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把字句

2024-01-12 00:23宋文辉
关键词:主观性谓语主语

李 芳,宋文辉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存在一类特殊的把字句,例如:

(1)我歇不踏实,那么多人要捧,本来人手就不够,再把你们几个累病了。(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2)狼不是被饲养的,狼是漫山遍野里跑的,把狼关在笼子里一养,世界上就有了狗。(史铁生《病隙碎笔》)

“再把你们几个累病了”“把狼关在笼子里一养”两句的“把”字前没有主语,并且无法补出唯一的主语成分。我们将这种没有主语且无法补出唯一主语成分的把字句称为无主把字句。

关于把字句的主语问题一直颇具争议。有学者认为把字句的主语是可有可无的成分,如薛凤生(1)薛凤生:《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叶向阳(2)叶向阳:《“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等;有学者认为把字句的主语是必有成分,如张济卿(3)张济卿:《有关“把”字句的若干验证与探索》,《语文研究》,2000年第1期。、席留生(4)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5页。等。但至于究竟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无主把字句,以及为何会出现无主把字句?以往关于把字句研究的文献则鲜有涉及。从目前已知的文献看,首次提及这一问题的是张伯江(5)张伯江:《什么时候用把字句:基于文本的一项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20年第2期。,张文认为“主观处置说”是无主把字句的最好解释,但未对无主把字句的情况展开详细考察。

本文基于小说《我是你爸爸》《玩的就是心跳》《你不是一个俗人》《千万别把我当人》《橡皮人》《青春万岁》,戏剧《茶馆》《龙须沟》《春华秋实》,散文《病隙碎笔》《从文自传》,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宪法相关法等120多万字的语料,共搜集无主把字句113例。下面分别对无主把字句的语义类型、结构特点、成因、弱施事如何产生强影响,以及主观性等五个方面进行考察。

二、无主把字句的语义类型

按照语义的角度分析113例无主把字句,可以归纳出结果类、假设类、心理认同类、主观评价类和操作类五种类型。

(一)结果类

结果类无主把字句是指“把”字所在的句子表示一种结果。这种结果可以是既成的事实,也可以由假设推理而来。例如:

(3)既多读了些书(A),把感情弄柔和了许多(B),接近自然时感觉也稍稍不同了。(沈从文《从文自传》)

“既多读了些书”中的“既”用作连词,指先提出前提条件,然后加以推论,而“把感情弄柔和了许多”是其推论的结果。

(二)假设类

假设类无主把字句是指“把”字所在的句子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例如:

(4)别老觉得孩子小,真把这些个人生道理讲透了,他们还是听得进去的。(王朔《我是你爸爸》)

“真把这些个人生道理讲透了”表示一种假设,而“他们还是听得进去的”是对这种假设所产生结果的说明。

(三)心理认同类

“心理认同类”这一术语取自张伯江(2009)(6)张伯江:《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学林出版社,2016年,第85页。,此类无主把字句表示一种“等值判断”。例如:

(5)千万别把这不得已而为之看成美德,一说“我们”便意味着迁就和表彰,一提“他们”就已经受了伤害。(史铁生《病隙碎笔》)

“千万别把这不得已而为之看成美德”是指说话人认为“这不得已而为之”与“美德”之间不存在某种程度的等值性。

(四)主观评价类

主观评价类无主把字句是指“把”字所在的分句表示对人、事物或事件的一种评价。例如:

(6)就你们还想吃遍这儿?把你们零卖了也不够。(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把你们零卖了也不够”意思是说“你们”根本不具备吃遍这儿的条件,它是说话人对“你们想吃遍这儿”这一想法的主观评价,也是一种调侃式的评价。

(五)操作类

操作类无主把字句是指“把”字所在的分句表示一种操作行为。例如:

(7)操完跑步就单人教练,把手肘向后抱着,独自在一块地面上,把两只脚依口令起落,学慢步走。(沈从文《从文自传》)

“把手肘向后抱着”与“把两只脚依口令起落”两句均属于“单人教练”中一些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对“单人教练”的一种解释说明。

三、无主把字句的结构特点

关于把字句的既有研究往往对其进行码化,如薛凤生(1997)将把字句码化为:(A)把+B+C,认为A是一个二等话题,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成分(7)薛凤生:《试论“把”字句的语义特性》,《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张伯江将把字句码化为:A把BVC,认为A表示起因(8)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语言研究》,2000年第1期。;张济卿认为有时A不在话语中出现,但潜在的A肯定是存在的(9)张济卿:《有关“把”字句的若干验证与探索》,《语文研究》,2000年第1期。;席留生认为A是句法主语,且A一定要出现,如果不出现则属于省略(10)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河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25页。。

