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生
生态农场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态循环农业既能生产安全农产品,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还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各地都在加大力度扶持并推进。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 年建设1000 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1 万家地方生态农场的目标。本文提出搞好生态农场建设的几个要素,并对生态农场建设的案例进行效益分析,为辽宁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粮食供给得到满足后,品质、安全、适口性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消费需求的转型。当下人们在满足吃饭后,提出要吃好、吃安全、绿色、有机,要吃出健康和文明。这就对产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农场的建设就是基于需要而应运发展而来。生态农场建设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
1.自强原则。生态农场的建设和发展要走持久路线,要做长期投入的准备。因此规划时首先就要清楚农场未来的盈利点靠什么,也就是要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主导产业,中短期产业要为长期产业服务。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当一个生态农场能够依靠自己的主导产业、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确保农场健康发展。
2.循环原则。循环原则是生态农场建设的重要原则。强调循环原则,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农场的废弃物、通过技术最大化的在农场内部形成场内闭环。既节省成本,又能提升产品产量与质量,另一方面要避免在使用外来投入品过程中将一些有害物质带入农场的生产中,例如重金属超标等等。
3.共存原则。生态农场除主导产业之外,其他辅助产业选择也要根据环境、产品匹配和社会需求与主导产业和谐共存;从农场生态环境角度来说,还要保留保留生物多样性。
1.做好当地地质、水文、环境调研,选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光照充分的地段建设生态农场。
2.避开污染源与居民区。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优势作物并了解当地适宜和作物和养殖种类,以利于生态农场维系生态平衡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1.管理人员的培养。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同时要强化环境责任意识。还要提高农场各级管理人员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经营的技术。
2.技术人员的培养。树立生态循环的理念,要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深刻的了解和实践应用,并能够秉持生态理念贯穿指导农场整个生产过程。同时要加强与技术支撑单位(科研院所)合作技术攻关,解决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
3.销售人员的培养。要充分做好市场调研、信息收集,做好产品定位,消费群体分析,保证高品质产品卖到好的价位,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良性循环。
本文以辽宁省盘锦原粳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对其生态农场进行效益分析。盘锦原粳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 年,是集水稻种植、稻蟹养殖、粮食储兑、认养、技术开发咨询、研发推广、农产品加工、贮藏及栽培、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企业。有流转土地1.4 万亩,仓储容量达1.8 万吨,自主科研基地1000 亩,加工生产能力3万吨/年。2021 年底被授予全国首批“生态农场”称号。
该农场2021 年种植绿色水稻1400 亩、收获201 万元;认养水稻200 亩、收获80 万元;普通水稻10400 亩、收获1487 万元;河蟹1400 亩、收获42 万元;其他业务收获85 万元。2022 年种植绿色水稻1400 亩、收获217 万元;认养水稻80 亩、收获32 万元;普通水稻6000 亩、收获462 万元;河蟹1400 亩、收获44.80 万元;其他业务收获123 万元。
在经济效益方面,从数据来看,该农场2022 年经济收益有所下降,其主因是新冠疫情的全年持续零星和集中暴发,导致人员流减少、前期投入下降。直接体现在认养水稻面积下降60%、水稻种植面积缩小4400 亩和休闲观光人员减少,直接作用在年终经济产出降低528.20 万元。而基于生态理念开发的糙米、糙米粉和有机肥收益成倍增加,初步看到生态农场给予企业带来的初步效应,待疫情好转,新的年度农场将充分发挥生态基地的作用,全方位开发生态农场的价值。
在社会生态效益方面,通过本项目建设,在区域内建成了一块可供试验和培训的“试验田”,可进行区域内的管理、技术人员、农场主、农民观摩培训和扩大宣传。改善了农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并增加土壤有机质。稳定了粮食安全生产和品质的提升,带动了区域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加强了污染源治理以及提升农民生态观念和绿色环保意识。
在其他方面的收获,一是初步建立生态农场建设工作体系。基本建成以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为主体、各市县农业农村能源环保发展机构为成员的生态农场建设体系队伍,形成上下联动、部门联动、政企联动的共同推进机制。二是生态农场建设示范带动初显成效。盘锦稼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 家农场被授予全国首批“生态农场”称号,不仅打响了辽宁优秀农产品的品牌和地域价值,也调动了各类农场主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022年生态农场申报数量从7家增加到38家。三是生态农场品类齐全。依托我省现代农业的区域优势,全面挖掘农场的特色产业,初步形成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种养结合等多种类、多模式生产经营,农产品涵盖代表我省的水稻、玉米、谷子、海参、河蟹、肉牛、生猪、肉鸡、浆果、坚果、菌草等。通过生态农场建设工作的开展,规范了农场的日常管理,农场从业人员素质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得到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农场周边生态环境改善,生态农场理念的推广提升了产品价值。四是涌现出一批绿色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如设施农业现代种植技术;肥料高效利用技术;海产品玻璃钢裱糊池壁抑菌技术;“稻蟹”综合种养技术;秸秆还田离田作业技术;腐熟堆肥技术;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技术。
此外,盘锦益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修建1.3 兆瓦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无污染零排放特点,将光伏科技与现代农业等两产有机结合,在农用收储库房上方建设光伏太阳能发电装置,下方通过储存粮食等经济作物,实现光伏发展、现代农业等多重效益。年产值可达150 万元,并节约生产用电成本70 余万元。另外,大连、盘锦多个农场主动实施“煤改气”项目,将燃煤锅炉升级燃气锅炉,并建设LNG 存储与供气设施。燃气锅炉的使用,大幅减少了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周边大气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目前辽宁省申报生态农场数量有所增加,但参与主体数量在全省农场中的占比还很小,有很大提升空间。由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基层一线农业推广力量薄弱,促进工作的有效措施还不多,缺乏创新性、主动性,对生态农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需要在宣传指导上深入创新,在体系建设上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
生态农业要想得到大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激励机制最行之有效,生态农业在我国还刚刚起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业主目光不够长远,不能够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使用保护。
农场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给上,保数量、保质量有余,促绿色循环不足。农场主即使有意愿推动农场生态循环作业,但未能合理合规施用循环措施和技术,并没有充分挖掘农村的生态优势。此外,“产学研推”市场连接机制相对薄弱,发挥沈阳农业大学、省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所对生态循环农业支撑作用有待提升。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信息。农村一些地方还不具备向农民提供优质农业投入品和技术支撑及服务。对于从事生态农场建设的业主来说,盈利往往要延后几年,前期的大量投入是必需的,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支持是重要保障。信息服务也是制约发展的一个方面,及时的信息可以及时促进业主结构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获得较高收益,促进生态农场可持续发展。
调动我省各级农业农村能源环保相关机构及各农场利用网络、自媒体、电(视)台等新型传媒和现场培训、技术指导等措施,引导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重视生态农业发展,扩大生态农场影响力,让生态农场建设成为提升我省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增强品牌效应的有力抓手。
围绕技术规程,推动生态农场建设规范化,促进成果转化。认真总结各类生态循环模式,加强推广。同时要强化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院所对生态循环农业支撑作用,加快减排固碳技术创新,主动探索生态农业扶持政策。
鼓励符合条件的农场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农场,但国家级生态农场指标数量有限,仍有大批申报的农场没有入围复核名单。对落选农场,完善省级农场数据库,积极争取各级部门支持,出台相应帮扶措施,提高农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保障生态农场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对国家、省级生态农场各项生态环境指标进行统一定期监测,并根据专家指导团队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指导生态农场在推广生态模式及投入品使用上提供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