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邺区探索河湖治理新路径的实践与启示

2024-01-11 01:05南京市建邺区水务局、建邺区委改革办
唯实 2023年11期
关键词:建邺区河湖生态

南京市建邺区水务局、建邺区委改革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沿江省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力推进长江岸线生态环境整治,全面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共同推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尽管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但流域的水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局部地区河湖生态系统仍处于失衡状态,蓝藻水华现象依旧频繁,生物多样性尚未得到有效恢复;一些支流支浜逢汛逢雨水质滑坡的问题仍然突出,个别地区劣Ⅴ类水体尚未消除,黑臭河道反复治、治反复。这些问题已经逐步成为制约流域水生态环境根本改善的重要瓶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认为,在水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由水污染防治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治理转变。江苏省及南京市率先行动,先后将水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十四五”规划,并分别发布总河长令,擘画“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建设蓝图。建邺区依江临水,既有古都的“烟火街巷”,也是省会的“城市客厅”。在拓荒蝶变的过程中,南京市建邺区响应号召,持续强化河湖治理,从“消黑除劣”的1.0版,到“美丽河湖”的2.0版,再到“幸福河湖”的3.0版,不断迭代升级,走向深入。

主要做法及成效

聚焦“控源截污”,建设碧波潋滟的“健康之河”。建邺区作为沿江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初期雨水、浅层地下污水等外源污染构成复杂,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建邺区地表水、地下水同步发力,左右岸、上下游统筹治理,断点控面降污染,提质增效保水质,还河湖以灵韵,还居民以碧波。河湖治理领域建邺区相关治水经验唯一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开创基坑水处理试点。针对辖区建设工地多,基坑水超标排放污染水质问题,在无成法可依情况下,坚持“先解决问题再说”,向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新企业广发“英雄帖”,引入基坑水处理新技术,并引导市场竞争形成成本优势,同步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加强监管,累计推动70余家工地参与基坑水处理后达标排放,日均处理量最高达4万吨,实现从“带污进河”到“清洁补水”的转变。建邺区政府联合十余家科研院所,制定《基坑排水处理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填补国内行业空白。目前,已申报南京地方标准。水利部,江苏省水利厅、生态环境厅、住建厅等部门多次专题调研。

组织系统化工程治理。2019年以来,区财政累计投入约8.39亿元,采取“水岸同治、内外共治、标本兼治”的系统化工程治理思路,实施河道清淤、岸坡海绵化改造、老旧片区雨污水管网清疏修缮等42个项目,消除雨污混接外源污染,根治蓝藻水华内源污染,降低雨水徑流面源污染,严控违规排放点源污染。工程项目分别获江苏省建设领域最高质量奖“扬子杯”,以及江苏省海绵城市优秀工程案例。

争创污水处理达标区。利用二年时间,全面清疏排查全域约500公里雨水管网,发现并解决错混接点位198处,解决污水下河的同时,有效提高污水处理效率。辖区江心洲污水处理厂COD进口浓度较2020年提升约21%。全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提前三年实现全覆盖,获南京市政府2022年督查激励。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先后创建省级节水型单位25个、省级节水型学校4所,省级节水型企业2个。辖区南京卷烟厂“蒸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项目获“‘碳秘水美南京暨2022年南京市节水护水”优秀案例。2022年,建邺区被评为“江苏省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国家级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省级验收。

聚焦“人水和谐”,建设鱼翔浅底的“生态之河”。建邺区位处长江滩涂,地势低平,河道流动性差;作为主城新区,建设开发强度高,部分水系被新建地铁、管网等阻断,形成“断头河”;城区河道以行洪为主,通过裁弯取直、浆砌块石修筑河床堤岸,成为“三面光”河道。种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辖区水系生态系统脆弱,自净能力低下。为此,建邺区加强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地破解难题。

