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海东(陕西省米脂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牛副结核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对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近年来,由于牛副结核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养殖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全面研究和分析牛副结核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综合介绍牛副结核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旨在为牛养殖业中的牛副结核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具有抗酸染色的阳性特征。该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能够存活长达11个月,并对3%福尔马林等消毒剂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分离培养副结核分枝杆菌相对困难,在Herrald卵黄培养基和小川氏培养基上需要氧气培养,其生长速度缓慢,通常需要6~8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小菌落。感染途径目前大多尚未明确,然而该病原可以通过牛的M细胞被摄取入体内,随后由巨噬细胞吞噬并大量增殖,最终导致感染的牛出现临床症状。副结核分枝杆菌在肠道内能够形成免疫复合物,这可能是导致肠蠕动亢进并成为下痢主要原因之一。
牛副结核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全球的传染病,其主要传播源包括病牛和带菌牛。这些动物通过粪便污染了饲料、水源和草地,从而通过消化道传播该病原。副结核病的母牛患病后,其乳汁中的病菌可传染给吸吮乳汁的犊牛,同时胎儿在子宫内也可能受到感染。犊牛的感染易感性与年龄相关,6个月以下的犊牛感染后发病率较高。该病的流行过程缓慢,潜伏期较长,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有报道称,在英国的野兔、狐狸和貂的肠道中也发现了副结核病菌,同时在野鸟的粪便中也能分离出该病原。因此,副结核病是否能成为人畜共患病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调查。
牛副结核的临床症状包括持续顽固性腹泻、食欲减退和消瘦等。在疾病初期,患牛的体温和食欲通常没有明显变化。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牛开始出现顽固性腹泻,粪便变得稀薄,带有气泡、黏液和血凝块,甚至呈喷射状。此外,患牛还会表现为脱水、眼窝下陷、消瘦、被毛粗乱、下颌及胸垂可见水肿等症状。有时,患牛的腹泻暂时停止,粪便也恢复正常,体重也有所增加。然而这种好转的状态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很快患牛就会再次出现腹泻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患牛经过3~4个月就会因衰竭而死亡。根据统计,牛群中的病死率每年高达10%,因此一旦发现牛患有该疾病,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和隔离。
牛副结核的主要病理变
化主要发生在肠和肠系膜淋巴结,通常局限于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前段。其病理特征包括肠壁增厚、肠黏膜充血以及肠系膜淋巴结的高度肿胀和水肿。在病理学上,患病牛的肠壁呈现增厚,皱褶呈硬而弯曲的状态。肠黏膜呈灰白色或灰黄色,通常在皱褶突起的区域表现出充血状态,但没有结节和坏死的迹象,也没有溃疡。此外,肠系膜淋巴结呈明显的肿胀,呈条索状的形态,同时肠系膜也显著水肿。
副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包括持续的顽固性腹泻。随着病情的发展,患牛还会出现脱水、眼窝下陷、消瘦、被毛粗乱以及下颌和胸垂处的水肿等症状。病变多见于空肠、回肠和结肠前段,导致肠壁增厚,增厚程度一般为正常肠壁的3~30倍,皱褶硬而弯曲。
牛副结核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原学诊断和血清学诊断两种。在病原学诊断方面,可以采用氧培养的小川氏培养基或抗酸染色镜检方法。抗酸染色镜检方法通常应用于从牛的粪便中取样,经过一定的处理后,检测是否存在红色菌落。此外,还可以通过提取可疑菌落的DNA,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插入IS900基因片段进行鉴定,以最终确诊。
血清学诊断方法包括副结核菌素或禽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副结核菌抗原做补体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检测牛血清中的抗体,用于追溯性诊断,判断牛是否患有副结核病。这些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采取及时的措施来控制副结核病的传播。
副结核是一种极具威胁的传染病,对牛群的养殖和健康构成了严重挑战。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因此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状的针对性治疗,如止泻、补液、补盐等,以缓解患牛的不适。尽管疫苗研发有多项进展,但商业化应用仍需克服多项技术挑战。为了有效预防疾病传播和流行,必须采取一系列综合的防治措施。牛副结核的防治核心在于强化检疫、迅速扑杀疑似感染牛、精心执行消毒工作和特殊处理。在日常养殖管理中,要保障饲料、饮水等安全,避免传染源滋生,有效预防疾病的传播。
