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夫妇和他们没有血缘的“大孩子”

2024-01-09 15:53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襁褓堂哥领养

1988年12月,重庆城区少见地下了一场大雪。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陈正群从堂哥手中接过赵波,她看着怀中的婴儿,说得朴实:“这是大事,我要回去商量。”这一“商量”,陈正群夫妇便当了赵波35年的爹和妈。一声“妈”,也成了赵波能喊出的,最洪亮的声音。

缘起,她说:这是一条命

陈正群的家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尤其客厅的茶几,一尘不染。记者忍不住称赞她勤快,她却回答:“东西不能放多了,小波不懂,会拿走。”小波就是陈正群领养的弃婴。“小波到现在都只能说一个字,大小便后也要人帮他收拾,三十多年都是我和丈夫赵良铭在照顾。”陈正群说,她至今记得领养赵波那天,重庆罕见地下着雪。快到中午时,她下楼买菜,遇到了堂哥。

“三妹,你看这个娃,能不能养?也是一条命啊。”堂哥叫住陈正群,一边问,一边将襁褓里的孩子给她看。厚厚的襁褓里,还放着药品和奶瓶。

“这娃是哪儿来的?”陈正群惊讶地问。“我在邹容烈士纪念碑下面捡的,我家有个娃了,养不了,要不你抱回去养吧,当救一条命。”堂哥说。

陈正群刚结婚两年,领养孩子这样的大事她一个人做不了主。但婴儿气若游丝的呀呀声哭得她心里直喊疼,转念把襁褓包好,抱回了家。

看着哭声还没有猫叫声大的婴儿,赵良铭这个手扛肩挑的铁汉子也心软了。“养着吧,这是一条命。”夫妻俩甚至都没有考虑,以他们当时的经济能力,如何将一个病恹恹的孩子拉扯大。

医院的诊断书不出所料的残酷:哮喘、癫痫、漏斗胸,先天智力残疾,随便一项都能压垮这个普通的家庭。城里治不起,陈正群夫妻就带着赵波回到了璧山老家,一边求医一边种地,靠打零工维系生活。

夜里,赵波不舒服要闹,夫妻二人就一个上半夜一个下半夜抱着哄。这样的日子过了大半年,为了给赵波治病,赵良铭又一个人回到重庆城区当“棒棒”,陈正群则在家里一边种地一边照顾孩子。一亩多的田地,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

牵绊,孩子喊出了“媽”

“这个孩子太拖累你们了,还是送走吧。”许多年来,这样的话陈正群听过不知多少次,但每次她都拒绝了。

1995年,陈正群的女儿出生了。随后的几年里,亲戚朋友认为赵波是“拖油瓶”的声音越来越大。不得已,陈正群夫妻俩将7岁的赵波送到福利院。

那些日子,陈正群成天以泪洗面,饭也吃不上两口。3岁的女儿也总是吵着要哥哥。“要不我们去看看吧,如果过得好就让他在那里,如果不好,我们就带回来。”赵良铭主动说出想法。次日,夫妻二人就来到福利院。走进福利院,她站在窗外就看见一条长凳上挤着十多个孩子,她一眼就看到了赵波。小小的赵波也在此时向她望来,一眼就看到了陈正群。“妈——”这个原本说不出话的孩子,突然口齿不清地嘶喊出声,跌跌撞撞地跑向她。陈正群一把抱住奔来的赵波,母子俩哭成一团。那天,夫妻俩再次把赵波带回了家。

坚强,我们继续养育他

珊瑚湾社区的环卫都是陈正群的工作范围,她每日早上8点准时到岗,初扫一遍街道就是三个半小时。这期间,赵波始终跟着他。虽然智力依然残疾,但赵波已经可以帮她拉100公斤重的垃圾桶了,她养的小男孩也终于“长大了”。

好景不长,去年7月,赵良铭被诊断为脑梗,这个坚强了半辈子的女人终于哭出了声,她拉着医生说:“无论如何,都要救他!”接二连三的打击没有压垮这个家,虽然还有外债,但赵良铭总算化险为夷。“现在他的手臂还动不了,但我相信通过康复训练会有起色。”陈正群说得很自信。

“只要我们有口气,能动弹,这孩子我们就不会丢下,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继续养着他。”陈正群说。

(摘自《成都晚报》)

猜你喜欢
襁褓堂哥领养
幸福 其实就是……
成长
Who gave me my ears
吃喜酒
吃喜酒
被领养出的人生赢家?
表堂哥
为啥呀?
大家族de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