治理“断头河”,激发水体流动活力。“断头河”由于缺少流动性,极易集聚和生成污染。建邺区因地制宜,一河一案治理河道。连通暗涵,采用全地形管道机器人及双轴动力声呐等高科技设备,全面摸底全区河道暗涵内部结构走向,精准定位已废弃或被破坏的暗涵,并通过新建泵站、压力管重新连接;局部循环,对部分“断头河”硬质驳岸采取工程措施拆除挡墙,恢复岸线自然形态,并修筑分级叠水,扩大过流面积,构建局部小循环,增加水体流动性;生态改造,对部分已规划未建成的河道,水下设置AFM微生态活水装置及循环泵站,坡上布设生态袋,种植挺水植物,岸上实施海绵化改造,收集净化初期雨水。经治理后,全区主要河道水质透明度由38—68cm提升至109—153cm,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

试点生态新技术,还原河道自然基底。硬质护坡缺失过滤渗透功能,河道更易受到污染,且无法种植植物,生态系统受损,自净能力减弱。建邺区对5条典型河道试点“无土栽培技术”,铺设聚酯纤维填料,种植各类水生植物,释放大量原生氧,保持水体高溶氧状态。改造后,水生态系统基本重构,自净能力明显改善,周边景观显著提升。江苏省水利厅现场观摩后,对上述生态治理做法高度评价,省河长办全省推广。城市“三面光”河道破坏原有水系生态系统,建邺区在4条典型河道试点“生态盆”技术,打通硬质河床底部10%面积,使地下水与河水交互流通;岸坡设置格宾石笼围挡,为自然植物提供生长环境,有效改善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状况。水质监测数据显示,试点河道下游断面溶解氧较上游增加6%,水中微生物和底栖动物明显丰富。“生态盆”技术已获国家专利。

建设小微湿地,构建城市“生态之肾”。湿地是“地球之肾”,而城市小微湿地保护利用尚未纳入视线,多因建设开发被挤压空间。建邺区试点建设“爱情湾”小微湿地元素示范项目,通过营建空间异质、结构互通的干湿交替生境,为林鸟、涉禽、两栖动物、昆虫、陆生和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空间,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该项目所采用的“基于生物完整性提升的底栖生境原位修复技术”,被以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刘永定院士为首的专家组评审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聚焦“防汛安全”,建设河安湖晏的“安澜之河”。建邺区地处圩区,依江临水、地势偏低,常年经受外洪内涝双重考验,江心洲更是全区防汛重点。建邺区立足自身特点、抓住防汛重点,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防汛体系。

构建“社会化防洪体系”,针对洲岛防洪难点,汇聚社会力量,探索“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专业抢险、社会协同”的社会化防汛模式。发挥江心洲建设企业多、专业力量强、机械设备足的优势,组建企业抢险队巡堤护堤、加固消险和应急处置,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化防汛经验,经受住了2020年长江下关段10.39米的超历史洪水考验。

创新“区域联合防涝模式”,根据辖区不同区域防涝特点,针对性采取分区管理制度。其中,北部老旧小区多,物业力量弱,安排区属集团托底,组织机动力量随时支援,属地街道按需调配;中南部新建小区多,物业力量强,属地街道牵头,整合邻近物业,按照“一方积淹、多方救援”模式,组织紧急救援;江心洲位置特殊,属地街道与建设单位签署防汛合作协议,施工企业参与防内涝。通过多级多课目实战演练,磨合形成了“政府与社会一体、社区与物业协同”的区域联合防汛机制。

完善“地下空间防汛预案”,充分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全面摸清辖区344处重要地下设施基本情况,排查发现应急预案缺失、积水标识不全、配电设备安装高度不够、防汛器材不足、人员操作不熟练等问题,均严格落实闭环整改。2022年6月24日,南京市遭遇历史最大短时强降雨,建邺区受淹小区中地下车库积淹率远低于全市主城区平均水平,防汛工作经验多次被省防办全省推广。

聚焦“创新驱动”,建设科技赋能的“智慧之河”。建邺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持续推动“智慧水务”平台从“收集处理”信息,向直接参与“预警处置”的更高智能形态转变。

“智慧监管”。雨水篦子遍布街巷,内部管道直通河湖。部分餐饮企业违规倾倒污水,影响河道水质。因其瞬时性、隐蔽性和不确定性,调查取证困难。为此,建邺区政府在餐饮业集中地区部署“智慧监管”系统,通过分析行人姿态和容器特征,建立违规倾倒模型,实现自动识别报警、同步抓拍取证、直接在线派单、城管上门执法的闭合回路。现已发现查处600余起违规倾倒行为,有效震慑了违规商户。“基于数据驱动的雨水口违规排污处置规程”已成功申报地方标准。