首先,加强检疫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副结核主要通过牛群内传播或环境污染引起,引进新牛时需谨慎,必要时应在严格的隔离条件下检疫,确保牛群健康无病。对曾有疫情的牛群,定期检疫尤为重要,每年建议进行4次检疫,如3次以上无阳性牛,则可认为是健康牛群。检疫中,对牛只的粪便、血液等进行检查,以确认是否存在牛流行性腹泻症状和病原体。检查方法包括粪便抗酸染色法、PCR法等。通过定期检疫,能够及时发现患病情况,有效防止疫情蔓延。
其次,及时扑杀和隔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发现有症状且抗酸染色阳性的牛应立即扑杀,避免病情扩散。扑杀时需选择适当方式,减少对环境和人员的危害,可采用钝器敲击或强制电击器等方式。在扑杀过程中,对牛只的遗体要进行妥善处理,确保安全无害化。对于变态反应阳性牛,应集中隔离并分批淘汰。对于变态反应阳性母牛、病牛或粪检阳性母牛所生犊牛,应立即与母牛分开,人工哺喂健康母牛初乳3天后,进行集中隔离饲养,并在1、3、6月龄时各做1次变态反应检查,如均为阴性,则可按健康牛处理。集中隔离能有效减缓牛副结核的传播速度,并控制疾病的蔓延范围和数量。在隔离过程中,需严格管理隔离场地,确保环境的清洁卫生,并定期检查被隔离的牛只,及时发现患病情况,监测牛只的健康状况,防止疫情扩散。
此外,严格消毒也是十分必要的。牛副结核的病原体在环境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因此对牛只、牛舍、场地和器具等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选择合适的消毒药剂,对牛舍、场地和器具进行浸泡,以杀死病原体,消除传染源。不同消毒药剂具有不同的杀菌效果和适用范围,应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牛舍、场地和器具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场所,因此必须进行全面的消毒。管理人员应当注意个人卫生,每天对手进行彻底清洗,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同时,接触到疫情的管理人员应及时更换工作服、消毒鞋子和手套,避免将病原菌传播到其他地方。
最后,加强对牛副结核病的认识和了解,学习掌握其防控措施及预防方法,实施规范化管理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牛副结核病的关键。牛养殖场或养殖户需要深入了解牛副结核病,包括其病原学、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等相关知识,以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时刻关注病情的流行趋势和变化规律,及时掌握最新的防控技术和方法,是防治工作的关键。实施规范化管理,包括制定防控规划和操作规程,确保每项防控工作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和具体实施方案。此外,定期开展防疫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防控意识和技能,对有效控制牛副结核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笔者对牛副结核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牛副结核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牛群的健康和养殖效益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检疫和及时扑杀隔离疑似牛,并做好消毒工作和特殊处理,以预防疾病的传播和扩散。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牛副结核病的认识和了解,学习掌握其防控措施及预防方法,实施规范化管理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牛副结核病的关键措施。
在实际操作中,养殖场或养殖户需要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牛舍的清洁卫生,合理饲养,提高牛的免疫力。对于患病牛只的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方式,并做好病死牛的无害化处理。同时,要加强检测监测,对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制定防控规划和操作规程,确保每项防控工作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定期开展防疫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防控意识和技能。这些措施不仅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牛副结核病的传播,也能保障养殖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健康的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牛副结核是一种对人类健康有潜在威胁的疾病,因此在防控过程中,要加强对人畜接触的监测和管理,严格遵守卫生规定。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病原菌的研究和疫苗开发,为牛副结核的防治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针对牛副结核的防治工作,既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也需要执行力强、经验丰富的工作团队,更需要养殖户和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只有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为牛群健康和人类健康的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