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嘉宁:在日益牢固的城市景观中,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连

2024-01-09 03:34欧阳诗蕾
南方人物周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张悦然作家景观

欧阳诗蕾

图/龙辉

过去二十多年,作家周嘉宁笔下的人物都在上海这座城市捉迷藏。相比如今牢固的城市景观,城市建造的过程就是被遗忘的过程,周嘉宁觉得,很少有人记得黄浦江地下隧道挖到一半的样子,很少有人记得修地铁时挖掘机趁夜运作的情景,没有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的人,无法想象这个城市曾充斥的味道多么复杂,这股复杂中有一种没有秩序但很强劲的生命力。

“也可能是因为此刻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建造好的景观过于完整,过于有规则、有迹可寻。”她说。

近五年,周嘉宁在小说里反复勾勒着上海20世纪90年代末到世博会举办的2010年之间的十多年。“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地铁线路越来越多,高架并拢,从浦西有了通往浦东的隧道。”周嘉宁人生的前20年都在上海静安区学习和生活,而她曾相当熟悉的区域如今只有用手机导航时才能不迷路。

从19到40岁,周嘉宁将对上海城市发展的观察嵌入了她的个人写作中:从中学时代那些明亮的青春校园,到千禧年前后年轻人穿梭在迷宫一样的都市,热烈而迷茫,再到最新的小说集《浪的景观》中,她描画着城市更新迭代背后的历史时代之重,还有由此连接的更广阔的世界图景——在其他国家,年轻人也有相似的城市经验。

学者张新颖曾在长篇小说《密林中》的序言里评价周嘉宁“似乎一直深陷在她这一代人的经验里面”。“读她的文字,会强烈地感受到文字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才是写作发生、进行和持续的理由。”

小说集《浪的景观》的故事也都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之间:《浪的景观》是试图成为新世纪弄潮儿的“我”和朋友做服装生意,又被时代大潮席卷而去;《明日派对》则由午夜电台连接起一群年轻人的友谊,小说中的角色遍历上海、南京、北京,他们乘坐的皮划艇沿上海的苏州河滑行,河道变化也承载着城市与时代的变化;《再见日食》是日本作家满岛拓在20年后重回美国小镇,与青年时代的旧友重逢,他们来自不同国家。

2016年秋天,周嘉宁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国际写作项目,她认识了三十几个非英语母语的写作者,很多人喜欢波拉尼奥和大卫·华莱士,“争先恐后地表现出对村上春树的蔑视”,都听鲍勃·迪伦的歌长大。三个月的集体生活中,大家住在像大学宿舍一样的简陋宾馆,一起吃饭、上课,一起去华盛顿、新奥尔良以及纽约。周嘉宁进一步感受到“世界的构成非常复杂”,想重新认识它。

作家张悦然与周嘉宁相识于2000年初,最初因写作相识的朋友中,有很多人已经不写了。在她看来,周嘉宁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到了堪称倔强的地步,“她身上的坚韧和恒久、持续关注的耐力非常大,否则人非常容易被世俗的世界击垮,失去精神上的魅力。她总是用特别大强度去关注人的精神变化,关注精神世界的坍塌和重建。”

张悦然最偏爱《再见日食》这篇小说。小说中,四十多岁的日本作家拓重返少年时参加写作项目的驻地,在十几岁时参加这个国际交流項目后,拓从日文写作变成了用英文写作,是为了让这些散落全球的朋友们再遇到他的小说时,能读懂它。

周嘉宁以二十多年的持续写作确定了其作为创作者的观察坐标,在描画迅速更迭的城市景观的同时,始终用极大的强度去关注人在其中的精神变化。周嘉宁的新作《浪的景观》关注全球化语境中成长的一代青年,她在小说中重新编织她亲历的21世纪最初10年,书写这个时代中人们精神世界的坍塌和重建。

猜你喜欢
张悦然作家景观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张悦然: 哥特少女已成熟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青春路上 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