基于对文本语料的统计,我们发现若将A视为句法上的主语或二等话题,那么A确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成分。正如上面所观察到的那样,无主把字句根本没有主语,也无法补出相应的主语成分。若将A视为使因成分,那么A是否为必有成分呢?下面分别对无主把字句中的使因成分(A)与被使事件(把+B+C)的情况进行考察。

(一)无主把字句使因成分的特点

整理无主把字句的文本语料,可以将无主把字句的使因成分分为两类:一类表现为特定的事件,一类则将表施事的行为主体隐含起来。为便于陈述,下文将前者简称为A1类,后者简称为A2类。

1.A1类无主把字句使因成分的特点

考察A1类无主把字句,可以发现A1类无主把字句虽然没有主语,但是都存在使因成分,这一使因成分可以表现为分句的一部分、分句或多分句等多种形式。

(1)使因成分表现为分句的一部分

(8)多出去找找朋友,别老一个人闷在屋里看书(A),会把情绪弄消沉的(B)。(王朔《过把瘾就死》)

A句“别老一个人闷在屋里看书”表示一种劝诫,B句“会把情绪弄消沉的”表示一种可能的结果。B句没有主语成分,但根据句意可知“把情绪弄消沉的”的使因成分,即否定副词“别”之后的“老一个人闷在屋里看书”句。证据是可以用指示代词“这样”做B句的主语。例如:

(8a)老一个人闷在屋里看书,这样会把情绪弄消沉的。

(2)使因成分表现为分句形式

当使因成分表现为特定的分句时,该分句往往出现在无主把字句之前。根据该分句是否与把字句紧邻的情况,又可将其分为即紧邻和非紧邻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使因成分出现在紧邻无主把字句之前的分句

(9)缺乏忏悔意识(A),只好就把惨痛的经验归罪给历史(B),以为潇洒,以为豁达。(史铁生《病隙碎笔》)

B句的“把”前没有主语,其使因成分是“缺乏忏悔意识”。证据是可以在A句的句首加上连词“因为”。

第二种情况:使因成分出现在非紧邻无主把字句之前的分句

(10)好家伙,抬他上医院去(A),我这么棒的人,会直打哆嗦!直把我急坏了(B)!(老舍《春华秋实》)

“直把我急坏了”中主要动词“急”的意思是使着急,而造成B句“直把我急坏了”这一结果的使因成分,是非紧邻的“抬他上医院去”这一事件。证据是可以在A句的句首加上连词“因为”。

(3)使因成分表现为多分句形式

使因成分表现为多分句形式,指无主把字句的使因成分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分句)意义的融合。此类型使因成分可以出现在无主把字句之前或之后。例如:

(11)杨重:我们几个去不一样么?你还是歇一天吧。

于观:我歇不踏实,那么多人要捧,本来人手就不够,再把你们几个累病了。(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再把你们几个累病了”句中没有主语成分,但存在使因成分,即说话人(于观)认为“那么多人要捧”“人手不够”加“我再歇一天”,可能会导致“把你们几个累病”这一结果。在这里,使因成分潜含于语境之中,是多个分句意义的融合。

(12)吕斌 :在家里一天也呆不住了,简直要把人气死(B)!

……… ………

张乐仁:怎么回事?你说说!

吕斌:我们家里今年旱得厉害,小苗都快干死了。政府号召挖井抗旱,我们六家子合伙贷了一台水车。可没使几天哪,水车就坏了,眼巴巴地看着小苗干死在地里了。急得乡亲们干跺脚。我六叔抱着水车哭啊!要不是政府帮助,铲了小苗,重新种别的,下半年就都断了粮!我回到家,大伙说,吕斌你懂行,给修修吧!我一看哪!齿轮都不合槽,牙都打掉了。轴是球铁做的。老乡们一使呀,一转一“秃噜”,根本扯不上水来。你们说,这还怎么收拾!我心里直冒火,“这是哪个混蛋厂子做的这种坑人的活儿!”再看哪,哼,就是咱们厂子的,上边还有荣昌铁工厂的牌号呢!你们想,我还怎能在家里呆?(老舍《春华秋实》)

