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堂 解忠信 刘国利
摘要: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盐碱地产业的发展,盐碱地产业发展对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山东省滨州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对盐碱地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治理和改造,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盐碱地产业,为盐碱地高效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滨州市存在的限制盐碱地产业发展因素,提出了重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盐碱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淡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强化投入和政策支持、创新产学研合联动机制等措施,为推动盐碱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思路。
关键词:盐碱地 产业发展 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深入开展盐碱地产业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是促进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2021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滨州市盐碱地产业发展实践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滨州市立足当地实际,对盐碱地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治理和改造,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盐碱地产业,将贫瘠的盐碱地变为了富饶的“米粮川”。开发的盐碱地产业包括:粮食产业、牧草产业、渔业、冬枣产业、桑黄产业、盐生植物产业及其他产业。
(一)粮食产业
近年来,滨州市在盐碱地粮食产业开发上取得可喜的成绩。相继开发出一系列耐盐碱、耐瘠薄稳产、高产粮食品种,开发的耐盐碱小麦品种有临麦2号、临麦4号、鲁麦23、济麦22、京麦9号等。开发的耐盐玉米品种有鑫研156、万盛68、伟科702、泉玉10号等。
滨州市中裕食品有限公司将流转的1.1万亩滨城区秦皇台乡东北部中重度盐碱地予以综合开发,对盐碱土地进行高标准整理,全部激光整平,重新规划建设沟路渠林桥涵闸等田间工程,利用自有的沼液混合黄河水灌溉,把盐碱地变成了田成方、地连片、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小麦玉米亩产量达到了800千克以上,增幅达24%,水稻亩产达到了550千克以上,增幅达20%。同时,依据土地特性建设畜粮互补经营模式,建设了现代化生猪繁育基地,存栏母猪5万多头,年出栏仔猪100万头。该基地变成了“稻粮飘香”“六畜兴旺”的现代化农牧融合发展先导区。
“渤海粮仓”及“吨粮田”项目成效显著。渤海粮仓项目自2013年4月启动以来,科研人员在河北、山东、辽宁、天津等省市建立了36个试验示范基地,总面积4万多亩,辐射面积达500余万亩,涉及11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2.6亿人口。2013年,由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在滨州市无棣县实施的5000亩“渤海粮仓”项目,获得粮食(小麦-玉米)单产716千克/亩的好成绩,与普通盐碱地生产相比增产40%。滨州市无棣县盐碱地“吨粮田”成效显著,2022年滨州市无棣县小泊头镇吨粮田项目玉米亩产达到695.74千克、小麦亩产达到503.4千克,与对照田相比分别增产241.6千克、97.7千克,增幅分别达到53.2%与24.1%。
(二)牧草产业
开发盐碱土牧草产业,是提升饲草供给能力、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滨州市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充分挖掘盐碱地等各类土地资源潜力,立足不同地区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构建多元化饲草生产体系,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率,增加了优质饲草供应和草食畜产品产出。滨州市无棣县将部分土壤盐分较高、粮食作物产量低的农田改种牧草,带动了农民增收,先后培育了专业牧草生产收贮企业16家,苜蓿草产品在历次山东省草产品质量中心组织的抽检中蛋白含量全部达到19%以上,生产的草捆、草粉、青贮苜蓿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无棣县因此获评全国草业生产示范县、山东省首批“粮改饲”示范县。2022年,“全国盐碱地高产优质牧草现场会”在无棣县召开。截至2023年6月,无棣县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种植面积6万多亩,每亩净收益2400元,年产值达1.4亿元,走出了一条特色优质牧草产业发展路子,种植规模已占全省“半壁江山”。
(三)渔业
滨州市博兴县乔庄镇盐碱地对虾养殖取得突破。自2001年开始,博兴县乔庄镇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沿黄低洼盐碱地集中连片整理开发,引黄河水与地下丰富的卤水进行配比混合,试养南美白对虾取得成功。粮食歉收的“盐碱窝”,恰是南美白对虾生长的“温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从虾苗淡化、饲料供应、病害防治到产品销售、冷储加工,乔庄镇对虾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成熟。为提升对虾养殖水平,2022年以来博兴县启动“5G+智慧渔业”水循环养殖项目试点,低温天气不能养殖的问题得以解决。在新的养殖模式下,用水量节约一半,尾水还能循环利用,达到了生态节水的目的。截至2022年末,博兴县乔庄镇共有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3.5万亩、1.2万个,南美白对虾产量占山东省四分之一,年产值突破10亿元。博兴县乔庄镇也先后荣获“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称号。以虾为媒,博興县乔庄镇连续举办多届“中国博兴乔庄白对虾节”,在持续擦亮“博兴对虾”“滨州对虾”地标品牌的同时,带火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四)冬枣产业
