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里的生命力

2024-01-12 09:29:37张苗
检察风云 2024年1期
关键词:市井烟火菜市场

张苗

古今汴梁(今开封)对比

厨房里锅碗瓢盆叮当作响,年夜饭觥筹交错间热闹非凡,零点跨年那刻的焰火齐放,菜市场里回荡心间的温柔乡音……这些是你记忆深处的烟火年味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城市里的生活好像兴起了一阵极简风。理发店里工业风成为潮流,其呈现的几何形态,自带淡漠疏离之意;高级公寓内北欧风成为标配,低调奢华的空间感,散发着生人莫近之感……城市里人们行色匆匆,他们脚步不停,追逐着什么,但也好像失去了什么。

“烟火气”来源于古汉语,其本义指“烧煮食物的气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深谙市井烟火之妙。

颇具盛名的《清明上河图》,便是以北宋商贩贸易为主题,描绘了宋代市井的丰富生活。仔细端详《清明上河图》可以发现,在长卷中出现最多的就是餐饮和形形色色的饮食男女。再仔细看,甚至能在画中发现宋代的“外卖小哥”,可谓是“处处拥门,各有茶坊酒店,勾肆饮食”。

回望当下,市井烟火对于现代人来说依旧是抚慰人心的美好体验。如今,城市生活的形态有了许多变化,潮牌、快时尚、网红店、音乐节、Livehouse、脱口秀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但只要人们仍然在享受着生活,一座城市就会有“烟火气”。此外,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节日也有不同的“烟火气”。

比如,元旦刚过,春节临近。“烟火气”是在辞旧迎新中,食物与时间一起酝酿的滋味。记者观察到,在春节的前后一个月里,熙熙攘攘的集市,红红火火的对联,以及街角巷边散发香味的油炸丸子、咸鱼腊肉等,交织出一幅热闹的年味画卷。热闹的氛围和团聚的欢愉催生出生活的美好,打散了此前一段时间流感过后的阴霾,打开了“烟火年味”复苏的大门。

比如,记者的老家,岁末年关的“三七八巷”(南京老秦淮区)。春节前后,来此采买的人络绎不绝。李记清真牛肉馆、卢姐什锦菜、道口童子鸡、第一家蜜汁藕、砂锅店、藕圆店……各种小店摊铺参差错落,衣着随意的大爷大妈提着篮子,慕名前来的“吃货们”流连忘返。有人说,这里是秦淮区最市井喧嚣的地方;也有人说,它是老城南人最爱的美食天堂。当夜幕落下,一盏盏暖黄的灯光亮起,蔚蓝夜色里的“三七八巷”流淌着所有关于南京城“烟火气”應有的气息。

汪曾祺曾在《人间滋味》里写道,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有网友认为,当食物和生活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人间烟火气便油然而生。

在记者看来,“烟火气”是一碗面,是一壶汤,是炉子上的热气,是碗里的沸腾。人们始终在一粥一饭中享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在一菜一汤中体验其中的生命力。

虽说,“烟火气”的原意是指食物之味,但时下流行的“烟火气”则是指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可以说,“烟火气”是党和政府时时放心不下的民生,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美好生活。

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性情。广东的“烟火气”在她的“得闲饮茶”里;成都的“烟火气”在她的“川香麻辣”里;武汉的“烟火气”在其居民的“爽朗豪气”里……“烟火气”是一座城市的温度。

人们去一个城市旅游,大多爱去当地的老街巷。比如,“淄博的八大局”“西安的回民街”“杭州吴山脚下的太庙前”都曾在网络上红极一时。因为在这些巷子里,不仅有当地最真实的风俗人情、街坊邻里,还有着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记者的一位杭州朋友说,“在巷子里随意走一走,看到老街的现在,就知道老街的过去”。古龙也有一句妙言:“当一个人对生活失去希望,就让他去菜市场。因为不论怎么心如死灰的人,一走进菜市场,再次真实地嗅到人间烟火的气息,也必定会重新萌发出对生活的一丝眷念。”

