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亦静
校友慷慨解囊,大额捐赠频现,中国高校基金会资产规模与日俱增,有力推动各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积极发展,成为高校高质量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服务国家科创战略的新生力量。
新财富对中国内地重点高校基金会年报进行粗略统计,得到了2018-2022年获得捐赠收入Top50 的高校名单。清华大学一枝独秀,进账突破150亿元,浙江大学和北京大学也双双获捐近50 亿元,获捐超过5 亿元的高校共有22 家,50 所高校收到社会捐赠总额合计535 亿元。为高校捐赠的主体多为企业家校友,股票捐赠成为新趋势,北京、上海、浙江高校获捐赠收入最多。
“科技强国”的时代浪潮下,高校基金会的工作重点,也逐渐从传统的奖学助学建楼,转移到推动前沿学科学院的建设。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深圳大学纷纷打造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获捐算力排名中国高校榜首的高性能计算机群;定位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西湖大学在社会资本捐赠下正式成立。
不过,目前中国高校捐赠收入占其经费收入的比例依然较低,多数不及1%,投资收益率也不及海外同行。未来,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形成长期捐助文化,并提高资金管理和投资能力,是高校基金会需思考提升的关键。
2023年是高校受捐大年,9月,深圳大学建校40周年获高度关注,校友捐赠总金额突破10亿元;10月,华熙生物(688363)实控人赵燕、用友网络(600588)创始人王文京各自向山东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捐出4亿元、1亿元的等额股票;11月,武汉大学迎来130周年校庆,1987级计算机系校友、小米集团(01810.HK)创始人雷军宣布向母校捐赠13亿元,该笔捐赠创全国高校单笔个人现金捐赠纪录。高校基金会和社会捐赠再度成为话题焦点。
中国慈善联合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中国教育事业接受捐赠总额达450.3 亿元,占全社会慈善收入的20%。多家高校教育基金会接受的捐赠超过亿元。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社会捐赠都是其资金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捐赠可以为高校分担办学经费的压力,另一方面,捐赠收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在教学、科研、社会认可方面的情况,成为国际上评价高校的标准之一。
1994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作为我国第一家高校基金会正式成立。经过近30年发展,目前全国已有超过700家高校基金会,2021年末,它们的净资产总额达753亿元。
哪些高校基金会具有较强的吸金能力?它们大约能获得多少捐赠收入?捐款又主要用于何处?
新财富根据民政部政府服务平台(慈善中国)、基金会中心网(CFC)等官方平台发布的数据,对2018~2022年中国内地高校基金会获得的社会捐赠收入进行了统计,并得出了捐赠收入最高的50所高校名单(表1)。
捐赠收入最多的50 所高校,在近5年收到的社会捐赠总额合计535亿元,校均达10亿元,中位数为4.4亿元。其中,有9所高校近5年的捐赠收入超过10亿元,22所大学超过5亿元,即年均获捐超过1亿元。
排名第一的高校为清华大学,其基金会近5 年获捐152.91 亿元,是全国唯一一所超过百亿元的高校。此外,2021 年末,其基金会净资产也高达168.1亿元,一骑绝尘。
浙江大学与北京大学分列第二、三位,捐赠收入分别为49.31 亿元和47.02亿元,但在净资产方面,北大教育基金会达76.1亿元,比浙大的49.8亿元高出26.3亿元。
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分别排在第四、第五位,捐赠收入均突破20 亿元,分别为27.58 亿元和22.9亿元。上海交大净资产比北师大多出12.3亿元。
此外,近5年社会捐赠收入超过10亿元的高校还有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3所,分别为14.63亿元、13.49亿元和12.89亿元。
从地区的维度看,50所高校分布于全国18个省區市,其中,北京10所、广东9 所、上海6 所、江苏5 所,其余18个省份均仅有1~2所高校入围(附图),河北、河南、江西、广西等13 个省份未有高校入围。
高校资源最为丰富的北京,顺利占据榜首,当地入围的10所高校近5年共获得了254.02亿元的社会捐赠,占全部50所高校捐赠总额的近一半。除了入围前五位的清华、北大和北师大三所学校外,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均获得了较多社会捐赠。
上海的6所高校获得57.29亿元捐赠,总额仅为北京高校的1/6。除上海交大外,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获捐数额均超过5亿元。
