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丽
(安徽省桐城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安徽 安庆 231400)
高一衔接期是指学生进入高一后逐步适应高中学习的过渡期,一般认为是从高一开始至高一上学期期末,也有延长至高一下学期期中前后[1]。学生在高一衔接期的适应情况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高二选科走向和未来专业的选择。一直以来有很多学生升入高中后觉得高一化学难学,很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对此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安徽省2020年开始使用了人教版新教材,从目前新高考模式下高二学生选科结果来看,弃选化学的学生较多,高一衔接期的不适应导致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对学好化学失去信心。这说明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衍生出了新学情,需要广大教师持续关注高一衔接期化学教学研究。
笔者在2012年做过初高中衔接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发出纸质问卷400 份,回收396 份[2]。2022年笔者使用问卷星又进行了相关调查,共收到了552份答卷。两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层次大致相同,问卷内容有一部分变动,调查结果共同构成了此次学情调查的分析依据。
为保证问卷的可信度与有效性,选择了笔者所在学校2022级高一新生作为调查对象,在高一开学上课后的第四周采用微信问卷星的形式发放到25个班级群,要求学生自愿独立完成,其中第11题设置为必做题,最终收到问卷552份(如图1),通过小程序直接获得统计结果。
图1 问卷发放与回收
从图2 统计结果看,当前高中生很喜欢化学的只有18.3%。教师讲课生动有趣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主要因素,其次才是化学有趣,想进一步深造。这也对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自己的课堂保持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我们一直要关注的问题。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兴趣的保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县域初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实验基本无法开展,甚至是播放视频代替演示实验,这些都让学生失去学习化学的动力。有20.47%的学生一开始就已经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到高二选科时放弃化学的人数比例也会比这个更高。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重点。
图2 学习兴趣统计结果
笔者将2012年与2022年两次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由图3可以看出目前学生在高一开始学习化学时最大的困难是知识点和学习方法与初中衔接不上,这与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变化。如图4 可以看出2012年前认为教学内容难度大的只有23%,到2022年达到了76.99%,普遍认为高中教学内容难度大,难理解。其实新教材在编排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已经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降低了部分内容的难度,优化了编排顺序。比如“物质的量”原教材安排在第一章第三节,新教材调整到了第二章第三节,穿插进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更易学习理解,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图3 高一衔接期化学学习上最大的困难
图4 进入高中后化学课最大的变化
但在教材调整后依然还有更多学生认为化学难学,这里面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019年开始我省化学中考分值由60 分降为40 分,各初中每周的化学课时相应减少,中考对化学的要求降低。特别是九年级下册酸碱盐部分的内容要求降低后对高一化学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初高中知识点衔接不上成为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从学习习惯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一新生学习化学依然非常被动,没有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如图5所示主动预习的只有38.59%,及时总结的也只有23.01%。初中化学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启蒙性,所学内容少,学生经过重复训练可以取得相对满意的分数。高中化学知识面宽,学习量大,难点多,无论从理论水平、内容深度、难度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研究发现课前有效预习的学生上课注意力更集中,容易抓住重点,课堂效率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反复强调高中生养成预习与归纳总结等基本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图5 学习习惯统计结果
由图6 和图7 可以看出86.96%的学生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并认真记笔记,63.41%的学生对于化学一个新的知识点能做到先理解再做题。在学习方法上学生与十年前相比有很大改进,重视课堂笔记的作用,这跟近几年中小学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也有关系。但进入高中以后很多学生发现初中的学习方法并不完全适合高中的学习,高中化学更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由图8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出现问题时,不及时向老师请教,被动地等待老师关注,从而造成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这些也从侧面反映出高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与初中相比降低了,师生之间缺乏了解和沟通,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没有到位。
图6 化学课上的表现
图7 如何对待化学新的知识点
图8 师生互动沟通统计结果
