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2024-01-11 02:01:02吴来明徐方圆裔传臻沈敬一宋雪薇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上海博物馆展柜预防性

黄 河,吴来明,徐方圆,裔传臻,沈敬一,宋雪薇

[1. 上海博物馆,上海 200003; 2.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上海博物馆),上海 200231]

0 引 言

文物预防性保护概念在“十一五”期间被正式提出,“十二五”提出“推进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的有机结合”,“十三五”提出“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十四五”提出“推广基于‘平稳、洁净’的预防性保护和微环境控制理念”,至今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国内博物馆界的共识。经历了二十余年的系统性研究和应用实践,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理念和技术也在更新和发展中不断进步。近年来,上海博物馆承担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发示范”项目研究,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能力。

1 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

“预防性保护”的首次提出是在1930年于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保护国际研讨会上,主要是指对博物馆环境中的温湿度进行控制[1]。1963年,意大利学者布兰迪在《修复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预防性保护优先原则”: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和优先的原则应该是对艺术品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其效果极大地优于在紧急情况下的抢救性修复[2]。这一理念得到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的支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全球多个国家博物馆间推广。根据国际标准ISO/TR 19814:2017《信息和文献——档案馆和图书馆的馆藏管理》[3]中的定义,预防性保护是为避免和缓解可能发生的劣化、损坏和损失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我国在结合国际理念与国内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于文物保护行业技术标准WW/T 0066—2015《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4]中,将预防性保护的定义表述为:通过有效的管理、监测、评估、调控,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使文物处于一个“洁净、稳定”的安全保存环境,达到延缓文物劣化的目的。这一定义强调从源头控制各种环境因素,并且温湿度控制应以湿度控制为优先,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系统性工作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的“影响文物保护的环境因素及环境质量标准”[5]研究课题,随后通过“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6]“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工程”等项目和“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综合研究”“馆藏文物保护管理综合研究”等课题研究,在环境监测评估、文物保存状况、环境质量标准、管理规范和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2005年,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获批设立,挂靠单位为上海博物馆。“十一五”期间,上海博物馆接连开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研究”和“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洁净、稳定”的预防性保护理念[7],并自主研发了国内首个博物馆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十二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8]中提出“建立科学保护文物的长效机制,推进文物的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的有机结合。加强文物的日常保养,监测文物的保护状况,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并设立“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开展预防性保护示范项目。2013年,国家文物局与工信部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合作协议》,建立了联合推进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示范的机制。“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9]提出“实现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实施“馆藏文物保存条件达标和标准化库房建设工程”;在文物收藏较为集中的博物馆,建设“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环境调控系统和专有装置”;在地震多发地区,开展“馆藏文物防震设施建设”。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发示范”立项,由上海博物馆承担开展。“十四五”期间在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10]中,又进一步提出更详细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计划,包括推广基于“平稳、洁净”的预防性保护和微环境控制理念,建立区域性预防性保护中心,推进馆藏环境监测、检测、评估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经过这二十余年的发展,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意识已经融入了博物馆的方方面面,相关监测调控技术也在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成熟。202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藏品保护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大会在北京召开,同期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11],向世界展示了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代表性工作和阶段性成果。

2 风险管理与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

风险管理理论始于美国[12],是指通过考虑不确定性及其对目标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为组织的运营和决策及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支持。其管理过程包括: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监督和检查[13]。20世纪90年代,风险管理理论被引入文化遗产领域,文物保护工作的流程和理念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和发展。1994年,加拿大国家自然博物馆的Robert Waller结合风险管理和博物馆实践经验及实际需求,提出了CPRAM模型[14],该模型被应用于美国和加拿大多家博物馆藏品的风险评估中。这一模型通过评估文物在10种劣化因素和3类不同风险类型下发生风险的概率(P或者E)、易受影响的部分(FS)和价值损失(LV)来计算和评估风险程度。

Stefan Michalski的文化遗产ABC风险评估方法[15]被ICCROM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该风险管理方法也已有中文版翻译[16-17]。这一方法源自公共卫生和保险等其他领域并根据文化遗产保护的特定需求进行改进,并在ICCROM“降低藏品风险培训课程”中不断更新发展。在ABC方法中,通过对10种劣化因素下的A(风险发生的概率或累积一定风险所需的时间)、B(一件藏品在相应风险下受到的价值损失)、C(整个机构藏品在相应风险下的受损比例)3个系数的评估和累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应对的优先级别。同时,该方法也提出从由大到小6层文物环境和5个不同阶段的应对措施综合考虑,并选择最合适的风险应对方法。