浙江的2所高校共获得了51.8亿元的捐赠,与上海几乎持平,但集中于浙江大学一家,另一所宁波大学的捐赠收入为2.49亿元,仅为浙大的5%。
广东9所高校合计获捐48.09亿元,年均超过1亿元的共计3所高校,分别为中山大学(14.63亿元)、华南师范大学(9.12亿元)、暨南大学(5.73亿元)。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广东高校普遍没有公布2022年的捐赠收入情况,若使用最新数据,排名或有较大变动。
按照2022年教育部公布的147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数量较多的省份包括北京(34所)、江苏(16所)、上海(15所)、陕西(8所)、广东(8所)、四川(8所)、湖北(7所)、天津(5所)、湖南(5所)。
对比来看,北京、陕西、四川、湖北的入围高校占比,均小于该省市双一流学校的占比,而广东入围的高校达到9所,甚至多于其双一流高校数量。捐赠收入前50名的高校中,46所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仅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4所不在名单中,前3所均坐落于广东。
高校能获得社会捐赠,一方面是其自身在教学、科研方面的领先,得以培养出大批高科技、高素质校友回哺,另一方面也与其所在地区经济具有一定关联性。例如,陕西、广东、四川3省虽然均有8所双一流高校,但陕西、四川高校在Top50中分别仅入围了2所、1所,而它们获得的社会捐赠金额也远低于广东。
数据来源:慈善中国、基金会中心网、上海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平台、各高校基金会官网,新财富整理(带*号高校尚未披露2022年报,故其捐赠收入为2017-2021年数据,天津大学基金会名称为北洋教育基金会)
广东GDP多年稳居全国首位,2023年新财富500富人名单亦显示,共有94位入围富人的公司总部位于广东,占比约1/5。广东孕育了众多企业家,他们通过慈善捐赠对母校进行反哺。例如,腾讯控股(00700.HK)创始人马化腾就曾多次向母校深圳大学捐赠,TCL科技(000100)创始人李东生也以华南理工校友身份为母校累计捐赠了超过1.4 亿元,汕头大学则是由祖籍潮汕的李嘉诚创办。
捐赠收入规模,也直接决定了各高校基金会的资产规模和支出空间。基金会中心网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校基金会747家,对比全国基金会9295家,高校基金会占比为8%。而据2023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820所,因此约有26.5%的高校设立了基金会。
目前,高校基金会理事长一般由学校主要领导兼任,其中,高校党委书记担任理事长的情况较多,如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等均为各自基金会理事长;也有一部分副职校领导担任理事长,如复旦大学基金会理事长由常务副校长许征兼任,重庆大学基金会理事长为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剑。这也显示,基金会运转日益成为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点。
截至2021年底,全国高校基金会的净资产总额为753亿元,占全部基金会总额的31%。近1/3 的比例揭示了高校基金会在慈善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强大的资金聚集能力。
截至2023年4月底,747家高校基金会中,603家公开了2021年末净资产,平均值为1.2亿元,中位数为1179万元。
数据来源:基金会中心网、各基金会年报,新财富整理(按2021年末净资产为标准)
数据来源:慈善中国、基金会中心网、上海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平台,新财富整理
据新财富粗略统计,截至2021年底,基金会净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仅清华大学一家,达到168.1亿元;净资产规模超过10亿元的还有8家,分别为北京大学、西湖大学(西湖教育基金会)、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净资产在5亿~10亿元的共14家,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及天津大學(北洋教育基金会);净资产1亿~5亿元的高校基金会有60家(表2)。还有多达664家高校基金会净资产不足1亿元,占比近9成。
净资产规模在1 亿元以上的83家高校基金会,数量占比不到12%,但净资产规模合计达659亿元,占全国高校基金会净资产总额的88%,二八效应明显。
部分高校的净资产规模处于8000万元至1亿元之间,包括南京医科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
粗略估计,净资产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高校基金会约有400余家,占比超过一半。这意味着,多数高校基金会募资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那么,各地高校已获得的社会捐赠,主要来自哪些个人或机构呢?