“智慧液位”。建邺区地势低洼且处于污水处理系统末端,经常发生污水翻堰漫溢,污染水质。通过摸排,对110个易溢流的窨井和截流设施安装高精度智能液位传感器,实时监测窨井水位高度,对超高水位进行精准调度处置。试运行以来,已发现处置近3000起事件,平均响应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5分钟,实现响应方式由“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引进“黑科技”,在全省率先引进“智能无人清洁船”,可精准自动导航、自主避障和智能识别处理异物;在全市率先使用“水面垃圾自动收集器”,重点部署在河段弯流易聚集垃圾的固定点位,自動收集处理浮油、蓝藻、浮萍等漂浮物,每小时可实现100立方米水体富氧交换。建邺区智慧治水经验被省河长办全省推广。

聚焦“以文润城”,建设文昌景美的“文化之河”。建邺区水文化资源禀赋独特,但由于缺乏系统宣传推广,长期以来社会爱水护水氛围不浓。为此,建邺区委、区政府狠下决心,采取“双线布局、内外联动”方式,全面推动水文化、水知识宣传推广,涵养水文化、增强水意识。

“线上+线下”双线布局。依托南湖公园,利用“5G+AI+VR+智能摄像”等黑科技建设线上水情教育平台,动态捕捉水域内黑天鹅、白鹭、黑鸢等40余种鸟类活动视频,开展黑天鹅慢直播、水生态监测、水下森林展示和鸟类智能识别;依托长江江豚科教中心场馆,采取公益性市场化运作方式,融入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等内容,升级交互式体验装置,引导青少年保护长江母亲河。

“场内+场外”内外联动。依托清润小学,建设“青少年节水教育馆”,引导青少年学生认识水、珍惜水、保护水;依托“爱情湾”口袋湿地公园,建设“湿地展览馆”,普及城市小微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依托“南京滨江规划建设展示馆”,开展“十年禁渔,长江有鱼”等活动,组织“画笔描绘滨江生态”“诗词里的长江”“节水少年行”“争当‘河小青”等户外中小学生活动,增强社会水安全、水忧患、水道德意识,提高公众参与长江水资源节约保护能力,促进形成人文和谐的社会秩序。“四馆一平台”已吸引近十万人次参观浏览,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经验启示

多年的治水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生态修复等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积累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建邺特色的经验做法,归结起来就是“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理念引领。“幸福河湖”是治水模式的理念升级,“美丽”到“幸福”的迭代,是外表到内涵的突破。对象是“河湖”,外延是水务,目的是“幸福”,决不能机械理解为沿河造景的政绩工程。必须突破“就河治河”的职责“本位”,认清“绿色发展”的理念“本质”,坚守“人水和谐”的生态“本题”,守住“民生福祉”的为民“本分”,才能让群众充分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幸福河湖才能真正称之为“幸福”。二是坚持标准先行。标准是一面“镜子”。无论是河湖治理,还是监管执法,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才有什么样的质量。实践表明,“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定标准将引导行业发展方向,甚至引起行业的重新定位。制定实施更高标准是倒逼提升更高治理效能的前提基础,也是水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三是坚持科技赋能。构建“智慧水务”平台,需要加快形成智慧水利理论基础和技术架构,从天空地一体化感知、专业模型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攻关,让智慧水务成为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强力驱动。实践表明,必须坚持科技赋能,形成贯通产学研用的水务科技创新链条,推动创新链、转化链、产业链、应用链融合发展,才能有效破解治水难题,为“幸福河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坚持系统治理。流域性是江河湖泊最根本、最鲜明的特性。流域内自然要素、生态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文化要素紧密关联,共同构成了复合大系统。实践表明,治水必须立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流域的系统性,统筹流域自然本底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协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理效能。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建邺区河湖生态
南京建邺区举行执法业务培训班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打造“三晋”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南京建邺区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
南京建邺区三举措抓好冬季安全生产工作
“生态养生”娱晚年
南京建邺区全周期运行“五大导则”
加强河湖保护治理 改善河湖生态环境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住进呆萌生态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