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
嘉庆十八年(1813)是林则徐正式来北京“打卡”上班的第一年。同年,京城里发生了一件“汉唐宋明之所未有”之事,部分天理教教徒在宫内太监的接应下,竟然攻进了皇宫。所幸二皇子旻宁(未来的道光帝)率众奋力击退,这才避免血溅深宫。
看过汇报的嘉庆帝不禁流泪,要知道,此等怪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在嘉庆朝了——10年前,嘉庆帝险些被一个失业厨子用刀砍死。他实在想不通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了。他工作勤奋,天往往还没亮,他就秉烛批阅奏章,不比父亲和祖父做得差;他体恤下属,湖北学政杨毅来汇报工作,正值炎热天气,嘉庆帝立即放下了手里的扇子,哪怕汗如雨下。
嘉庆帝夙夜忧叹,冥思苦想,也没能想出什么有意义的答案,逼不得已,下了一道罪己诏,同时要求众大臣总结教训,陈述利弊。
林则徐经常阅读邸报,留心大臣们的奏疏。根据信息的汇总和自己的分析,他基本上弄清楚了这件事情的原委。总的来说,导致天理教之乱的直接原因就是粮食问题。那几年北京、河南、山东等地持续大旱,导致多地粮食歉收。朝廷没有相应的举措,再加上土地兼并横行,官场贪墨日重,让本就不堪重负的京畿附近的农民更加难以为继,从而引发了这场天理教之乱。
然而,林则徐在此事中的表现却成了后世史学评论对他的第一个诟病点:他洞悉问题症结,却明哲保身,缄口不言。这些问题属于政治红线,不能动也不敢动,林则徐终其一生也没有向皇帝提出过建议,即使他心中有答案。
虽有史料为证,但是以此来批评甚至否定林则徐,有失客观公允。
因为英雄有两种。一种是秉浩然之正气,不畏权威,不惧生死,仗义执言,针砭时弊,常有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而另一种英雄,不是不敢牺牲,而是不想做无谓的牺牲,他们要留着有用之躯做可行之事。所以他们沉默,但沉默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既有的现实条件下,尽可能地减少阻力,于可行之处发力,推进社会的进步,缓解民生的疾苦。
林则徐作为一个实干派官员,他愿意放下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而去重点攻克一些可以改善的问题,哪怕不能根治,至少可以拿出一定的成绩。
林则徐找准了方向:民生之本在粮食,而粮食的要害在水利漕运。虽然在体制上解决不了土地兼并、官员贪腐的问题,但是如果治水得力,也可以极大地改善民生。
在之后的几十年间,林则徐一直操心着水利漕运这件事情。嘉庆十八年,他沿着大运河北上进京,一路上详尽记录所经过的河道名称和距离方位。那时他还在翰林院,工作清闲,工时是弹性的,干完活就可以下班,没任务的时候连打卡都不必。林则徐利用这段时间查阅了翰林院史馆中历代涉及水利方面的典籍,前后耗费了约20年的心血,参阅并引用了60多部文献,才完成一部上筹国计、下恤民生的《畿辅水利议》。
林则徐一辈子治理过的江河湖包括北方的海河、黄河、淮河,南方的长江、珠江、太湖、洪泽湖,他后来被发配到新疆,主要工作也是农田水利工程。说他是清朝第一水利专家,估計没人会反对。对于林则徐治水的本事,道光帝是高度认可的。不管哪里出现水患,道光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林则徐。不管林则徐在干什么,道光帝一定要第一时间命他出来主持。
道光五年(1825),就在林则徐在家为母守丧的时候,江苏洪泽湖决口,道光帝火速命他赶去督修堤工。林则徐在“忠”“孝”间犹豫不决,被老父责备了一番:现在国家有急切劳苦的事情需要你,你却推拖不去,这就是畏难诡避,不能为国家尽忠的臣子,又怎么做一个孝子呢?听了父亲的话,林则徐卸下心理包袱,素服前往水灾前线督工,完工之后又回到故里继续守丧。
道光十一年(1831),林则徐被任命为河东河道总督,总管河南、山东两省的河道。这相当于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的运河蓄泄、支河湖港疏浚、堤防……大小工程,全部由林则徐掌管。在“有心人”眼中,这是除了南方富庶省份督抚的第一肥缺。而在另一部分人眼里,这里水患频发,一旦出事则干系重大,实在是个烫手的山芋。
想要干好这项差事,清正廉明的操守和广博的水利知识,缺一不可。
他没有辜负道光帝的信任。作为从一线干出来的能臣,他对地方官员那点儿小心思了如指掌。河道工程最重要的就是施工监理和原料查验,尤其是后者。当时材料堆放地共有七千多处,而且每年要增添两次,许多外行的官员根本检查不过来,只能走马观花地过一遍。即便他们想认真对待,也不知道关窍在哪里,于是官吏和奸商们掺杂使假、偷工减料、缺斤少两……蝇营狗苟的伎俩数不胜数。
林则徐不惯这些毛病。他坚持这七千多处都要查到,而且具体到每个原料包裹。若发现哪里不对,他就责令立即开包检查,当面点破其中伎俩。连一些“积年老吏”做的手脚,林则徐也能一眼识破,然后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地方官吏和奸商们从没见过如此认真且水平精湛的督抚大员,只好立即收起轻慢的心思,开始老老实实做事。在林则徐任职期间,水利工程不仅从来没有出过事,风气也一时肃然,更为道光帝节省了不少银子。
这让一向崇尚节俭的道光帝大喜过望,忍不住在林则徐的奏章上批注:“如此勤劳,弊自绝矣。作官皆当如是,河工尤当如是。吁!若是者鲜矣!”唉,为什么像林则徐这样的官员这么少呢?
坚韧的品格、敏锐的眼光、丰富的执政经验、务实的行政风格……林则徐具备了一切能臣良吏的条件。或许正是因此,历史才选中了他,由他去推开中国那道尘封太久的大门。
道光十八年(1838),林则徐于初冬时节进京。第二天就被道光帝召见。一连八天,每日议事。这既是道光帝对林则徐的器重,更是向外界表态:林则徐深孚朕望,他的意见,就是朕的态度。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道光帝颁布了一道诏谕,谕内阁:湖广总督兼兵部尚书衔林则徐,着颁给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归节制。
那时的林则徐还不知道,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进京,也是他最后一次面见道光帝。
(摘自《历史的面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