先来看近5年获得社会捐赠超过10亿元的9所高校(表3)。
2020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获捐收入高达70亿元,其余4年则在20亿元上下。据基金会官网,2020年4月,万科企业股资产管理中心宣布将2 亿股万科A(000002)股票一次性捐赠给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当时价值约53亿元。
另一笔金额突破10亿元的捐赠是在2022年,美团(03690.HK)创始人王兴大手笔捐出13亿元非现金。王兴为清华1997级校友,2021年捐赠设立“清华大学兴华基金”,用以支持学校讲席教授制度的全面建设,并设立全球顶尖博士生源专项奖学金,吸引和支持全球顶尖生源到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其2021 年最大一笔捐赠收入,来自碧桂园(02007.HK)创始人杨国强创立的国强基金会。2018年,国强基金会与清华大学举办签约仪式,承诺后续10 年将持续捐赠22 亿元,用于支持清华大学的基础前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新财富根据清华基金会历年年报统计,国强基金会近5年(2018~2022年)已累计为清华大学捐赠超11亿元,进展符合承诺。据悉,该笔款项支持的清华大学化学新馆国强楼正在修建中。而杨国强女婿、碧桂园现实控人杨惠妍的丈夫陈翀毕业自清华大学化学系。
近5年來,清华大学还收到了来自恒力集团、卓越集团、京东公益基金会等机构累计带来的亿元级捐赠。此外,小米、腾讯、阿里巴巴、联想、搜狗、北京融创等企业,以及盖茨基金会、美国能源基金会、黄奕聪基金会、平安银行、泰康人寿等机构都在近5年为清华大学捐赠超过千万元。
捐赠收入排在总榜第二位的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近5年获得的社会捐赠额度逐年增加,从2018 年的4.5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5.06亿元,年增长率达27%。与清华大学大额捐赠人主体多样化不同的是,细看浙大的大额捐赠方,多与浙江和浙江大学具有较深渊源。
近5年,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政府通过旗下控股公司累计向浙大捐赠4亿元。据悉,这些款项主要用于建设浙大附属邵逸夫医院绍兴院区以及浙江大学上虞半导体材料联合创新中心。
阿里系也是浙大的重要捐赠方。2021年,马云基金会为浙大基金会捐赠1 亿元。据报道,2017 年6 月,马云基金会、阿里巴巴(BABA.N/09988.HK)、云锋基金以及阿里巴巴部分创始人和合伙人共同向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捐赠5.6 亿元,支持其医疗设备购置和人才培养引进等。
此外,多位浙大校友都在积极回馈母校。
知名投资人段永平曾于2022年5月和12月分别向浙大捐赠了1.7亿元和1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建设浙大紫金港校区西区的新大楼。他是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浙大无线电系学生,近年来已向浙大累计捐赠超过5亿元。
浙大基金会2021 年报显示,另一位浙大校友、拼多多(PDD.O)创始人黄峥通过其创办的繁星公益基金捐赠超8000万元。据报道,繁星公益基金计划自2021 年起的3~5 年持续向浙大基金会捐助1亿美元,用于“计算+生物医疗”“计算+农业食品”和“先进计算”三个创新实验室的科学研究项目,首批项目或包括“超大规模实时图推理机研究”“重大脑认知障碍的闭环调控研究”“肿瘤免疫新抗原研究”和“细胞培养人造鱼肉研究”等。
北京大学近5年的捐赠收入与浙江大学接近,均为近50亿元。
一方面,由于北大Top2 高校的名气,多个国际知名基金会为北大捐助。北大基金会年报显示,2018年,黄廷方(远东集团创始人)、郑格如(嘉里集团创始人郭鹤年母亲)、邵逸夫3家慈善基金会向北京大学分别捐赠超过1亿元,新华都(002264)实控人、云南白药(000538)董事陈发树创办的发树慈善基金会捐出5亿元,2020年,邵逸夫基金会再次捐出1亿元。2019年,香港圆中集团向北大捐赠2亿元并设立“北京大学圆中教育基金”。