“简直要把人气死”句中没有主语成分,且在当前的话轮中没有出现使因成分。但随着谈话的推进,使因成分在后续的话轮中出现了,即:丁翼平(工厂的经理)拿该回炉的废品,制造水车卖给农民,导致吕斌(厂里的生产工人)家里的父老乡亲买了残次品的水车,水车浇不了水,小苗干死在地里这一复杂事件。该使因成分不好用一个分句或句子进行简单的概括,而是多个句子意义的融合。

考察A1类无主把字句的使因成分,可以发现此类无主把字句的使因成分是不具备自主性,而仅仅具备使因性的某个事件。该使因成分在形式上可以是分句的一部分、一个分句,或者多个分句意义的融合,且位置非常灵活,既可以出现在把字句之前,亦可以出现在把字句之后,甚至还出现在不同的话轮中。

2.A2类无主把字句使因成分的特点

考察A2类无主把字句,可以发现A2类无主把字句均隐含一个表施事的行为主体,但该行为主体是一种仅有意义而没有语音的主体。例如:

(13)但不是捆绑的方法,不能把人才强行送过去,强行一旦得逞,信仰难保不是悲剧。(史铁生《病隙碎笔》)

“不能把人才强行送过去”句中没有主语成分,谓语动词“送”为及物动词,“人才”是宾语。证据是“人才”可以被动化。例如:

(13a)但不是捆绑的方法,人才不能被强行送过去,强行一旦得逞,信仰难保不是悲剧。

这是一个以“送”为主要动词的把字句,以此可以推断施事者必然是具有行为能力的某个人,而在实例中,该行为主体却并未出现,说明这一主体是一个仅有意义而没有语音的主体。张伯江(2009)认为自主性蕴含着使因性(11)张伯江:《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学林出版社,2016年,第82页。,因此A2类无主把字句存在意念上的使因成分(12)之所以称为意念上的使因成分,是因为此类使因成分只有意义而无语音形式。。

我们的结论是:使因成分是构成无主把字句的必有成分。如果使因成分没有出现,听话人或接收者往往会对此进行发问,如例(12)“在家里一天也呆不住了,简直要把人气死!”由于在当前的会话中,使因成分没有出现,于是听话人(张乐仁)会发出“怎么回事?你说说”这样的疑问。虽然使因成分是无主把字句的必有成分,但是它在形式上并不一定表现为主语,因此不能将A简单地对应为句法上的主语。

(二)无主把字句被使事件的特点

1.A1类无主把字句被使事件的特点

前文曾述A1类无主把字句的使因成分只有使因性而无自主性,我们据此预测A1类无主把字句所表达之被使事件的谓语动词应该具有非自主性,“把”字后的宾语应该具有弱影响性。然而,考察真实语料,可以发现A1类无主把字句的谓语动词往往是自主动词,再考察其语义类型,可以发现A1类无主把字句均具有结果义,该结果可以是既成的事实,也可以是由假设而来的推理。例如:

(14)月亮升得很高,把一个个帐篷的阴影铺在地上。(王蒙《青春万岁》)

(15)如今晚儿天天半夜里查户口,一个说不对劲儿,轻了把你拉去当壮丁,当炮灰,重了拿你当八路……(老舍《龙须沟》)

“把一个个帐篷的阴影铺在地上”表示既成事实中的一种结果,使因成分是“月亮升得很高”。证据是可以用“因为/由于”将它与无主把字句进行关联。“轻了把你拉去当壮丁”表示一种假设的结果,使因成分是“一个说不对劲儿”,同样可以用表因果的“因为/由于”将两者进行关联。其次谓语动词“铺”“拉”均是动作性较强的自主动词。

张伯江(13)张伯江:《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学林出版社,2016年,第130页。、罗艺雪(14)罗艺雪:《从“带来”看现代汉语小句及物性的动态变化》,《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4期。认为弱施事所在的句子最引人注意的特点,在于谓语部分的语义强度,这一特点可以使整个句子表达的“影响义”变得鲜明。与张文和罗文的观察一致,我们发现无主把字句常会出现反预期结果、完全影响、极端境况等情况,例如:

第一种情况:反预期结果

(16)马林生如此一说,倒把儿子怄笑了,无奈地说……(王朔《我是你爸爸》)

(17)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老舍《茶馆》)

