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的课程化表达与演绎
——以“洪江干栏式建筑”研学课程研发为例

2024-01-10 12:55:04蔡佳利韦文华顾梓琪
安顺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干栏洪江研学

蔡佳利 韦文华 段 芳 顾梓琪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对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进行全面规定,从国家政策的高度将其列入中小学课程的一部分,表明研学旅行已经涉入课程范畴[1]。但目前研学旅行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课程样态,并未真正被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常常被视为在寒暑假、周末等闲暇时间段内开展的间歇性校外拓展活动,甚至等同于冬令营、夏令营这样阶段性的课外活动,存在随意性强、流于形式等问题[2]。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学校并未突破学科化教学实施的桎梏,囿于传统课堂的限制,存在刻板教学、效果低下等情况。为了确保研学旅行课程有效开设和常态化实施,必须使其课程化,将其真正纳入中小学校教学计划,按照课程的要求将其规范化和科学化,进而与其他学科课程形成合力,相互贯通、协同育人[3],以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养。因此,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化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一、 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意蕴

(一)课程化是研学旅行规范化的应然要求

课程化作为研学旅行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其规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研学旅行的无序混乱状态,建构起一套相对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就其规范化而言,课程化的研学旅行具备明确的评价标准、固定的学时设定和学分的安排,统一的研学旅行经费支持标准和指导教师课时费用标准等,并对课程落地过程以及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过程进行严格监督和考核。从而让研学旅行的育人效果变得可评价、可衡量,以增强研学旅行的规范性、有序性、自觉性和有效性。从研学课程的具体实施来看,统一的路线和序列化的活动主题,使学生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获得全身心的在场体验感,及全方位、立体式的心性陶冶[4],保证研学旅行课程有序有效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安全隐患,进而增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归属感。因此,课程化实现了研学旅行内容形式和运行机制的规范化,是研学旅行规范化的应然要求。以课程化促进规范化,是实现课程体系系统化、课程结构序列化、课程内容与形式规范化、课程目标科学化和课程评价客观化的重要手段。

(二)课程化是研学旅行科学化的必然路径

为了推进研学旅行科学有效开展,必须促使其走向课程化,使研学旅行成为中小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科学化主要表现为通过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建立起科学世界、生活世界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链接,以实现三者的融通,让学生适时走出校园,将其在校园内、教室内和课堂内以听、读、记等方式学习的既定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相应的联系,真正做到知行结合,手脑并用。科学化的研学旅行课程将既有知识的接受变成对未知的探究,将学术性学习变成实践性探索,使校内外教育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改变过去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脱轨,“学—研—游”脱节,研学活动实施无规划的混乱现象,让整个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此外,研学旅行课程化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结构性突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纵深发展的一种全新形式,为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锻造实践性、综合性人才提供科学的路径。因此,必须将研学旅行课程化,以推进研学旅行走向科学化,保证研学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推进学习方式的科学化,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彰显。

(三)课程化是研学旅行校本化的根本保障

研学旅行课程要实现常态化实施,校本化是关键。而校本化的过程则是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与其他各学科有机融合,共同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5]。其核心在于将研学旅行课程化,且必须在国家整体教育目标引导下形成规范科学的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设定科学的教育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和实施计划,构建起完整的监督和评估体系,以保障研学旅行校本化的顺利推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具化为适时抓取并深入分析研学时政背景资料,聚焦文化主题,对接学校教育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精选研学基地,多维度挖掘研学课程资源,遴选优质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实施形态,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从而实现变静态的知识课程为动态的素养课程,变事实性课程为生成性课程。因此,通过研学旅行课程化让研学旅行在校本化过程中既不失研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又具备课程该有的教育性和科学性,既让学生在自由的教育空间中动起来、使课程活起来,又让研学旅行具备诗意与教育意味[6]。

(四)课程化是落实研学旅行立德树人的实然要求

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托优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尤为注重人文资源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课程论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根据研学旅行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精心整合课程资源,合理选取和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多种样态的教学活动予以呈现,让广大中小学生从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沉浸于优质的研学旅行资源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领略广博的中华传统文化,体味先进的革命文化,等等。更为重要的是,以研学旅行为载体的课程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更是极大地激发其对祖国山川河海及中华文化的热爱,进而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和认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研学旅行课程化是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在认真贯彻落实研学旅行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研学实践的结合中,学会实践交流、合作创新,建立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研学旅行立德树人任务,实现学生全面发展[7]。