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风险管理首先被集中应用于自然灾害管理,目前已开展了遗产地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灾后修复重建等工作,并先后启动了基于风险管理的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研究和文物建筑健康评测研究,同时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18-19]开展了相关试点工作[20]。李宏松[21]和乔云飞[22]基于不可移动文物特性和自然灾害特点,提出由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预防及应急管理构成的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相对于不可移动文物而言,馆藏文物的风险范围相对明确,目前国内也已有不少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相关的研究、探讨和应用[23-26]:张然等[27]基于CPRAM模型构建并设计了藏品风险评估模型系统;李沫[28]也使用CPRAM模型对国家博物馆金属文物在展陈中的风险评估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唐铭等[29]提出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博物馆藏品多场景全流程动态风险管理系统的构想;青岛市博物馆[30]利用CPRAM模型和ABC方法对博物馆进行了全面风险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了4类并优先处理第一类高数值低不确定性风险,即展厅光照、不当温湿度等;部分博物馆还在防震[31-32]、公共安全、消防、大型活动、疫情防控等多个方面制定了应急预案。

3 实践与思考

3.1 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工作概要

上海博物馆从20世纪60年代起便开展了灯具和玻璃防紫外线、防虫防霉等预防性保护工作。作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上海博物馆接连承担“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研究”“珍贵文物保存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研究”“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发示范”等多项国家级项目研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前行,完善管理、监测、评估、调控方法,提出“洁净、稳定”的预防性保护理念,并引入风险管理理念。根据单位自身实际情况,还制定了《上海博物馆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办法》,明确组织管理机制、职能部门职责、实施管理流程。

展厅和库房中的文物是预防性保护的重点对象,上海博物馆展览中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明确馆藏文物材质、现状、级别等信息,及其所处大环境、小环境及历史环境等各类环境信息;对文物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设置适宜的环境控制指标,选择合理的环境控制方法,实施风险应对;布设环境监测系统,结合定期巡查进行实时监测和及时预警,发现状况及时报告,由专业人员及时处置,保证馆藏文物的安全。下文将以上海博物馆2022年至2023年的两个临时展览为例,从明确环境信息、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监督和检查等各方面分享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风险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3.2 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

3.2.1环境信息 “盛世芳华”展于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在上海博物馆二楼第二临展厅展出,展厅面积约750 m2。展出文物195件(组),包括青铜、陶瓷、书法、绘画、印章、雕塑、钱币、甲骨、玉器、漆器、家具、织绣等,几乎涵盖了上海博物馆藏品的所有门类。展览共计使用展柜53个,其中19个展柜内展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材质的文物,如何科学设计预防性保护方案是一个难点。同时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展览时间跨度拉长——从原本的6个月增加到10个月,这也增加了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难度。

3.2.2风险评估 本次展览的展期涵盖了全年四个季节。由过去历年的气象数据可知[33],上海市全年的温度、湿度变化较大,典型特征是:每年7月、8月平均温度最高(每日最高温度平均值36℃,最低温度平均值28℃),12月平均温度最低(每日最高温度平均值9℃,最低温度平均值3℃);6月平均相对湿度最高(78%),4月、12月平均相对湿度最低(65%)。在开放条件下,外界温度和相对湿度波动可能会对展厅、展柜内的文物产生较大影响,应将温湿度调控作为重点工作对待。而在温度、湿度之间,温度的调控相对较容易,湿度的调控难度更高且湿度对文物的影响又大于温度,因此湿度调控是本次展览预防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3.2.3风险应对 展柜内的湿度控制目的是保持文物保存环境在适宜指标下的平稳性,方式主要分为主动调湿和被动调湿两种。本次展览中大于4 m3的展柜有7个,原则上这些大型展柜不适合采用被动调湿法,因此根据其实际容积配备了不同型号的调湿机进行主动调湿。而小型展柜则以被动调湿为主,同时也兼顾了展柜的结构及展厅供电条件,灵活选择调控方式。

