。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还出现了AI手语主播。她在央视新闻冬奥特别节目《冬奥来了》中首次亮相,全年无休,为听力障碍群体进行新闻播报。此外,人工智能在配音方面也崭露头角,2018 年1 月,由史岩指导、中央电视台联合深圳市委宣传部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上线,该片配音部分全程使用人工智能配音,让已逝配音演员李易老师的声音重现荧屏。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传递信息,完成简单的新闻播报
时效性、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闻的灵魂,新闻播报要求播音员字音准确、声音明亮、音色纯正、语句流畅。国内媒体利用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将文字新闻稿件转变为清晰流畅的有声语言,从而实现人工智能播报。目前,温州都市报、百度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已上线AI播报功能。与播音员相比,AI播报节省了备稿和录制的时间,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财力及时间成本。
2.作为信息库,辅助主持人完成节目
人工智能依托自身丰富的数据库和极强的学习模仿能力,近来经常作为信息资源库或主持人参与到节目进程中,丰富节目表现形式,吸引受众的眼球。2021年11月18日,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科大讯飞共同推出虚拟主播“小江”与“小晴”,这两位AI 主播除了主持两档资讯类节目《今日大武汉》《AI 说武汉》外,还与真人主播搭档主持一档人机对话类节目《AI 主播说热点》,对热点新闻进行点评解读。2019年1月,由蒋昌建和AI 机器人蒋莱莱共同主持的科技综艺节目《智造将来》在浙江卫视上线,首次尝试人机交互主持的新模式。蒋莱莱虽然是AI机器人,但外形逼真,语言幽默诙谐,知识储备量极高,俨然一副训练有素的女主播形象。此次人机合作主持不仅丰富了主持形式,还为全国的电视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
3.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实现人工智能配音
人工智能配音是借助语音合成技术,依托海量的大数据,将文字稿转换成有声语言,合成的语音接近真人配音并符合画面要求。《创新中国》总导演史岩在选择配音人选时反复斟酌,最终仍觉得李易老师的嗓音条件和表达风格与主题更为适配,可惜李易老师在2013年已经去世,李易老师所配音的《美丽中国》《再说长江》《地球脉动》等作品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深思熟虑后,节目组联合科大讯飞共同完成了这次AI 模拟配音,让李易老师浑厚大气的声音得以再现。该片播出后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在首映式现场,央视主持人李瑞英、朱军等表示基本听不出差别,还有观众因为能够重温李易老师的声音而潸然泪下。人工智能配音技术虽然尚有不足,但《创新中国》得到的好评证明了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在纪录片配音方面的可行性,同时也为人机合作配音开辟了未来。
1.优势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分析丰富的声音样本,结合所提供的文字稿件在素材库内自动对比合成一段近似真人配音的音频,这使许多影视剧组都可以用上高水准的名家配音,同时还可以弥补人类主播的天然短板,实现稳定、无差错配音。与之相比,配音员无论是声音还原度还是准确性都有所不足。2018年央视播出的纪录片《创新中国》便是人工智能技术在纪录片配音方面的一个典型范例,还原度极高的“AI李易”让人感慨科技的进步。
人工智能技术具备强大的大数据收集和整合分析功能,数据库中可容纳海量的音视频资料,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在配音领域的涉猎面极广。与配音演员相比,人工智能在年龄、性别、声线等方面的限制较小,可以塑造出各式各样的有声语言,为受众带来悦耳的聆听体验,并且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大数据加持实现有声语言的DIY。以剪辑软件“剪映”为例,文本朗读功能就包括“动漫小新”“动漫海绵”“萌娃”“西安掌柜”“东北老铁”等声音素材,种类丰富。再如各类导航APP中的导航语音包,包括男声素材、女声素材、明星素材、方言素材等几个大类,马丽、朱广权、小猪佩奇、河南话、东北话等四十余个细类。人工智能技术依托自身海量数据和精确算法,打造出种类丰富、近似真人的声音库。
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的配音员相比,有着明显的生理优势,可以做到365天24小时不间断输出,随时在岗,随时配音,节省了备稿时间的同时还能准确无误高质量地完成配音工作。真人配音员受制于生理因素,连续配音后嗓音会疲软,状态不佳,甚至会给声带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使用AI技术给纪录片配音不仅提升了节目制作的效率,还能降低人力及财力成本。目前,已有许多视频剪辑软件和配音软件拥有使文字秒变语音的功能,用户还可根据个人需要变换声音形式,这大大解决了用户配音难、配音贵的问题。
2.劣势
播音员主持人、稿件、受众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播音主持活动。其中,播音员主持人是播音创作的主体,稿件和受众是客体。播音员主持人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按照文字排列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转变为按照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建立起一套新的符号系统。这种转变并不仅仅是从文字到有声语言的转变,更有理性的提升和情绪、情感的转变。而人工智能配音技术缺乏这种情绪的变化,故无态度倾向,无法进行二度创作。因此,人工智能只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无法与受众进行情感上的深层交流。只有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表达态度,使作品更具有代入感和感染力。
在《创新中国》第一期节目中,介绍到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去世时,人工智能配音的语气生硬,对情感的诠释不足,使观众无法共情,感受不到节目所要传递的感情和价值观。这与李易老师配音的《再说长江》《地球脉动》《美丽中国》等纪录片有很大差距。