二、“洪江干栏式建筑”研学课程研发实践

(一)“洪江干栏式建筑”课程化的内在逻辑

荔波县洪江国际艺术村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其中具有布依族特色的干栏式建筑作为洪江村蝶变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华丽蜕变过程尤为值得关注。而本研究以洪江干栏式建筑为主题的研学课程研发大体遵循主题融通、学科融合、逻辑贯通进行顶层架构,具体体现为:

一是主题融通,各个子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又相对独立。本研学课程是立足于“洪江干栏式建筑”这一大的主题背景进行的一系列子主题的整合,涵盖建筑文化、建筑构造、建筑改造、建筑艺术、建筑工艺等多个与建筑相关的板块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设计为“点化干栏,走进洪江”“艺化干栏,诗画洪江”“活化干栏,烙印洪江”三个主题课程,各个主题课程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在整体上呈现层层递进趋势。

二是学科融通,打破学科界限与壁垒。“洪江干栏式建筑”研学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也是语文、艺术、地理等多学科汇聚的联结平台,主要以跨学科整合的项目式学习形式呈现,其中既涵盖了学科课程的学习,也包括了统整多学科以解决问题的跨学科综合学习[8]。这就要求通过构建研学课程,将以学科知识为表现形式的研学内容,统整贯通、聚力聚焦,精准统摄于一个研学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

三是逻辑贯通,拓展研学的宽度和深度。知识学习的体验属性要求通过体验来完成,这是一种亲历性、情感性、领悟性的活动[10]。“洪江干栏式建筑”研学课程设置主要侧重知识的体验性学习,从整体到部分都遵循由静态到动态,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发展规律,切实遵照事物发展波浪式前进的趋势。总体按照先知后行——行后再知——知行结合的行动逻辑展开,经由一个资源点到一条研学路线设计,再到研学旅行的一整套课程体系构建,形成了“点化—艺化—活化”的递进式课程体系。

(二)“洪江干栏式建筑”研学课程的设计思路

基于“洪江干栏式建筑”研学课程化内在逻辑,本研学课程“艺化干栏,诗画洪江”的设计思路:通过对洪江人文历史的初步感知,聚焦干栏式建筑及文化,包括其构造、特点、布局等,对该建筑相关的一切有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品鉴洪江诗画,感受干栏式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基因;并通过实地探访改造前后的干栏式建筑,以“‘复刻’干栏”形式走进干栏式建筑,深入体会干栏建筑的前世今生;创意性提取建筑元素符号进行艺术创作,通过“活画干栏”“诗话干栏”等创作活动,将对干栏式建筑的艺术创作发挥到最佳。最后通过手作形式,搭建干栏式建筑模型,泥塑干栏式建筑,剪折干栏式建筑等形式,将布依族古老的干栏式建筑与其他的特色项目融合,达到互生共荣的境界。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再到创意实践,循序渐进,全面深入。

(三)“洪江干栏式建筑”研学课程的组织实施

课程如何组织实施是整个研学课程研发实践的重中之重,是研学课程质量的重要保证。优质的课程研发在实施过程中既要具有趣味性,给学生以愉悦的学习体验,又要体现课程的系统性、结构性。“洪江干栏式建筑”研学课程研发实践主要包含课程准备、课程计划与实施和课程评价三个部分,三者共同构成整个研学旅行课程研发实践的整体。本研究的组织实施主要选取“洪江干栏式建筑”研学课程的第二个子主题“艺化干栏,诗画洪江”进行展示。

1.课程准备

课程准备是研学旅行课程的起始环节,其作用主要是为后续的课程计划与实施、课程评价做铺垫。此环节主要包括了解研学基地的基本信息,明晰研学旅行主题目标,以及行前必要的物质与精神准备。

第一,了解研学基地信息。洪江国际艺术村位于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距离著名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荔波小七孔景区较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具备独特的地理自然景观优势。此外,洪江村曾荣获“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称号,具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特色元素,有布依族干栏式建筑、布依族扎染土布技艺、福马文化、阳蛊传统等可用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多样且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资源。其中干栏式建筑作为布依族人集体无意识的符号,是洪江村落历史发展的显像特征之一,蕴藏着该地独特的文化基因。

第二,明晰研学主体目标。该课程以第三学段的学生为主体,其处于良好品德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研学旅行中应注重合作意识、探究意识、责任意识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其积极的情感、负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故“艺化干栏,诗画洪江”主题研学课程根据研学旅行课程的整体价值取向,结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立足三维目标,从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具体目标如下:

①文化理解:通过对洪江村自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的了解,进一步理解洪江村布依族特色的干栏式建筑历史发展及其蕴藏其中的建筑文化。

②审美感知:通过与诗人、画家的对话,实地考察改造前后的干栏式建筑,对洪江村布依族特色干栏式建筑由初步的艺术感知到深入感知的过程。

③艺术表现:通过研学旅行,在调动各感官沉浸式感知洪江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将所感所思以摄影作品、建筑“复刻”作品、诗画作品等形式予以呈现。

④创意实践:在整个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创意性地提取创作元素,通过摄影、活画干栏、诗话干栏等方式较为个性化表达,在“知行结合”中涵养自身审美情趣,以展示研学收获。

第三,物质与精神准备。物质准备,根据研学课程需要,携带好记录本、笔、专业画本、画笔、相机等研学用品;精神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洪江村的历史人文,收集了解久居洪江村的诗人及其诗歌、画家及其画作,了解洪江村布依族的建筑文化,尤其是干栏式建筑,了解创作和改造的相关理念与逻辑,了解诗画一体的中国式美学。

2.课程计划与实施

(1)课程计划

该研学课程的社会实践性较强,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进行系统性规划。本课程大致以“走进洪江—深入洪江—升华洪江”三阶段递进式展开,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去逐步思考和探索,这样阶段性序列课程的推进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并吸收。因此,本课程计划在三天内完成,剔除往返时间共计四个教学时段(表1):

表1 研学课程计划

(2)课程实施

该研学课程以“艺化干栏,诗画洪江”为主题,主要着力于学生自主性的提升,探究性意识的激发,以及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故此次研学旅行围绕洪江干栏式建筑的核心驱动问题——创作以干栏式建筑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以系列子问题形式展开,具体的课程实施根据课程计划中的四个教学时段,设置为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助学篇——洪江干栏式建筑的历史

①了解洪江村的自然地理环境,感受孕育干栏式建筑的地理土壤;

②参观村史馆,了解洪江村的历史变迁和沧桑巨变;

③多渠道收集洪江干栏式建筑的相关信息,了解组成部分及风格特点;

④了解干栏式建筑在洪江村历史变迁中的地位及存在角色;

⑤分享对洪江国际艺术村,尤其是洪江干栏式建筑的初步认识。

环节二:探究篇——诗画中的洪江干栏式建筑

①参观书院,了解以“雁西书院”为代表的书院的“前世今生”及其发展规划;

②品读诗歌、对话诗人,品味诗人笔下的干栏式建筑,探寻诗人心中关于洪江干栏式建筑的记忆;

③走进画室、对话画家,了解画家心中的洪江风光与干栏式建筑;

④品鉴画作,探寻画家笔下的干栏式建筑的干栏身影;

⑤分享从诗人、画家,及诗、画中感受到的洪江干栏式建筑。

环节三:调研篇——变迁中的洪江干栏式建筑

①实地探寻现存原始的干栏式建筑,了解其现状及传承危机,展开“‘复刻’干栏”大行动;

②走访改造后的干栏式建筑,探寻其在传承与保护中的亮点,思考其背后的改造逻辑与理念;

③通过改造前后的对比,体会干栏式建筑在岁月的流逝中经历过的沧桑,以及跟随时代发展的华丽蜕变;

④分享对于洪江干栏式建筑改造的理解。

环节四:体验篇——传承中的洪江干栏式建筑

①从多角度创意性提取洪江干栏式建筑的文化元素符号;

②创作一幅以干栏式建筑元素为主题的“诗画合一”干栏式建筑写生作品,并为作品写一段解说词,交流分享;

③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其他形式创作以干栏式建筑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如手作、剪纸、泥塑等方式,以摄影的方式定格画面,并赋一首小诗,可引用可自创,并分享交流。

3.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避免“行前热热闹闹,行中轰轰烈烈,行后冷冷清清”的研学弊病,在研学活动结束后应对整个研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性评价。本次研学旅行课程主要采取自评、他评和师评三主体共同参与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具体主要借助多项活动来达到对学生研学活动进行评价的目的,如常见的纸质表格的互评,主要是基于学生在整个研学实施中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研学成果分享活动,主要是个人的研学成果和小组的研学成果展示;研学心得分享活动,主要是个人通过研学活动的收获,包括研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得,突出在小组合作中的感受与收获;反思总结活动,主要集中于研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思考改进思路,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反思性评价方式来“倒逼”学生成长和发展,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聚焦研学旅行课程本身,更加注重自身在这一过程中的成长提升,充分发挥研学课程的育人功效。