滨州市沾化区立足当地实际,在盐碱地上开展冬枣种植产业成效显著。滨州市沾化冬枣产业经历了偶然发现、初步探索、示范推广、快速壮大、政府主导与自主发展、危机低谷、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等8个阶段。2020年以来,滨州市沾化区立足现有盐碱地沾化冬枣产业基础,加快推动沾化冬枣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实施以增加“沾冬2号”面积、增加设施栽培面积为重点,以提高枣农收入、提高产业质效为目标的“双增双提”工程。在提出“双增双提”工程后又提出着力构建“1+3+10+N”发展新格局。截至2022年末,滨州市沾化区改良品种“沾冬2号”发展10363亩,总面积达到3万亩;新建冬枣大棚17878亩,总面积达到4.7万余亩。近年来,冬枣产量稳定在3亿千克左右,品牌价值达到56.11亿元,位列全国枣类第一。截至2022年,滨州市冬枣产业产值突破50亿元,带动枣农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形成了集生产、销售、研发、储藏、物流、加工和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五)桑黄产业
近年来,滨州市依托黄河故道桑树发展了桑黄产业。滨州黄河故道桑黄产业开发以山东古桑农副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目前该公司拥有桑品种研发种植基地1300亩,古桑资源保护区400亩,开发的桑黄产品包括桑黄酒、桑黄茶、桑黄阿胶、桑黄保健品等。公司在2019年获得了由中国桑黄产业发展大会组委会授予的“最具网络影响力桑黄企业榜上榜单位”称号,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被中国菌物学会、易菌网授予“全国桑黄行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截至2022年末,滨州市黄河故道桑树规模为1400亩,共有9000株,其中古桑树500株,栽培量为100万菌棒,桑黄产量达20吨,产值达6000万。
(六)盐生植物产业
近年来,盐松、芦苇、碱蓬等盐生植物产业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盐松根系庞大,萌蘖力强,可盘结土壤、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截至2022年末,滨州市已建成3000余亩的盐松苗木繁育基地,育苗1200余万株。蘆苇能去除水中有机物及磷、氮等物质,可有效净化水质。滨州市沾化区海防办事处种植了12000亩芦苇,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有效地改良了当地盐碱地水质,显示了芦苇的经济生态价值。翅碱蓬可吸收盐分,降低上层土壤水溶性盐分的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滨州市现已探索出碱蓬、盐松等盐生植物复合种植模式,抑制返盐、保护生态效果明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凸显。
(七)其他产业
一是中医药产业。滨州市无棣县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中草药种植—精深加工—国医堂诊疗—康养旅游”特色产业链。金银花、丹参等中药材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二是高粱产业。滨州市充分挖掘“长挺秀”耐盐碱高粱地方特色品种,该品种是编制家庭生活用品、艺术品、装饰品的好材料,现已开发生产品种有11类130多个品种,亩均收入达3500元以上,深加工后的每亩经济效益达5256元。三是芝麻产业。滨州市无棣县打造盐碱地芝麻种植基地。在“十里香”公司3000亩芝麻生态园设立耐盐碱芝麻高产攻关基地,打造北方最大的优质芝麻标准化种植基地。盐碱地芝麻新品种鲁芝1号于2022年经过农业专家测产和指标检测,平均亩产130千克,比一般地块增产20%。
二、盐碱地产业发展限制因素
限制盐碱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淡水资源缺乏、科创平台较少、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化程度不高、综合治理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一)淡水资源紧缺,用水缺口较大
近年来,随着滨州市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城镇用水量日益加大,黄河水超引现象严重。随着工业用水比重进一步提高,城镇用水、工业用水对农业用水形成了“双向挤压”。根据滨州市2025年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结合有关用水定额标准分析,滨州市2025年50%保证率总需水量16.80亿立方米,95%保证率总需水量17.21亿立方米。而目前滨州市用水总量指标为16.3亿立方米,有近1亿立方米的缺口,对于盐碱地开发依靠的淡水资源形成威胁,缺乏稳固的保障机制。
(二)资金投入不足,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盐碱地产业特别是农业生产投入高、周期长,但目前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盐碱地开发利用更多依靠财政,资金渠道单一。从近些年的盐碱地改良利用效果来看,不管是田间工程,还是农机农艺,投入成本都相对较高。据调研,近年来各级对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发出台的政策偏少,尤其专题项目不足,投入明显不够。有些新成果和新技术难以落地,只局限在小规模的试验示范,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不能发挥成果技术应有的带动作用。
从目前滨州市的情况来看,盐碱地产业开发利用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仍占较大比重,从事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农户往往采用更为传统的方式,盐碱地高质量开发综合利用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从事耐盐碱植物选育、精深加工的企业较少且实力相对较弱,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三)综合治理体系不完善,科研力量较弱
盐碱地产业开发利用综合性不够,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工程、土地平整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结合较少;与各项土地改革政策、一二三产业融合等产业政策衔接不够紧密;与全区空间规划布局、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和高效节水灌溉、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一体化推进融合不足。特别是将盐碱地作为未来宝贵的耕地资源开发利用力度远远不够,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综合治理新机制尚未形成。滨州市缺乏针对盐碱地产业高质量开发的科研创新平台,从事盐碱地研究开发的专业人才不足。盐碱地产业发展的技术、作物品种、种植模式等大都是从外地引进,科创平台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三、盐碱地开发路径探析