第二种情况:完全影响

(18)哼,外国人伸出一个小指头,就把他推倒在地,再也起不来!(老舍《茶馆》)

(19)有一次,半夜里睡着觉 ,她忽然大哭,把全屋都吓醒了,她发着抖。(王蒙《青春万岁》)

第三种情况:极端情况

(20)她像搀着老寿星似地搀着个香港老头儿,脸像电镀了容光焕发地给我介绍她的“阿伯”,对那个老狗说我是他“表哥”,差点没把我鼻子气歪了。(王朔《橡皮人》)

(21)好家伙,抬他上医院去,我这么棒的人,会直打哆嗦!直把我急坏了!(老舍《春华秋实》)

A1类无主把字句被使事件的特点在于,谓语动词往往是自主动词,且在语义上具有鲜明的影响义。

2.A2类无主把字句被使事件的特点

考察A2类无主把字句被使事件的谓语部分,可以发现谓语部分可以是自主动词,也可以是非自主动词,还可以是四字词语、动词重叠、带后缀“化”的短语等,例如:

(22)一棵树上落着一群鸟儿,把树砍了,鸟儿也就没了吗?(史铁生《病隙碎笔》)

(23)对,再把儿子丢了,够多么好啊!(老舍《龙须沟》)

(24)杀死他!现在就杀死他!把他碎尸万段,装上火箭发射到太空去!(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25)等工友们都回来,把吕斌这个事好好的跟大家宣传宣传!(老舍《春华秋实》)

(26)单靠一两个圣人已无法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这就需要组织起来,把捧人职业化、专业化。(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例(22)“把树砍了”的谓语动词“砍”为及物动词,“树”是宾语。证据是“树”可以被动化为“树被砍了”;例(23)“把儿子丢了”的谓语动词“丢”为不及物动词;例(24)(25)(26)三句的谓语分别为“碎尸万段”“宣传宣传”“职业化、专业化”。

四、无主把字句的成因

考察无主把字句主语缺失的情况,可以发现把字句主语的缺失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主语因使因成分而受抑制,另一种情况是主语因无需根究而隐含。

(一)主语因使因成分而受抑制

(27)刘常胜:昨天我跑完了西郊,就奔南苑,天已经黑了。风大,车灯也点不着,摸着黑儿走。一没留神,连人带车都摔到河里去了。

周延焕:没摔坏了吗?

刘常胜:多亏河里的冰冻的结实(A),光把裤子撕破了一块(B)。

……… ………

周延焕:他也刚刚进门,把裤子摔破了一块。(老舍《春华秋实》)

A句的副词“多亏”意思是由于“A”的因素,让说话人(刘常胜)避免了某种不幸。换而言之,说话人预期,如果河里没有结冰或者冰结得比较薄,那么他自己可能会遭到比“把裤子撕破了一块”更严重的损失。B句的谓语动词“撕”意思是用手使东西裂开或使它离开附着的地方,通过这个句子,我们可以预测必然存在一个发出这一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但这个施事者并没有出现。联系上下文“一没留神,连人带车都摔到河里去了”,可知说话人刘常胜是自己不小心摔到河里的,“裤子”是被摔破的,而不是被撕破的。后续句“他也刚刚进门,把裤子摔破了一块”,也证明了这一点,可见B句的描述与事实不符。说话人的描述与客观事实之间的这种不对称现象,体现的正是说话人的认识问题。换句话说,A句与B句之间的致使关系体现的是主观致使关系,而这种关系反映的则是说话人的主观认识。

张伯江认为“自主性”是蕴含“使因性”的(15)张伯江:《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学林出版社,2016年,第82页。。刘国辉认为句首主语隐含的认知语义基础是:[+生命性]、[+具体性]、[+施为性]、[+突显性]和[+固化性],并且有[+生命性]特征的施为者会优先成为句首强调或突显的对象(16)刘国辉:《论主谓结构中句首主语的认知语义基础》,《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7期。。因此,若在B句前加上具有[+生命性]特征的施事者, 那么该施事者会优先被解读为B句的使因成分。仍以(27为例),根据副词“多亏”,可知说话人是想引导听话人或接收者将“河里的冰冻的结实”这一事实,视为“光把裤子撕破了一块”这一后果的使因成分,他为了防止听话人或接收者将B句中谓语动词的行为主体优先解读为使因成分,所以会在编码的过程中对B句主语位置上的行为主体进行抑制,从而打破应有的客观致使关系,并建立起一种主观致使关系。事实上,即使这个施事者是客观存在的,说话人如果想要建立主观致使关系,也会对它进行抑制。例如:

(28)马林生如此一说(A),倒把儿子怄笑了(B),无奈地说……(王朔《我是你爸爸》)

如将具有[+生命性]特征的“马林生”,补在B句的主语位置上,“马林生”就会被优先解读为使因成分。但根据句意,说话人的本意是想将A句视为“把儿子怄笑了”的使因成分。证据就是可以通过加表致使关系的“因为”对两者进行对比,例如:

(28a)因为马林生倒把儿子怄笑了,无奈地说……

(28b)因为马林生如此一说,倒把儿子怄笑了,无奈地说……

(28b)比(28a)更接近原句语义。原因在于二者指出的使因成分不同。导致“把儿子怄笑了”这一结果的使因成分不是“马林生”,而是“马林生如此一说”。说话人之所以对谓语动词“怄笑”所预设的施事者进行抑制,就是为了避免听话人将“马林生”解读为使因成分。因此,可以说主语因为使因成分而受抑制所形成的无主把字句属于A1类无主把字句。

(二)主语因无需根究而隐含

(29)换句话说,你们是亲戚,但若把这只猴子交给你赡养,你仍会虐待它。(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30)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万一把皇上改回来了呢!(老舍《茶馆》)

“但若把这只猴子交给你赡养”“万一把皇上改回来了呢”两句的主要动词分别为“交”和“改”,以这类动词为谓语的把字句可以预设必然有发出这一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存在。但该施事者并未出现。这两句均属于非现实句,它们都是在只有一种假设情景中针对一个设定概念所引发的议论。议论的对象分别是“把”字之后的宾语“这只猴子”和“皇上”。证据是可以将上文的把字句转换成分别以“这只猴子”和“皇上”为话题的话题—说明句。例如:

(29a)但若这只猴子交给你赡养,你仍会虐待它。

(30a)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万一皇上改回来了呢!

沈家煊(17)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认为话题代表说话人要对其作出说明的那个事物,它既可以做说话人叙说的出发点,也可以充当说话人移情的对象。张伯江认为移情焦点固定在句首的位置上(18)张伯江:《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6期。。如果将上文主要动词“交”和“改”所预设的施事者补出来的话,那么这一施事者就会优先占据主语的位置,成为话题和移情的焦点。但是根据句意,说话人想要说明的分别是“这只猴子”和“皇上”所受到的影响,至于这一影响是由谁造成的则无关紧要。因为无论是谁,只要“把这只猴子交给你赡养”这一情况出现,其结果均是“你仍会虐待它”;同样,“万一把皇上改回来了呢”意思是只要把“皇上”改回来了,辫子就要留着,而至于是“谁”把“皇上”改回来,则对说话人的假设不会产生影响,因此也无需根究。

即使把字句谓语部分所预设的施事者在现实中存在,这一施事者也可以被隐含起来。例如:

(31)可是现在好了,把李若瑟这个坏蛋抓起来了!(王蒙《青春万岁》)

“把李若瑟这个坏蛋抓起来了”是一个现实句,谓语动词为“抓”。据此可以推断必然有实施了“抓”这一行为的施事者存在,但事实上这一施事者并未出现。原因是说话人移情的对象是“李若瑟”,他想要说明的是“李若瑟”的情况,至于这一情况是由谁造成的,则不仅无关紧要,也无需根究。如果强行加上主语,例如:

(31a)可是现在好了,警察/政府把李若瑟这个坏蛋抓起来了!

上句是强行加上主语之后的例子。首先主语并不具有唯一性,其次加上主语之后,“警察/政府”优先占据主语的位置,成为话题和移情的焦点,整个句子的语义就变成了是在说明“警察/政府”的情况,与原文句意不符。

分析无主把字句的成因,可知把字句主语的缺失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主语因使因成分而受抑制,一种是主语因无需根究而隐含,但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其本质均是为了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意识。A1类无主把字句之所以对施事者进行抑制,是为了打破客观致使,意在建立一种主观致使关系,而这种主观致使关系反映的正是说话人的认识。A2类无主把字句的主语之所以隐含,是为了让把字句的宾语占据句首的位置,成为叙说起点和移情的对象,是说话人的情感和观察视角的体现。