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是播音创作的内在表达技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是播音创作的四个外部表达技巧。在播音创作中需要创作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技巧运用于文字稿件中,以有声语言的多种样式表现出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语言内容,尽可能完美地符合稿件、节目风格,使有声语言富于情绪变化,以满足受众的认知、审美需要。
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声模仿和字音准确方面展示出自身优势,但在播音主持有声语言创作技巧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停连、重音的处理生硬,无法表达出稿件的“内在语”“潜台词”。真实性是纪录片的追求与原则,不仅内容上讲求真实,在语言表达上更要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声”,声音形式要随着思想感情的起伏发生相应变化,做到气随情动、声随情变。配音演员在为角色配音前往往要准备大量工作,包括了解人物性格、形象特点、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只有这样才能在配音时调动内在表达技巧,使配音更符合人物特征,实现“以声传情”“声临其境”的效果。张颂老师在《中国播音学》中谈到,电视纪录片解说有三个特性——解说语言具有生活化、解说表达技能的丰富性、解说表达样式的多重性。这对配音员的气息、咬字、动态控制、口腔开度、语言样态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这方面来看,人工智能配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影视作品的呈现效果来说,好的配音可以深化人物性格,提炼主旨,渲染气氛,使观众更具代入感。人工智能技术依托海量的声音素材,经过加工处理后形成个人的音库,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声音的“模仿”,因而无法创新语言表达。以新闻播音为例,改革开放至今经历了从“播”到“说”再到“播说结合”的语言样态变化。这是播音员主持人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的成果。凭借《甄嬛传》为人所知的配音演员季冠霖,在为甄嬛配音时还特意模仿演员孙俪的音色,在录音棚内全身心地投入角色,将人物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遇到情绪波动明显的情节,往往录完后还难以自拔,甚至差点哭晕过去。真人配音员在配音时大都是神形兼备,在传递内容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态度及体会,体现出有声语言的神韵。换言之,真人配音员能够表达出稿件文字内容所蕴含的精神实质,是对文字稿件进行二次创作后的有感而发,而不是简单地照猫画虎、复制粘贴。
1.人工智能技术是否可以提升共情力
人类与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否具有感情。情商的核心是共情能力。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这样评价人工智能:它具有我们的声音和形象,但是不具备我们的情绪变迁,无法体会播报者的喜怒哀乐。在2008年的地震报道中、在《动物世界》里赵忠祥老师绘声绘色的配音中,受众看到了主持人的真情流露,他们的有声语言表达,使无数受众感动不已。这种共情力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所没有的。未来,如果人工智能可以识别出文字稿件中的感情色彩,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及处理,作品效果一定会大幅度提升,受众的接受程度也会相应提高。
2.配音员是否可以塑造个人IP
人工智能技术来势汹汹、发展迅速,在新闻写作、新闻播报、节目主持、影视配音等方面已经崭露头角,使职业配音演员面临挑战。这便要求配音演员培养个人风格,形成鲜明个性,强化个人品牌影响力,塑造个人IP。只有做到独树一帜,才具有不可替代性。近年来,央视“主持人IP化”的试验非常成功,从目前运营的结果来看,康辉、朱广权、撒贝宁、尼格买提组成的“央视boys”团体为比较成功的个人品牌,这几位主持人业务能力过硬、从业经验丰富、观众好感度高、有较为鲜明的个人特色。央视“节目主持人IP化”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本,引出“配音员IP化”。
2018年现象级综艺节目《声临其境》开播,节目以配音为切入点,邀请明星和专业配音演员参与,带领观众进入用声音打造的奇妙世界,三季节目频频出圈。许多久居幕后的配音演员也在节目中走到台前,为大众熟知。除了借助综艺节目出圈,湖南卫视频道丁文山老师还在抖音平台发布作品,开设直播,分享配音心得,至今其账号已有200多万粉丝。近年来国产动漫暴火,为《全职高手》《恋与制作人》《魔道祖师》等配音的配音演员张杰人气急升,不仅在圈内有名,还成功出圈收获不少铁杆粉丝,在微博平台拥有460万粉丝。此外,声优见面会也是配音演员走到台前的方式之一,2018年《杀破狼》广播剧举办声优线下见面会,门票开售后迅速被抢购一空,现场的场刊和周边也很快售空。此外,近两年来大红大紫的配音演员季冠霖凭借《甄嬛传》《大鱼海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作品吸引大量忠实粉丝,不少粉丝会因季冠霖的演绎而选择观看作品,媒体上甚至有“流水的IP剧、铁打的季冠霖”的说法。
以上配音演员成功出圈的案例证明了“配音员IP化”的可行性。配音演员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素养吸引粉丝,在多平台持续曝光,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以塑造个人IP。
不可否认,配音工作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艺术价值是不可能被数字化和机械化的。人类独有的语言文化需要人类作为载体去传承和发展。纵观当下,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已是客观事实,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此,最恰当的态度便是“戴着镣铐跳舞”,不可盲目乐观,也无需故步自封,要让人工智能技术在合理范围内发挥出它的最大价值。
总的来说,人工智能技术与配音演员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受众,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相信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必定会发展得更加完善、更加智能,而人类必将处于主体地位,积极学习人工智能的优势之处,并利用主观能动性将其与自身特点相结合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馈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