基于盐碱地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积极采取重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盐碱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淡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强化投入和政策支持、创新产学研合作联动机制等措施加以应对。
(一)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淡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加强盐碱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畅通农田水利灌排系统。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重点打造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稳步推进盐碱地改良,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强农田灌排水网建设,通过有效灌排水来降低耕地的盐碱程度。探索“高标准农田+”模式,统筹整合涉农资金项目要素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集聚,通过深耕深翻、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进一步改善土壤生态。
围绕严格监管、水源置换、节约用水、结构调整、水价改革等综合措施,实现淡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建立水资源超载治理工作台账,统筹天上水、地表水、特殊水、外来水、地下水“五水共享”,提升用水成效。加强盐碱地水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将盐碱地农业生产模式由粗放式大水漫灌向集约用水和节水转变,改进和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溉水利用率,因地制宜构建分类分区节水增产模式。
(二)以选育耐盐碱农作物为重点,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分类改造盐碱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要积极落实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设立耐盐碱植物育种专项,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力度,鼓励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积极收集、鉴定、保存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材料,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改良,创制一批具有较高利用价值的耐盐碱新种质和育种中间材料。
(三)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培育高质量发展主體
设立新品种研发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新品种研发和推广,以及开展品种筛选、试验、示范和配套技术组装;对以地方品种为素材开展的新品种(配套系)培育予以支持扶持,出台有利于遗传资源保护企业生产与发展的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农业保险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的风向标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流向盐碱地开发利用。
持续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产权交易中心,进一步发挥乡镇(街道)农经部门“三农”服务中心作用,积极开展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咨询、信息发布、合同签订、档案管理等服务工作,强化农村盐碱地流转主体培育。积极搭建农业融资平台,加大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流转主体的金融支持力度,缓解其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整合农业项目和中央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发展规范、效益良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其负责人进行创业培训,鼓励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农村盐碱地进行规模经营。
(四)围绕目标导向,创新产学研联合联动合作机制
加大对盐碱地开发工作的科研统筹,根据盐碱地特征与实际情况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作。加大盐碱地开发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组建科研攻关专业团队。组织协调科研院所、高质量开发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科研创新平台等联手联动,依托平台加强耐盐碱植物品种、农机装备等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加快选育出适合本地的高品质、耐盐碱的植物新品种。开辟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渠道,创新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副总等合作模式,共同进行盐碱地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解忠信,冯莹莹.推动山东省滨州市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J].粮食问题研究,2023,(02):27-30.
[3]习近平.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 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21-10-23(001).
[4]李萍.以滨州市为例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路径研究[J].粮食问题研究,2023,(05):45-49.
[5]丁海堂,解忠信,刘国利.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现状分析及路径研究——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J].农业知识,2023,(08):3-6.
[6]高静,许可军.科技视角下看滨州市盐碱地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J].农业与技术,2022,(04):77-89.
(作者单位:1.中共滨州市委党校(滨州行政学院);2.山东省无棣县小泊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