五、弱施事如何产生强影响

考察A1类无主把字句被使事件的谓语部分,可以发现此类无主把字句的使因成分经常是某个独立叙述的事件,它只有使因性而没有自主性。从原型施事的角度看,这一使因成分属于弱施事,并且由于A1类无主把字句的使因成分与被使事件之间是分开的,所以这一使因成分属于间接使因。根据认知语言学“临近便是影响力的加强”(19)张伯江:《被字句和把字句的对称与不对称》,《中国语文》,2001年第6期。的理论,可以推断在使因成分为弱施事的把字句中,无主把字句使因成分的施动性是极弱的一类。然而基于对真实语料的考察,则发现A1类无主把字句的谓语动词经常是自主动词,并且具有鲜明的影响义。那么施事性极弱的弱施事何以能够使用自主动词并且产生强影响呢?

宋文辉认为句式所体现的主观性因素的介入可以使客观上施事性较弱的成分变为施事性较强的成分(20)宋文辉:《主观性与施事的意愿性强度》,《中国语文》,2005年第6期。。张伯江认为在弱施事出现的句子,谓语语义强度与主观性具有共生性(21)张伯江:《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学林出版社,2016年,第132页。。

考察A1类无主把字句的使因成分,我们可以知道A1类无主把字句所构成的致使关系属于主观致使。虽然从客观的视角看,A1类无主把字句的使因成分施动性极弱,但说话人会在主观上认为这一使因成分能对被使事件产生较大影响。而这种弱施动性与强影响性之间的不对称关系,将通过说话人的主观认识进行调节。例如:

(32)康大力:是这吗?

康顺子:地方对呀,怎么改了样儿?(进来,细看,看见了刘麻子),大力,进来,是这儿!

……… ………

王利发:(对康顺子)大嫂,你坐下,有话慢慢说!庞太监呢?

康顺子:(坐下喘口气)死啦。叫他的侄子们给饿死的。一改民国呀,他还有钱,可没了势力,所以侄子们敢欺负他。他一死,他的侄子们把我们轰出来了,连一床被子都没给我们!

……… ………

王利发: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A),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B)(老舍《茶馆》)

“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的副词“可”表示一种反预期,具体而言,说话人(王利发)预期“太监取消了”这件事会伴随着好事情的发生,但是却导致了不好的事情的发生,即“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联系上下文以及“康顺子”的台词“进来”可知,太监的家眷(康顺子和康大力)是自己主动找到茶馆来的。B句中说话人(王利发)选用的自主动词“交”,其词典释义为把事物转移给有关方面,故B句的描述明显与客观事实不符。首先,太监的家眷是人而非事物,其次,是他们自己主动投奔茶馆而来,而不是谁“交”的。客观而言,使因成分“太监取消了”并未导致“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这一后果,是说话人(王利发)主观上认为两者存在致使关系。说话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之间的不对称正是说话人主观意识的体现,而由此所产生的被动义,则更反映了说话人(王利发)对“太监家眷”(康顺子和康大力)的同情。

如果将其中表示反预期的副词“可”去掉,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例如:

(32a)太监取消了(A),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B)

去掉副词“可”之后,A与B之间的致使关系明显减弱。再如:

(33)因为上课睡觉(A),所以被老师批评了(B)。(自拟)

去掉关联词“因为”和“所以”,A句与B句之间的致使关系仍然很显著,因为这种致使关系具有规约性,即学生在上课期间睡觉通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即使不存在标记致使关系的连词或副词,听话人或接收者也会自觉地将两者进行关联。

考察A1类无主把字句,可以发现在31个例句中,有23例即74%的A1类无主把字句出现了能愿动词、副词或连词。由于副词、连词和能愿动词与说话人情感或认识表达有关,所以,它们的出现是句子强主观性标记的体现。

六、无主把字句的主观性

无主把字句具有强主观性,还可以从无主把字句的语体分布上得到证明。

语体语料来源文本字数(万字)无主把字句数量无主把字句的平均数量/万字散文从文自传6.618病隙碎笔9.6272.77戏剧茶馆3.34龙须沟3.26春华秋实4.2111.96小说我是你爸爸14.87过把瘾就死5.92玩的就是心跳12.87你不是一个俗人 3.7 3千万别把我当人 10.6 11橡皮人 5.8 2青春万岁 19.0 160.64法律民法典 12.1 0宪法相关法 9.4 00

