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传承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互构探析*

2024-01-09 22:11陈洁标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澳门

陈洁标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 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中心,广东 深圳 518055)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许多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消失,因此传承和保护这些技艺变得尤为重要。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首先需要重视文化认同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认同和传统技艺的传承是相互关联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是强化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之一。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从而促进文化认同的形成和加强。同时,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依托岭南文化,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形成更加包容和丰富的文化认同元素,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也可以为传统技艺提供更好的环境和资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现状与发展

文化认同是指个人或团体对于所属的文化或文化群体的认同感。它包括人们对自己文化特征的理解、认知和接纳,同时也涉及对其他文化群体的认知和接纳程度。文化认同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的家庭、社交环境、教育背景、媒体等因素。它与个人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方式、审美观念等息息相关,是个人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香港文化认同现状

香港历史上长期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因此,香港文化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元素。传统中国文化、英国殖民地时期的西方文化以及其他东亚国家的文化都对香港产生了影响。语言上,香港的官方语言是中文(粤语),常用的口语是粤语,而英语则在商务、政府和教育领域被广泛使用。传统艺术形式,如粤剧、曲艺、传统舞蹈和戏曲等,在香港的演出和庆典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展示与传承。在许多传统佳节,如春节、中秋和端午等,香港官方或民间都会举办龙舟竞渡、舞狮表演、花灯展览等一些节庆活动,极大吸引了众多本地居民和游客的参与。在饮食文化上,香港也以其丰富多样的美食而闻名,从街头小吃到高级餐厅提供了各种口味和料理风格,其中包括著名的点心、烧腊、海鲜等,较好地融合了中式、西式和其他亚洲美食。这些都体现了香港是一个历史悠久、具有独特文化的城市。

1997 年香港回归中国后,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香港实行了“一国两制”的特殊政策。根据《基本法》第六章,香港具有自行制定各项文化政策的权利,包括保护和发展香港的文化产业、推广香港的文化艺术以及维护香港的语言文化等。特别是《基本法》第一百四十条指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制定文化政策,以法律保护作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所获得的成果和合法权益。”[1]然而,近年来香港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社会动荡。特别是2019 年的修例风波,一些反对派和示威者采取激进手段,甚至有未成年人参与其中,导致了社会秩序的严重破坏,对香港的国际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社会现象背后反映了部分香港市民在文化认同方面,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缺失。究其原因,可能是香港长期以来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受西方文化影响,形成了与中国大陆有所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导致部分香港市民对于自身身份认同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说,尽管香港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随着香港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香港会逐渐实现文化自信,建立起更加独特、充满活力的文化认同。

(二)澳门文化认同现状

澳门历史上的殖民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同样都对澳门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观澳门的发展历程,文化认同相对于香港来说更为稳定和多元化,政治、旅游等因素也对澳门文化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葡萄牙语是澳门的官方语言之一,许多葡萄牙文化元素也被澳门人所接受,例如葡萄牙传统的建筑、音乐、饮食等。此外,澳门的地理位置也让它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心。澳门位于中国大陆与东南亚之间,周围地区的文化元素都对澳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澳门的传统舞蹈和音乐中就融合了中国、葡萄牙和马来西亚等地的元素。此外,澳门也积极推广葡萄牙文化和澳门特有的文化元素,例如澳门的娱乐业和餐饮业等,都融合了多个文化元素。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一直倡导“多元共融”,让不同文化在澳门和谐共存。如:支持不同文化的艺术节和文化活动、提供多语种的公共服务和教育、设立跨文化交流中心等。此外,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也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尊重,如在教育和宣传方面强调尊重多元文化,以保持澳门的独特文化氛围和魅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澳门的食物文化。中西合璧的葡式糕点、中式粤菜、澳门特色小吃、菲律宾、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美食等。澳门的餐馆和小食店大多数都可以提供多种不同文化的美食。这种文化融合的现象也反映了澳门多元文化的特点。

相比香港,澳门的政治稳定度更高。政治环境的相对稳定也有助于澳门在维护和促进多元文化方面更有动力和信心。同时,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也一直在鼓励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如举办国际文化节、多元文化交流活动等[2],这有助于澳门在多元文化方面的发展和认同。此外,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还积极推动本地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例如设立文化遗产基金、修缮历史建筑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澳门人对本地文化的认同和传承。自回归以来,旅游业一直是澳门的支柱产业之一。澳门的旅游业不仅仅是旅游观光,更是展示澳门文化和历史的窗口。澳门的葡式建筑、中西文化融合的美食和文化遗产等,都成为了澳门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澳门本地的文化和历史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也为本地文化的认同和发展提供了支持。但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扩张和发展,一些人也担忧澳门的本土文化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例如,一些本地的文化活动和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类问题需要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制定政策或措施来保护和发展澳门的本土文化。

(三)“粤”文化认同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东省内城市主要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个珠三角城市”[3]也具有独特的文化。岭南文化是广东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它包含了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多个分支,融合了广东地区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传统文化特色。