另一方面,北大校友也实力非凡。2021 年3 月,中公教育(002607)宣布将为北大捐赠10亿元,而此前,中公教育创始人李永新在2019年已捐赠1.8亿元。据了解,李永新于1999年毕业于北大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北大基金会年报也显示,2021 年有一笔超过5600万元的捐赠收入来自中公公益基金会。百度(09888.HK/BIDU.O)创始人李彦宏也毕业于北京大学,2018 年,北大120 周年校庆时,他宣布向母校捐赠6.6亿元(含部分等值资产)成立“北大百度基金”。
捐赠收入第四位的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近5年累计获得27.6亿元捐赠,其中6成来自2021年,时值该校125周年校庆,交大基金会年报显示,当年收到宁波瑞庭的非现金收入共计11.6亿元,宁波瑞庭即宁德时代(300750)创始人曾毓群所持的控股平台。
第五位北京师范大学的大额捐赠,则有多笔来自地方国资平台,例如,2022年丽水开发区投资公司捐赠1亿元,2021年淮南市高新投资集团捐赠1亿元等,据悉,这些款项主要用于北师大与当地合作建设学校,截至目前,北师大在浙江丽水、安徽淮南、宁夏银川、陕西汉中、浙江宁波等全国多地建设学校,教育涵盖小、初、高等不同阶段。
事实上,企业家校友是高校基金会捐赠的主力之一,高校大额捐赠多以企业和企业家群体、企业基金会为主。
《2022中国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高校基金会接收了254 笔金额不少于1000万元的大额捐赠,其中八成由企业和企业家捐赠,而由上市公司或其负责人出资的情况也在逐年增加,2021年占比达到39%,是2015年的2.4倍。同时,来自高校校友的大额捐赠笔数占比已近4成。
2023年,武汉大学迎来130周年校庆。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武大培养了诸多知名企业家。
作为武大校友,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自1997年至今已累计向母校捐赠1.5亿元,而今年又再次豪捐13亿元。这些捐赠款项先后用于设置武大“腾飞奖学金”“雷军奖学金”“抗击新冠肺炎基金”等,已累计奖励优秀学子近500人,并捐助修建了“雷军科技楼”。对于本次13亿元的捐赠款项,雷军透露将用于“支持数理化文史哲六大学科基础研究、支持计算机领域科技创新、支持大学生培养”三个方向。
2023年11月29日,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宣布向母校武汉大学捐赠13亿元现金,创高校个人现金捐赠最高纪录。
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陈东升是武大经济系1983 级校友,2021 年泰康成立25周年之际,陈东升宣布向武大捐赠10亿元,用于支持母校建设一流医学和生命科学学科。据不完全统计,此前陈东升已累计为武汉大学捐赠过近3亿元。
公牛集团(603195)董事长阮立平是1984届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今属武大)校友,武大教育基金会年报显示,他本人和集团近三年累计向武大捐赠了7000万元。
柏嘉金融公司创始人黄春华、利泰集团董事长江黎明等均为武大校友,在近年为武大献出大额捐款。
其他诸多高校也均有知名校友捐赠。科沃斯(603486)创始人钱东奇是南京大学物理系1981级校友,2022年,其宣布向母校捐赠4亿元;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高德红外(002414)董事长黄立向母校华中科技大学捐赠1亿元;京东(JD.O/09618.HK)创始人刘强东于199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2017年其宣布为母校捐赠3亿元并设立人大京东基金;2021年4 月,盈趣科技(002925)董事长林松华通过厦门春水爱心基金会,向天津大学捐赠3.13亿元,他是天大1993级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校友;迈瑞医疗(300760)董事长李西廷为母校中科大捐赠10680万元。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公开资料,新财富整理(按捐赠时间排序,市值按捐赠时股价计算)
近年来,高净值人群的财富构成中,上市公司股权占比愈发吃重,股票捐赠也就蔚然成风,多家上市公司实控人和高管向高校基金会捐赠公司股权,代替现金捐赠。《2022中国高校基金会大额捐赠观察报告》显示,2021年高校收到的股票捐赠,占新发起大额项目协议捐赠总额的18%。
新财富根据各高校基金会发布的信息和媒体公开报道等,整理出2019年至今的12笔股票捐赠事件(表4),所捐赠股权市值合计超过90亿元。
