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

2024-01-12 07:02:44杨志乐李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33期
关键词:补阳后遗症中风

杨志乐,李伟

中风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当前医疗技术水平虽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但多数存活患者伴有严重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1-2]。西医针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尚无有效手段,以积极治疗原发病、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方案为主,需要长期使用西药,但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应较多,整体治疗效果欠佳[3]。中医治疗该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且重视整体施治和辨证论治,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学认为,中风后遗症是因瘀血阻络所致,治疗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主。针灸是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之效。补阳还五汤源自《医林改错》,具有通络、补气、活血之效。现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鹰潭市余江区中医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45例。常规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50~78(65.20±5.51)岁;合并症:高血压24例,糖尿病10例,高血脂5例;体质指数(BMI)19.5~28.7(23.67±1.34)kg/m2;病程4~22(12.20±2.24)个月。观察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53~79(64.87±5.09)岁;合并症:高血压20例,糖尿病9例,高血脂3例;BMI 19.6~28.6(23.40±1.27)kg/m2;病程3~24(12.29±2.26)个月。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4]:伴有偏瘫、失语等症状;经颅脑MRI、CT检查显示有责任缺血病灶。中医诊断标准[5]:辨证为气虚血瘀证,证见半身不遂,舌歪语蹇,手足肿胀,偏身麻木,气促乏力,心悸自汗;苔薄白,脉细缓。纳入标准:疾病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治疗依从性好,可遵医嘱用药;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心功能不全者;过敏体质者;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

1.3 治疗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长春西汀注射液(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乐普恒久远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00 mg口服,每天1次;丹红注射液(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0 ml静脉注射,每天1次。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和针灸治疗:(1)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60 g,葛根30 g,当归、川牛膝、丹参各15 g,地龙、川芎、赤芍、桃仁各10 g。随症加减:下肢功能障碍者加桑寄生、川断续各15 g,木瓜10 g;上肢功能障碍者加桑枝15 g,桂枝、姜黄各10 g。水煎煮取3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每天1剂。(2)针灸:患侧下肢取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解溪、委中、环跳穴;患侧上肢取内关、外关、曲池、手三里、肩髑穴;同时选取百会、神庭、脑空、率谷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次针灸30 min。2组均连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中医证候积分:按照症状由无到轻、中、重度对患者舌歪语蹇、偏身麻木、手足肿胀、心悸自汗、半身不遂、气促乏力6项症状分别计0、1、2、3分,评分与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评估。(2)脑血流量:采用EBYNGA检测仪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右侧椎动脉、左侧主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量。(3)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采集2组患者血液标本,检测炎性因子如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内皮衍生超级化因子(EDHF)水平,方法均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4)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NIHSS分值0~42分,评分越低表明神经功能越好;FMA包含上肢功能(34分)和下肢功能(66分),评分越高表明肢体运动功能越好;Barthel指数满分100分,日常生活能力与评分呈正相关,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评估。(5)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1.5 疗效判定标准[6]痊愈:NIHSS评分下降>90%,颅脑CT检查显示病灶完全吸收,生活可自理;显效:NIHSS评分下降46%~90%,颅脑CT检查显示病灶吸收≥60%,生活基本可自理;有效:NIHSS评分下降18%~<46%,颅脑CT检查显示病灶吸收<60%,部分生活可自理;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5.56% vs. 82.22%,χ2=4.050,P=0.044),见表1。

表1 常规组与观察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中的舌歪语蹇、偏身麻木、手足肿胀、心悸自汗、半身不遂、气促乏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中医证候中的舌歪语蹇、偏身麻木、手足肿胀、心悸自汗、半身不遂、气促乏力积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常规组(P<0.01),见表2。

表2 常规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3 脑血流量比较 治疗前,2组右侧椎动脉、左侧主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右侧椎动脉、左侧主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量较治疗前增多,且观察组多于常规组(P<0.05或P<0.01),见表3。

表3 常规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比较

2.4 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IL-6、TNF-α、NO、ET、EDH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IL-6、TNF-α、ET水平较治疗前降低,NO、EDH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常规组(P<0.01),见表4。