对于同时展出多种材质文物的展柜,文物湿度控制指标的设置以展柜文物组合中材质最脆弱的文物为首要考虑对象,同时兼顾各类文物的数量比例:在柜内多种材质文物均为无机质的情况下,通常优先考虑金属(青铜、铁器等)文物;在柜内同时存在无机文物和有机文物的情况下,通常优先考虑有机文物。在整个展览期间内,19个展柜中的文物均未出现异常,说明上述调控策略较为科学合理。图1为某展柜在展览期间的温湿度监测数据,该展柜内放置有青铜、玉石和甲骨文物,展柜体积为3.9 m3。综合考虑文物材质、展柜大小和展厅环境,优先考虑甲骨文物,将柜内相对湿度控制指标设定为55%,并选择使用调湿机进行主动调控。监测数据表明:该展柜在长达10个月的展览期间,平均湿度为52.7%,最高和最低湿度分别为59.8%和48.6%,最大湿度日波动为4.7个百分点;平均温度为21.8℃,最高和最低温度分别为23.6℃和20.3℃,最大温度日波动为1.4℃。湿度和温度波动稳定,调控措施安全有效。

图1 “盛世芳华”展某展柜内温湿度监测数据Fig.1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monitoring data in a showcase of the “Treasure of Prosperity” Exhibition

3.2.4监督与检查 受疫情影响,该展览开幕后不久便开始闭馆,直到2022年7月1日重新恢复开放。在闭馆及开放期间,温湿度监测设备与调控装置均保持24 h连续运行状态。监测数据显示展柜内温度日波动均不超过2℃,大部分展柜相对湿度日波动平均值不超过5个百分点,达到温湿度调控目标。

在展览期间,通过监测数据发现某段时间有两个展柜内的平均相对湿度偏离适宜范围的幅度较大。经过现场查看和评估研究,分析原因可能与调湿机故障及柜内材料有关。随后立即采取措施,更换一个展柜内的调湿机,并打开另外一个展柜的玻璃使展柜内外的湿度重新平衡,释放疑似由展柜背板造成的密封于柜内的较高湿度。经过应急处置后,两个展柜的相对湿度返回至合理区间,在此后的监测中其相对湿度波动也符合调控目标。

3.3 瑞色凝光——上海博物馆秘藏缂丝莲塘乳鸭图特展

3.3.1环境信息 “瑞色凝光”展于2022年12月17日至2023年1月1日在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临展厅对外开放,展厅面积约270 m2。展出文物3件(组),其中《莲塘乳鸭图》是最重要的一件文物。该文物是南宋朱克柔缂丝画中的杰作,画幅极大,色彩丰富,丝缕细密适宜,层次分明。《莲塘乳鸭图》材质极其脆弱,不适宜的相对湿度、温度、照明条件以及污染物的侵蚀都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在两周的展览时间内,为其营造“洁净、稳定”的环境,保障文物的安全,是必须完成的预防性保护任务。

3.3.2风险评估 为了从源头控制风险,首先应保证《莲塘乳鸭图》展柜内的材料不会散发污染气体。金属展柜的主材不会有污染物释放问题,但辅材的用料同样不可忽视。依据文物保护行业标准WW/T 0067—2015《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甲醛吸附材料》[34]中“附录B:材料环境安全性测定方法”,事先对展柜玻璃使用的密封胶以及柜内拟选用的展布进行检测评估,结果为“长期可用”,符合文物保护要求。

在制定温湿度控制指标时,不仅要考虑文物的材质,还要考虑文物所处的地域气候环境,以及其长久保存的适应性环境。《莲塘乳鸭图》多年来一直保存在上海博物馆库房中,以近年来《莲塘乳鸭图》所在库房内的在线监测数据为参考,将其展览期间的相对湿度控制指标设定为63%±5%,温度设定为20℃±2℃。按照国家标准GB/T 23863—2009《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35]的要求,《莲塘乳鸭图》作为织绣品属于对光特别敏感的文物,照度标准值应控制在≤50 lx,紫外线相对含量应严格控制在10 μW/lm以内。