较早的一笔股票捐赠信息来自牧原股份(002714)实控人秦英林。在西湖大学成立的2018年,秦英林即宣布捐赠市值1亿元的股票,并在2019年2月完成260万股捐赠,2020年4月,其继续追加捐赠等值8亿元的1116万股公司股票。2023年5月,牧原股份发布公告,再次向西湖教育基金会捐赠1亿元。
除了万科企业股中心向清华捐出53亿元股票之外,另一笔市值超过10亿元的捐赠,出自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捐赠予母校上海交大的200万股公司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0.09%,当时价值约13.7亿元。曾毓群是上海交大1989届船舶工程专业本科校友。
2023年,股票捐赠事件进一步增多,截至11月中旬已有5家。4月,天佑德酒(002646)董事长、北大1983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校友李银会宣布,将向北大捐出市值1亿元公司股票,将在5年内分5次捐赠。7月,概伦电子(688206)董事长、华南理工1975级物理系校友刘志宏为母校捐出178万股公司股票,当时市值4000万元。10月,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金石资源(603505)董事长王锦华、用友网络董事长王文京分别宣布向山东大学、西湖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捐出价值4亿元、2亿元和1亿元的股票,其中,王文京是江西财大1979级会计学校友。比较特殊的是赵燕向山东大学的捐赠,她是出于对“中国透明质酸之父”山东大学张天民教授的感恩以及激励该校生物医药领域科研工作的目的。
新光光电(688011)董事长康为民,曾担任哈工大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研究所副研究员、光学目标仿真与测试技术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他在2020年6月向哈工大捐赠市值3亿元的股票。万泰生物(603392)董事长、厦门大学化学系1984级校友邱子欣,盛视科技(002990)董事长、东南大学校友瞿磊,曾任职韦尔股份(603501)高管的马剑秋及其同为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校友的夫人冷桢桢,均在近年为母校捐赠公司股票。
此外,2022 年5 月,浙江大学官宣,收到了隐名杰出企业家捐赠的价值1亿港元的上市公司股票,用以支持浙江大学教育事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值得一提的是,12 家上市公司中,至少有7家主营行业属于新兴产业,包括动力电池(宁德时代)、半导体(韦尔股份)、生物医药(万泰生物、华熙生物)、集成电路(概伦电子)等。
政策调整也对股权捐赠逐渐火热起到了引导作用。2016年之前,企业家捐赠公司股权给高校基金会,还需缴纳25%的所得税。2016 年新颁布的慈善法中明确,捐赠人向慈善组织捐赠实物、有价证券、股权和知识产权的,依法免征权利转让的相关行政事业性费用,这或是近年股权捐赠显著增加的原因之一。
不过,对于接受股权捐赠的高校而言,股权价值波动较为明显,造成账面资产的净值浮动较大。例如,万科市值从捐赠时约3000亿元,腰斩至2023 年11 月22 日的1412 亿元,2 亿股股票对应市值也已从53亿元缩水至23.6 亿元。曾毓群于2021 年12 月捐出的200万股宁德时代股票,也从当时价值约13.7亿元,跌至目前的仅3.5亿元,在市值缩水之后,所捐股权是否还能足额覆蓋捐赠项目支出,无疑将产生新的难题。
企业经营状况波动,也会影响长期承诺捐赠事项的兑付。
北京镜湖管理公司创始人、中国矿业大学校友吴幽于2019年母校110周年校庆时,承诺捐出1100 万元。然而,直到2022年,捐款都没能兑现,矿大一纸诉讼将吴幽告上法庭,最终后者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收到限制消费令。吴幽方针对没有按时兑现的说法一是自己的公司出现困难,目前业务艰难维系,二是其持有的比特币合约爆仓,数字资产几乎归零。
近期,恒大集团陷入财务困境,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武汉科技大学宣布退还许家印2000万元捐赠。多年来,房地产企业一向是高校基金会的积极捐赠方,如今不少公司深陷经营困境,行业境遇的变化也无疑会极大影响捐赠意愿,并带来高校捐赠收入的起伏。
高校每年捐赠收入达数十上百亿元,这些钱都作何用处?