考察表中数据,可知无主把字句在散文、戏剧、小说等文体中出现的频率呈逐次降低的趋势,而在法律语体中,无主把字句则完全没有出现。对把字句使用情况不同文体之间的差别,反映了不同文体在主观性上的强弱。

首先,散文往往是作者主观态度的表达,尤其是我们所选取的这两篇均属于自传类散文。《病隙碎笔》是作者关于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属于个人感悟;《从文自传》是作者对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当时所思所想的重现,主观性极强。如文中有多处涉及“杀人”情景的描述,一般人的感受可能是恐惧或愤怒,但作者却认为是平常且自然的事情,从而能给读者另外一种感受。由此来看,散文的主观性最强。

其次,戏剧往往由人物之间的对话组成,而人物对话又是个体之间情感交流的反映。《茶馆》《龙须沟》《春华秋实》均是现实主义作品,但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活语境,他们都是在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言,所以,戏剧的主观性也很强。戏剧之所以处在第二位,是因为多个角色的参与会削弱和冲淡说话人说话的主观程度。

再次,小说由多种文体构成,它既有散文抒情,也有戏剧对话,更有客观描写,过于混杂的形式降低了它的主观程度。

最后,法律语体强调客观性和准确性,它是供人们参照的客观标准。例如,我国法律规定“汽车不得靠左侧行驶”,它针对的是中国境内的所有人员,是一种群体视角,因此,它主观程度最弱。

总之,散文属于个体化视角,个体性最强(主观性最强);戏剧和小说属于多视角,主观程度稍次于散文;法律属于群体视角,具有普适性,故主观性最弱。无主把字句在不同语体中出现频率的高低与语体主观性的强弱成正比,这也进一步说明无主把字句是一种强主观性的句式。

沈家煊(22)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张伯江(23)张伯江:《从施受关系到句式语义》,商务印书馆,2009年。认为语言主观性的语法表达,包括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视角和说话人的认识。这三个方面在无主把字句上表现得更加显豁。在前文第一部分,我们对无主把字句的语义类型进行了归纳,这些语义类型反映的正是说话人的认识。其中“结果类”和“假设类”是说话人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心理认同类”和“主观评价类”是说话人对人、事物或事件“价值”的认识;“操作类”是说话人对先后顺序的认识。关于说话人的情感,无主把字句具有明显的被动色彩。即使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说话人也往往通过对谓语动词的选择,使整个句式笼罩上被动的意味,如前文中的例(32)。张洪明(24)Zhang, Hongming.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bei in Chinese. In P. Jen-kuei Li, et al.(eds.)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Academia Sinica,1994(2):321-360.、沈家煊认为汉语的被字句是“移情”的产物(25)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而无主把字句所具有的被动色彩,即是说话人移情的体现,关于说话人的视角,反预期、完全影响、极端情况等均是基于说话人的视角。

七、结语

把字句具有强影响性与主观性一直为学界所认可,但“把”字句的主语具有弱施事性,却让人深感疑惑。弱施事如何产生强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没有主语的把字句。因为把字句的主语往往是谓语动词的施事,这样我们就可以考察当施事不存在时,把字句是否仍然具有强影响性。如果无主把字句仍然具有强影响性,那么它将是我们考察弱施事如何产生强影响的最佳语料。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首先在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从语义的角度对无主把字句进行了分类。然后对无主把字句的结构特点、无主把字句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当主语因使因成分而受抑制(A1类),或者因无需根究而隐含(A2类)时会形成无主把字句。说话人之所以对使因成分进行抑制,是因为他要打破客观致使关系,要建立一种主观致使关系;之所以对使因成分进行隐含,是因为要让把字句的宾语占据句首位置,成为话题也即移情的对象和叙说的起点。A1无主把字句的使因成分施动性极弱,被使事件却具有强影响性,弱施事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影响,是因为这种强影响代表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具有主观性。

猜你喜欢
主观性谓语主语
谈谈引导主语从句的连接词的用法
巧用无灵主语,让续写更灵动
非谓语动词
耳鸣掩蔽和习服治疗在主观性耳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
非谓语动词
法官判案主观性减弱
“没准儿”“不一定”“不见得”和“说不定”的语义倾向性和主观性差异
非谓语动词
英语中的虚主语“it”和汉语中的虚主语“他”异同之比较
从情态角度看语言意义的主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