除了具象化的居所外,“烟火气”也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它是偌大的人间有一盏灯为我而亮,是还没开门就闻到的饭菜香,是爱有伴侣,困有暖床。“‘烟火气’不是孤苦伶仃,而是热热闹闹”,它是与老友温上一壶酒,看着火炉间明灭闪烁,饮一杯温度刚好的酒,氤氲烟气,温暖人心。

“烟火气”是一种岁月静好的生活情味。就像记者一位爱逛超市的朋友,她说:“逛超市算是抵抗无趣人间的一个妙方,琳琅满目的商品就摆在那儿,有序又多彩,告诉你要去爱,要去生活,要吃肉,要喝酸奶,推着哐当哐当响的推车,放进去红的、黄的,薯片、水果,最后收银列出长长的清单,提醒你多累都可以回家。”

“烟火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恬淡的温情,认不认识都没关系,遇见了,彼此都带着点细微的体贴。比如,在清晨上班的路上,经过那家经常去的包子铺,一声熟悉的早安,是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这份“烟火气”,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陌生的城市,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烟火气”融于国人的血脉里,与生命共成长。无论我们在哪,行至多远,它都与生活紧紧缠绕。“烟火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底气。

小事皆烟火,“烟火气”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简而言之,就是百姓过日子。

比如,记者下班之后,不追不赶地慢慢走,走到常去的那家蛋糕店,喜欢的蛋糕刚好还剩下最后一个;走到楼下的面馆,老板深谙自己的喜好,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面;走到附近的公园,恰好能看到斜阳,霞光四溢的瞬间,驱散了一天的疲惫;走到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挑挑拣拣,买了些菜,简单备点第二天的午饭,开心时甚至用菜品在饭盒里摆了个笑脸……“烟火气”是厨房里煲着的鸡汤,是熟悉的一声早安,更是家人等候我们的那顿饭。

慢中出生活,慢中有烟火。“烟火气”是生活的代名词,是情愫的象征和凝结物,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一份本真记忆。

比如,魏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了乡村人家的烟火气息。晚唐诗僧贯休诗句中的“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更是充满了山间的朴实和家庭和乐的烟火温馨。可以说,古代诗人对人间烟火的描述,并非存在于虚幻飘渺之中,也非存在于纷繁复杂的角逐之中,而是存在于用心生活里,体现在一日三餐之中。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市井文化,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乡风民俗,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活底色,而一直未变的是国人心间那一缕“烟火气”。

有人说,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正因此,热气腾腾的餐桌,一家人团圆,笑语满堂,推杯换盏,才会成为中国人最简单也最踏实的幸福。有人说,“烟火气”是嗅觉、听觉、视觉的全方位调动,嘈嘈切切、熙熙攘攘、说说笑笑,自有一种生之热切,一种吾心安处的妥帖。有人说,不管我们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但是,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也会燃起灶火。可以说,“烟火气”让我们理解生活的本身,知道生活是脚踏实地的心安。

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但是现实中,很多人却因为工作,而忘记了生活。极简虽好,却不一定适合每个人,这样过久了,人也“不食烟火”。“烟火气”让我们懂得,生活的本质是平淡,只要心中有烟火,满世界都是“滋味”。

猜你喜欢
市井烟火菜市场
热闹的菜市场
幼儿画刊(2023年11期)2024-01-15 10:00:34
Fun in Spring Festival
烟火镇的盛典
学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10
《清明上河图》:市井千秋一幅画
热闹的菜市场
烟火镇的盛典
市井繁华桃花坞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1:58
市井人语
侨园(2016年8期)2017-01-15 13:57:33
市井人语
侨园(2016年5期)2016-12-01 05:23:55
长明未安,烟火阑珊
火花(2016年7期)2016-02-27 07: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