据新财富统计,清华大学近5年的慈善支出高达74.2亿元,居于榜首,其每年支出在10亿~20亿元之间。年报显示,2022 年,清华基金会在教育基金项目中支出7.7亿元,用于336个子项目,支持各学科和各院系建设,2021年该方向支出款项超过8亿元。科研方面,清华基金会在2022、2021年分别拿出2.4亿元、2.1亿元用于支持300多个科研项目,以实现创新成果转化。
北京大学近5年的慈善支出也高达32亿元,2022年支出达7.7亿元,其中学科建设项目支出达2.5亿元,占到1/3,该项目主要致力于帮助工科、文科、农科、基础科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发展,是北大基金会历年最大的支出之一。
此外,近5年慈善支出超过10亿元的高校基金会还有浙江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
从各校的捐赠支出可以看到,捐赠项目构成中,过往以奖助学金、基础设施建设类传统项目偏多,如捐助教学科研楼因具有持久“冠名”的品牌效应为企业家所偏爱;而近年来,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提出,头部高校基金會的工作重点逐渐转向了人才与学科建设方面。
其中,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学科成为热门的捐赠方向。
2015年,施一公与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六位学者共同发起成立了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前身)。2018年,西湖大学正式获教育部批准设立并同步招收博士研究生。
西湖大学自筹办之时就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众多捐赠支持,捐赠方包括高瓴资本张磊、牧原股份秦英林、腾讯马化腾、万达王健林、京东刘强东等。该校依靠民间资本建立,2018~2022 年,西湖教育基金会分别获得了6.9亿元、6.5亿元、14.9亿元、21.2 亿元、9.7 亿元的捐赠,2021 年底净资产达54.3亿元。
西湖大学定位为“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优先形成理学、医学、工学三个门类的学科,而这些社会捐赠悉数用于聚焦理学、生命与健康、前沿技术等科研领域。2022年,正式办学4年后,西湖大学开放本科班招生。
值得一提的是,牧原股份创始人秦英林先后向西湖大学捐赠了价值近10亿元的股票,他与西湖大学合作成立了联合研究院,研究领域包括智能化、环保、疫病防控以及新型饲料与营养研发等,并同步培养相关领域人才。此外,2023年8月,蜜雪冰城向西湖大学捐赠了1500万元,用于支持西湖大学可降塑材料研究。
万科向清华大学捐赠的53亿元,主要用于支持设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目前,该学院已设置硕士项目4个,博士项目2个,院长由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陈冯富珍担任。
此外,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在近5年还先后筹款支持多个校级研究机构成立,包括智能产业研究院(AIR)、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IDG脑科学研究院、出土文献与保护研究中心、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等。在科研项目方面,先后支持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疫苗研制、艺术博物馆艺术史研究、多功能骨科手术机器人等项目。
AI成下一站技术高地,有意思的是,早在OpenAI引起大众广泛关注之前,国内高校就已在产业和资本先锋的捐赠支持下,设立人工智能学院,这意味着,高校的学科设置,在慈善基金会推动下,更贴近未来产业所需。而企业家也可提前卡位,培养企业所需高端人才,推动产业持续升级,学生就业率也更能得到保障,形成多赢。
2019 年4 月,由高瓴资本创始人、人大校友张磊捐赠支持建设的人大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成立,并设置本、硕、博三类人才培养。2022年,该院师生以主要作者身份发表(含录用待发表)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A类论文99篇。院长文继荣带领团队研发首个中文超大规模多模态预训练模型“文澜”获得业界关注。2023年,学院首批毕业生就业率达100%,超过50%学生赴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或去往科技公司。
2021年10月23日,杭州时任市长刘忻(右)将西湖大学新校区的“钥匙”交给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左),西湖教育基金会2021年末净资产已达54.3亿元。
深圳大学也于2018年11月在腾讯支持下成立了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该学院是广东省首个人工智能学院,对标清华“姚班”(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该学院从最初仅招收本科生到2022年拓展至硕、博阶段。据深大官网,2022年首届28位毕业生中,超50%学生进入腾讯等企业就业,40%进入海内外高校深造。
数据来源:慈善中国、各基金会年报,新财富整理
数据来源:教育部、各高校基金会,新财富整理(按年度预算收入排名)
除支持前沿学科学院建设,亦有高科技设备捐赠。2021年,上海交通大学125周年校庆时,联想集团董事长、该校1986 届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校友杨元庆出资1亿元为母校捐建“思源一号”高性能计算机群,该机器每秒运算可达6000万亿次,算力为中国高校第一,有望推动上海交大在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量子科学等多领域的研究发展。
