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5岁的药学家屠呦呦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颁奖台。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彼时,屠呦呦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她在抗疟路上默默钻研40余年的故事传遍了全球……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呦呦,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这个名字出自《诗经》。1930年,在浙江宁波一个屠姓之家,诞生了一名女婴。屠家从《小雅》首篇撷取“呦呦”一词作为其名。“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屠呦呦与这支“蒿”的一世情缘,在那时埋下了伏笔。
屠呦呦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源于她经历的一场疾病。16岁那年,她不幸患上了肺结核。在当时,那是死亡率较高的传染病。所幸的是,她经过两年治疗得以康复。死里逃生的她体验到医药的神奇,便决定学医,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疾病之苦。
1951年,屠呦呦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读书期间,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很是痴迷。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所学专业有了用武之地,她的研究热情与日俱增。为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她经常深入药材公司,向有经验的药工学习中药鉴别及炮制技术。参加工作不久,她就在防治血吸虫的生药学研究上取得两项成果,在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中崭露头角。
深入宝库,千寻万找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69年,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项目“523”办公室抗疟研究任务,成为中药抗疟研究组组长。
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能被国家如此信任,屠呦呦无疑是幸运的。但同时,她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曾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20世纪60年代,国内外为消除疟疾做了大量工作,都未成功。屠呦呦深知“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的含义,她顶着巨大压力,勇敢地挑起这一重担。
中国医药学是一座伟大的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智慧。屠呦呦决定以科学继承的钥匙打开宝库的大门。她从系统整理历代医学典籍入手,查阅群众献方,请教老中医专家,收集汇总出植物、动物和矿物等2000多个用于内服或外用的治疟方药。在此基础上,她精选出640余种,通过动物的模拟试验进行药物筛选。
经过层层选拔,“最佳”药物进入了屠呦呦的视野。其中,胡椒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高达84%。这一发现令她看到了希望。然而,这份欣喜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患者使用胡椒提取物治疗后,其病症只是有所减轻,并没有得到根治。随后,她又从胡椒的不同部位多次取样试验,遗憾的是均以失败告终。
屠呦呦没有灰心,她将目光重新投向古籍,开始了新一轮的挖掘。
古为今用,终得神药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研读千年古方时,屠呦呦与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再度重逢。
此前,屠呦呦曾研究过青蒿,但因其对疟原虫的抑制效果不理想,便中途停止了。古人用此法治疗疟疾,一定有它的道理。可问题出在哪呢?她凝视葛洪的15字药方,反复琢磨。为什么是“绞取汁”?难道选取的只是青蒿的叶子?为什么不是常用的水煎法?会不会有效成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了?一个个问号在她脑海中接连闪现。
改用土法,重新试验!屠呦呦带领团队采来鲜嫩的青蒿叶,以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从中提取有效成分。1971年,他们在历经了190次失败之后,终于发现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对鼠疟的抑制率达到100%。第二年,又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发成药。为让患者尽快摆脱疟疾折磨,屠呦呦不顾个人安危以身试药,验证了青蒿素抗疟药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铺平了道路。
步履不息,追求不止。后来,屠呦呦和团队成员们乘胜追击,又研发出青蒿素的升级版——双氢青蒿素,其抗疟疗效相当于前者的10倍。
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人类抗疟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