问卷的最后一题设置为必答题,请学生为老师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提一些可行性建议。从统计结果看学生基本认真作答,提出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意见和建议。利用系统直接显示的词云图(如图9)可以看出学生最多提到将讲课的节奏放慢一点,其次是提到将初中内容复习强化。通过这些词云的分析为我们进行衔接期教学提供了对策和建议。
图9 学生个性化建议词云图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老师的上课节奏能慢一点,给他们一部分适应高中学习的时间。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相关的原有知识掌握情况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衔接期应该适当强化一些初中内容,激活学生原有知识,为后续的新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起点低一点才能让节奏慢下来。
例如初中只介绍了几个常见的酸、碱和盐,高一物质分类时直接让学生能区分常见的强酸(HCl、H2SO4、HNO3)、弱酸(H2CO3、CH3COOH、H2S 等);强碱[NaOH、KOH、Ca(OH)2、Ba(OH)2]、弱碱(如NH3·H2O)等;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很多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后学习这些内容时会觉得化学学习的压力加大,条理性和思维容易混乱。在这一单元教学前应该增加前置课,将初中酸碱盐相应概念内容强化补充再来讲这些物质的分类。要避免一开始就让学生望而生畏,只有让学生在一开始的化学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就感,才能建立起学好化学的信心。
初中阶段由于教学周期短,面临中考压力,教学任务重,课堂内容注重知识的讲解,很难将化学的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实。因此在高一衔接期教学中除了关注学生知识结构的衔接,更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与衔接。例如初中对酸碱盐的教学要求以盐酸、硫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为例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高中课程中则通过认识不同的酸碱盐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建立起电离模型,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酸碱盐的定义。教学中除了重视实验探究,更要强化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模型在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本质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刚跨入高一的新生来说对高中化学内容非常期待,迫切希望能接触到新的化学知识。很多老师考虑到初高中知识点要求的差异习惯于把衔接教学安排在新课开始之前,用一两周时间集中复习初中化学内容。对学生而言这些都是初中学过的内容,搞不清楚这些知识与高中化学的联系,感觉课堂内容枯燥无味,抓不住重点,逐渐失去了学习高中化学的热情。
高一衔接期可以认为是从高一开始至高一上学期期末,所以教师可以把衔接教学分散安排在化学必修第一册各个专题相应内容学习之前进行,需要用到什么再复习什么,不必专门集中进行[3]。比如酸、碱、盐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在讲“物质的分类”时可以事先复习初中对于物质的分类方法以及学习过的典型物质,将这些内容归纳总结后引入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的方法,学生立刻体会到高中化学学习上升到了方法角度;讲“物质的转化”时再来复习酸、碱、盐的通性并归纳整理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这样安排避免集中复习带来的枯燥感,使学生学起来条理更清晰。
在衔接期不可能会把初中化学学科内容复习一遍,而应该针对那些高中化学课程必须要用到的内容进行强化,还要避免老调重弹。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内容之前,可以对初中化合价进行针对性复习。初中老师一般让学生通过背诵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甚至也会编一些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高中老师在复习时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画出已经掌握的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让学生从中找出一些简单规律,如氯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反应中容易得到1 个电子,表现出-1 价;硫最外层有6 个电子,在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表现出-2价,如果将最外层6个电子全部失去就表现为+6 价。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化合价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也能体会利用新角度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进入高一学生开始意识到机械记忆不再适用于高中化学的学习,试图改进,但仍然有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并没有摆脱在初中时形成的学习习惯。学生要学好化学,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也要相应转变。在高一衔接期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对应内容的学习方法。人教版新教材在编写时也明确提出在衔接期教学中要强调方法的衔接,例如让学生意识到分类就是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运用分类方法可以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学习“离子反应”时引入模型方法,帮助学生将抽象琐碎的化学知识形成清晰的框架,逐渐建立体系化的高中化学知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高一衔接期化学学情调查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了解学情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学情精准地分析研判,促使广大教师准确把握新课标要求,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有效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