三、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实践反思与未来展望

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研学旅行课程化被许多学校视为撬动课程变革的突破口,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契机。作为校内外协同育人的一种全新方式,研学旅行课程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消弭了社会与学校、身体与自然、知识与生活的隔膜。本研究中“洪江干栏式建筑”研学课程研发不仅可以引起学生对没落的干栏式建筑及文化的关注,更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深入体会其在现代传承中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但其课程化的过程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体系意识薄弱,课程研发主体单一,课程实施存在困难,评价体系不健全等。为此,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展望。

第一,要树立课程体系意识,做好研学课程顶层设计。研学旅行要实现课程化,各级主体必须具备课程体系意识,做好研学课程的顶层设计。在推动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过程中,一是从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确定整体的价值取向;二是地方课程开发者要找到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学科课程的联系,基于两者间的耦合点,就各地突出的研学资源制定一套主题多元、序列明显的高质量研学旅行教材,确保内容编排和学生能力在学期与学期、学年与学年、学段与学段之间呈螺旋上升趋势,实现研学旅行课程持久的生命力和价值保值;三是学校在统一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和研学教材的指引下,结合本校发展特色、学生特点等生成校本化的系列研学旅行课程,并具化教学实施和评价细则,为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各层面对研学课程的统整考虑并做出适应性调整,由此建构起来的课程体系,不仅给了各级主体更多自主自由的空间,也增强了研学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1]。

第二,推进多主体协同备课,推动研学课程设计落地。研学旅行是涉及旅游、教育、交通、食宿等多领域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充分挖掘研学资源,科学制定研学路线,提升学生研学兴趣,满足学生研学需求,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研学课程的教学方案需采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式备课,推动研学旅行课程更好地落地实施。首先,以一线学科教师的合作教研为主导,立足学科教师们学科知识储备和了解学生学情的优势,发挥其跨学科整合课程资源的作用;其次,基地是研学旅行的载体和核心,发挥研学基地自身沉浸式资源特色优势,一线教师要走进基地,深入了解基地,找准基地资源与学科知识的对接点,实现与基地的对接备课;再者,联合专业的旅行社,充分利用旅行社擅长制定和规划路线及交通食宿安排的优势,为研学旅行课程的活动路线设计和交通食宿提供保障;最后,确定初步的研学课程方案,并就初步的研学方案向研学旅行专家、教育专家、学科专家等咨询,在此基础上进行研发、试行、改进,确定最终方案。

第三,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给予研学课程实施保障。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与学校课程教学贯穿融通是研学旅行实现教育价值的主要形式[12]。以研学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教育手段和载体,应是国家课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在研学旅行被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给予固定的课时保障和学分比例是首要前提。此外,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与根本。研学旅行课程的健康发展和持续推进,需要建立健全研学旅行专职教师培养机制,致力于研学旅行教师队伍建设[13],改变目前学科教师兼任研学旅行专职教师及单科教师孤立完成研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为学校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各研学基地隶属的旅游主管部门对研学活动的开展给予费用减免或优惠。总之,从多方面协同推动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推进研学课程常态化实施。

第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健全研学课程评价机制。所有教学评价都是为了达到“帮助”和“改进”的效果,且研学旅行课程具有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其评价首先应吸纳多主体参与评价[14]。一方面是评价客体的全员,主要包括对学生、教师、课程、基地等进行评价,促进研学旅行的全方位改善;另一方面是评价主体全员参与评价,主要指教师、学生、家长、基地等参与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科学。其次是全方位评价,研学旅行是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性考量,可通过考试、测试对其进行增量性评价,也可通过作品展示、主题汇报等进行质性评价。再者是全过程评价,研学过程的评价要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始终和学生个人发展的全过程。由于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观念的转变、习惯的养成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等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而可通过建立“研学旅行课程档案袋”,持久动态地记录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总之,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评价,以评促建,不断完善研学旅行课程的建构。

猜你喜欢
干栏洪江研学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被拐20年凭4岁照片找到家
洪江 诗人应为新时代鼓与唱
南风(2019年14期)2019-08-26 09:09:54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大众文艺(2019年11期)2019-06-18 08:06:30
因水而兴的商城
中华民居(2018年5期)2018-11-20 00:46:30
研学之旅
论干栏式建筑及其墙体形式★
山西建筑(2018年36期)2018-03-23 12:02:10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设计(2017年1期)2017-10-30 18: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