对慈善资金的妥善运用,不仅包括日常支出方向的设定,如何投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也是一门重要学问。
以净资产超过160亿元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为例,其净资产收益率(ROE)若能达到5%,一年实现的投资收益就能超过8亿元,甚至高出700余所高校基金会的资产规模。
现实中,2022 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实现投资收益5.9 亿元,ROE约为3.5%,和近年的定期存款利率接近。年报显示,清华基金会的投资范围较为广泛,其2022年购买的资管产品包括多个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中长期信托产品以及桥水等机构的私募基金,合计共有38项。同时,基金会作为LP,出资了60 多家PE/VC机构管理的基金,包括高瓴、鼎晖、达晨、弘毅等机构,清华背景的启迪系也在列。
2020、2021 年,资本市场表现更好,固定收益类产品利率也更高,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的投资收益则分别高达10 亿元和11 亿元,对比当年净资产,ROE分别达到5.9%和7%,表现更为出色(表5)。
净资产高于10 亿元的9 家高校基金会中,仅4家投资金额占净资产比重大于80%。从2022年投资收益率看,仅浙大、北大、清华3家基金会的收益率超过3%,而上海交大、武大和复旦3家基金会的收益率较低,其中,复旦的收益率仅为0.1%。
复旦大学基金会年报显示,其2022年购买5种资管产品,包括富国基金、兴全基金、宁泉资产旗下私募基金,持股两家公司,分别为上海龙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复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其中,龙鼎医药为复旦大学基因技术产业化公司。
武汉大学2022年投资收益也仅有1000万元,当年,其购买了易方达、工商银行和泰康的短期理财产品等,2020、2021 年也仅分别实现0.13 亿元、0.27亿元投资收益,相对约10亿元的净资产规模均不算高。
据悉,受限于成本约束,武大基金会目前还未设置专门的投资部,更多依靠校友和学校教师中的金融领域专家来支持投资,如武大基金会购买了校友陈东升创办的泰康集团旗下的资管产品,基金会控股的武汉珞珈梧桐创新成长基金也是由热衷捐赠的武大校友陈东升、雷军、毛振华、阎志、艾路明、陈作涛等人共同发起的。
运行时间更长、机制和文化更成熟的海外高校基金会,在投资上的运作或可供国内高校借鉴。
美国顶尖院校基金会的资管金额显著高于国内高校,但因资产配置种类更为丰富,且多配置到私募股权、对冲基金等产品,投资回报率波动较大。
哈佛大学管理公司(HarvardManagement Company, HMC)负责管理的哈佛大学捐赠基金,截至6月底的2023财年,捐赠基金规模为507亿美元,投资回报率为2.9%。该基金在私募股权、对冲基金和公开股票上的配置占比分别为39%、31%和11%。而此前的2021财年和2022财年,其投资回报率分别为33.6%和-1.8%。超高收益的2021财年,哈佛捐赠基金总规模达532亿美元,其中,私募股权和公开股票分别为其带来了高达77%和50%的收益率。
海外机构投资杂志“养老金与投资”(Pension&Investments)一项研究显示,2017~2021财年,美国顶尖高校的基金投资回报率基本都维持在5%以上,但近两年显著下滑,例如,耶鲁大学基金会2021财年投资回报率甚至高达40.2%,但近两年则仅为0.8%和1.8%。
从整体来看,国内高校基金会获得的捐赠收入规模还偏低,而这也与社会慈善文化不够成熟有关。
中國慈善联合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慈善捐赠合计达225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22%,虽然高于2019年的0.15%,但依然较低。对比美国,施惠基金会(Giving USA Foundation)的报告显示,2019年美国慈善捐赠约4496 亿美元,占其GDP的比重高达2.1%,捐赠金额约为中国的14倍,捐赠比重也达到中国的10倍。
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以公办高校为主,高校主要财政来源于财政资金支持,经费预算Top20高校中,仅有清华和浙大两所捐赠收入相对总预算的比例超过5%,北大、北理工和厦大超过3%,超过7成高校低于3%,而更有4成高校低于1%(表6)。
若将统计数据扩大到新财富统计出的Top50高校,则大部分高校的社会捐赠收入对比其年度总经费的比值都低于1%。美国顶尖大学的捐赠收入占总收入之比普遍超过10%,而据报道,哈佛大学2021~2022财年的收入达到58亿美元,其中捐款贡献高达45%。
这意味着,我国高校在社会筹资方面依然有较大增长空间。2020年,教育部在答复全国政协委员提案时提到,“各级财政通过完善社会捐赠收入财政配比政策,引导和鼓励包括‘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内的各级各类高校吸引社会捐赠,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显示,2011~2020 年,北京普通高等教育经费中,社会捐赠比例在0.67%~1.5%之间,2018年后已经稳定在1%以上。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壮大,企业家群体实力持续提升,而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科技造富”的动力更加澎湃,近年来,科学家与高校教授学子创业、融资和IPO案例层出不穷,各高校校友也逐渐成为创富榜主力,高校收获的社会捐赠金额和力度或将进一步提升。未来,如何在募投管退环节做好规划设计,形成长期捐赠的氛围和文化,提高捐赠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投资收益等问题,需要高校及其基金会着力思考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