表4 常规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2.5 NIHSS评分、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2组NIHSS评分、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FMA评分、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降低/升高幅度大于常规组(P<0.01),见表5。

表5 常规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分)

2.6 不良反应比较 常规组出现恶心1例,呕吐1例,总发生率为4.44%。观察组出现恶心、腹痛、腹泻分别为1例、2例、1例,总发生率为8.89%。常规组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9,P=0.673)。

3 讨 论

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目前已发展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其发病率不断增高。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受损神经不能完全恢复,伴有失语、偏瘫等后遗症。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发病机制与血液流变学紊乱有关,脑部严重缺氧、缺血致使中枢神经受损[7]。长春西汀、丹红注射液、阿司匹林为西医治疗中风常用药物,其中长春西汀可促进大脑新陈代谢,保护神经;丹红注射液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可避免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然而短期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影响患者治疗信心,不利于患者预后。

中医学认为,中风后遗症是因正气虚弱、气虚血瘀、阻滞经络,从而引起半身不遂、舌歪语蹇等症状。临床常见证型为气虚血瘀证,补气活血、疏通经络是治疗的关键所在。补阳还五汤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方中黄芪可补气养血;葛根可发表解肌;川牛膝可通利关节、逐瘀通经;当归可补血活血;地龙可通络平喘;丹参、川芎、桃仁可行气活血化瘀;赤芍可散瘀止痛、清热凉血,全方共奏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当归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环;黄芪可修复脑组织损伤,并具有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桃仁可改善血液循环[8]。相关研究表明,针灸病变区域能够促进神经突触传递,恢复感觉神经,并能够改善局部血运,促进肌力恢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9]。针刺足三里、手三里穴可益气补虚;针刺血海穴可活血化瘀;针刺三阴交穴可健脾补血;针刺解溪、委中穴可舒筋活血;针刺环跳穴可健脾益气;针刺内关、神庭、百会穴可开窍醒脑;针刺外关、肩髑、率谷穴可通经活络、活血止痛;针刺曲池穴可降逆活络;针刺脑空穴可醒脑安神。针刺诸穴可有效发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之效。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与常规组比较,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升高,基底动脉及左、右侧椎动脉血流量增多,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较低,FMA评分、Barthel指数较高,表明中风后遗症患者应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和中医特色外治疗法针灸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利于症状的缓解,并可增加脑部血流量,改善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IL-6、TNF-α属炎性因子,前者主要由活化T细胞分泌,当机体发生炎性反应时其呈高水平表达,后者可促进巨噬细胞增殖分化,损伤神经元,与中风的脑组织损伤存在密切联系。NO、ET为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活性物质,前者能够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后者能够诱导平滑肌产生强烈的血管收缩效应。有研究表明,中风患者ET呈高水平表达,而NO呈低水平表达,故中风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进而影响血管收缩而诱发脑血管痉挛[10]。EDHF能够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可对血管舒张、收缩进行调节。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观察组IL-6、TNF-α、ET水平较常规组低,NO、EDHF水平较常规组高,表明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可减轻中风后遗症患者炎性反应,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中赤芍、地龙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11]。有研究指出,针灸疗法能够减少神经递质释放,抑制炎性反应[12]。从安全性角度分析,常规组、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患者普遍易于接受。针、药合用相互协调,可发挥各自优势,增强治疗效果,促进症状缓解。中医治疗立足于辨证、整体论治,可从多角度、多靶点进行治疗,以解决病机,与西药联合应用在增强治疗效果的同时,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充分发挥中西医治疗优势,利于改善患者预后。然而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且样本选取来源单一,其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后期应扩大样本量及选取范围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可提升治疗效果,减轻炎性反应,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补阳后遗症中风
春天的“后遗症”
意林(2021年11期)2021-09-10 07:22:44
Study on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of serum exos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5:58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时代邮刊(2020年8期)2020-06-22 08:13:48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11-18 16:56:35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0
脑便后遗症应如何调治
老友(2017年7期)2017-08-22 02:36:39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补阳还五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