3.3.3风险应对 为保证《莲塘乳鸭图》的顺利展出,从美观、实用、牢固、安全等方面综合考量,设计定制了文物展柜。该展柜使用金属主材和低反射玻璃,采用抽拉式开启方式,并预留了实施微环境监测与调控的空间。展柜安装调试完成后,对密封度进行了检测,换气率为0.58 d-1,达到国家标准GB/T 36110—2018《文物展柜密封性能及检测》[36]中“密封展柜”的要求。在文物展示空间内放置无线连续监测设备,并在展柜底部放置片状纤维调湿剂进行湿度调控。文物照明采用柜外打光的方式,在布展期间进行了调试。在控制展厅低照度环境照明的情况下,展柜平面上方实测照度为30 lx,而文物细节依然清晰可见,同时满足了展示效果与文物安全。

3.3.4监督与检查 在展柜安装调试完成后、文物布展前,对柜内湿度进行预调控,发现相对湿度略低于目标值且呈持续缓慢下降的趋势。为进一步调控柜内湿度,打开展柜调整了柜内调湿片的数量和摆放位置。这一优化措施起到了明显效果,柜内相对湿度稳定在63%~64%之间。展柜相对湿度变化如图2所示。

图2 《莲塘乳鸭图》展柜内相对湿度监测数据Fig.2 Relative humidity monitoring data in the showcase for Ducklings on a Lotus Pond

表1为展览期间《莲塘乳鸭图》展柜和展厅内的相对湿度统计情况,柜内湿度与目标值较为接近。更为不易的是湿度波动非常小,平均日波动仅为0.2个百分点,最大日波动也仅为0.5个百分点,为《莲塘乳鸭图》创造了稳定、适宜的展出环境。这说明在展厅内湿度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密封展柜起到了隔绝与缓冲外部环境的显著作用,而柜内调湿片也发挥了较好的被动调控作用。

表1 《莲塘乳鸭图》展柜和展厅相对湿度数据统计Table 1 Relative humidity data in the showcase for Ducklings on a Lotus Pond and in the exhibition hall

4 结 论

回顾“盛世芳华”展览和“瑞色凝光”展览的预防性保护工作,有以下几点收获:

1) 在展览时间跨度相对较长的情况下,应根据所在城市历年气象数据和所在展厅过往积累的温湿度数据确定各个时间段温湿度波动情况,了解调控难度最大的时间段——这是风险预警评估的基本条件和有效手段;

2) 文物温湿度控制应以湿度为先,在展览文物材质种类多、组合方式多样的情况下,应首先考虑同一展柜内最脆弱的文物,其次兼顾展柜内各种材质文物的比例,科学合理地设定湿度调控目标,有效降低风险;

3) 适宜的湿度控制指标也不唯材质而论,而应综合考虑文物材质、文物现状、所处地域气候、长久保存环境等因素合理设置;

4) 展柜的展示空间与文物最直接相关,柜内材料应经过严格的环境安全性评估,从源头上杜绝因材料释放污染气体而造成的文物安全风险;

5) 换气率是文物展柜的重要性能指标,高密封度可以为柜内微环境调控创造理想的条件,反之则可能使其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6) 以照明为例,在展览中展示效果与文物保护不是一对矛盾体,通过科学合理的专业设计,两者可以相互兼顾。

如今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理念与意识已经融入了博物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相关监测调控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成熟中。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少有待厘清和解决问题,例如:适合不同材质、不同地域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风险防控指标体系尚待建立;监测数据缺乏互联互通,分析评估不够科学及时;调控技术不够精准智能;预防性保护工作缺乏专业团队的有效管理等。将风险管理与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相结合,可以让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提升工作能力,更好地保护文物。

猜你喜欢
上海博物馆展柜预防性
博物馆展览中的文物展柜设计
文化产业(2023年28期)2023-10-18 12:52:04
博物馆临时展览中的展柜优化设计思考
客家文博(2022年1期)2022-08-22 06:33:04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上海博物馆藏沪籍前贤文籍经眼录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52
高斋隽友
——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将于 4 月 29 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12
超越“展”与“藏”
知识文库(2020年2期)2020-01-17 05:58:41
博物馆IP授权的理论与实践——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中国博物馆(2019年3期)2019-12-07 05:43:26
温湿独立控制展柜的数值模拟研究
制冷与空调(2017年2期)2017-10-13 08:08:08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