岭南文化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接纳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元素,并加以吸收、改造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南粤地区一直是一个开放的商贸重镇,与外界有广泛的交流和接触。这使得南粤地区的文化认同更容易融入多元文化和异域文化。南粤地区的居民习惯于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交往,接受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从外来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在广东人的心理和精神层面,本土多元文化和异域文化已经渗透到其日常生活和思维中。他们习惯于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包容不同的观点和习俗。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使广东人形成了开放、灵活和适应性强的文化特点。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例。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具有独特的广府文化元素。广府文化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尊重家庭、重视教育、崇尚礼仪、重视人情关系为其特征。广州作为广府文化的发源地,这种文化在广州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相比之下,深圳作为一座新兴城市,虽然有着发达的经济和科技,但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对较少。近年来,深圳市政府也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且在一些公共空间中增设了传统文化的元素,例如在公园中设置传统文化展览和活动,以及在市区内建设文化公园等。珠海则通过打造岭南文化重镇,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例如,珠海市传统文化促进会,通过鼓励传统文化研究和发展,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传承基地,整合珠海地区非遗资源,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总的来说,南粤地区的广东人将本土多元文化和异域文化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形成了广东人独特的文化认同和身份。

(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核心内涵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交通、通讯等技术的进步,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便捷,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和共享也成为可能。这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核心与内涵提供了可能。

(1)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核心。在大湾区的文化认同方面,中华文化是其核心,是根和魂。“粤、港、澳”三地从文化历史源头看同属中华民族文化。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认同中,中华核心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语言上。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湾区的主要语言之一,广东话和潮汕话等方言在大湾区也十分流行。二是饮食文化上。中华文化的饮食文化包括了八大菜系和各种小吃等,它们的影响已经融入到大湾区的饮食习惯中。如广东的粤菜和潮汕菜在大湾区的各个城市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三是传统文化艺术上。中华文化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在大湾区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粤剧与京剧、越剧、黄梅调均共同起源于齐言体民歌。此外,木偶戏、道教音乐等传统文化艺术均在大湾区拥有很多的观众。四是在理念上。中华文化强调传承和创新,这种理念在大湾区的文化认同中也有体现。大湾区不仅注重传承传统文化,也十分注重文化的创新和融合,如深圳的设计、广州的音乐、香港的电影等文化产业都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是大湾区文化认同的核心,它代表了大湾区的历史和文化基因,同时也是大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湾区的文化认同中,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都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又能够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大湾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认同的内涵多样性。要建构大湾区的文化认同,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多种文化类型的平行共进和多元内涵。在大湾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并存,岭南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多元文化并存”[4]。这些文化类型共存,互为补充,需要以包容性、融合性的方式建立共同的文化认同,而不能只关注其中一种文化类型。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一个更加多元、丰富、共同的大湾区文化认同,为“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5]。一是大湾区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地区,拥有着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特色。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湾区的文化认同内涵应该是包容性的,能够融合不同的文化元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的文化认同。比如,可以通过推广多元文化节日、举办多元文化艺术展等方式,展示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让不同文化类型平行共进。二是大湾区的文化认同内涵需要建立在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中华文化是大湾区文化认同的核心,但同时也需要包含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元素。比如,可以通过传承和发扬岭南文化、香港文化、澳门文化等地区的文化传统,让这些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并共同构成大湾区的文化认同内涵。三是大湾区的文化认同内涵需要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这些价值观可以是多元文化中共同存在的核心价值观。毋庸置疑,粤港澳三地文化精华部分:如共同文化符号、文化理念及共有的思维模式,正是因为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得以传承至今。通过包容不同文化元素、融合中华文化和其他文化传统、强调共同的价值观等方式,建立共同的文化认同内涵。这样才能够在大湾区建立起更加丰富、多元、共同的文化认同。

二、粤港澳大湾区传统技艺传承的时代价值分析

在经济学上,价值是商品的一种属性,衡量价值大小取决于生产这件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在哲学上,价值主要指的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衡量价值的主要看的是其效应量的大小。传统技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手工艺制作技术,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传统技艺经济价值,更是在哲学上,代表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劳动人民需要的文化与审美价值、精神与历史价值等效能。传统技艺体现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独特文化特点和传统美学观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区,传统技艺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传统技艺为例,香港有凉茶、中式服装制作技艺(香港中式长衫制作技艺)等2 项传统技艺。澳门同样有凉茶、土生葡人美食烹饪技艺2 项传统技艺。而粤(珠三角九市)就有10 项:佛山市的石湾陶塑技艺、广州市的家具制作技艺(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广彩瓷烧制技艺、米粉制作技艺(沙河粉传统制作技艺),肇庆市的端砚制作技艺、省文化厅的凉茶、江门市的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东莞的龙舟制作技艺及传统香制作技艺(莞香制作技艺),深圳的月饼传统制作技艺(安琪广式月饼制作技艺)。除三地的传统技艺之外,其他非物质文化资源同样丰富,除粤剧、凉茶外,粤(九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5 项,香港有18 项,澳门则有13 项。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现有传统技艺的实际,从技艺的类型及特点来看,可以从手工技艺、美食技艺、文化艺术技艺、民俗技艺等几类进行分析。

(一)手工技艺的文化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的手工技艺非常丰富,包括了陶瓷、刺绣、木雕、铜器等各种手工制作技艺。其中,广东省肇庆市的端砚、香港的戏棚搭建技艺、澳门的神像木雕等都是比较有名的代表[6]。手工技艺的特点是以精湛的手工技巧和精美的艺术效果为主要表现形式,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手工技艺的创作过程涉及到艺术家的想象力和技能,通过手工制作的物品可以传达情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同时,他展示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独特性。通过传承和发展手工技艺,人们能够保护和传播自己的文化身份,使其得到认可和赞赏。手工技艺的设计和装饰元素常常与特定文化的符号、图案和传统相结合,成为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重要表达方式。

(二)美食技艺的文化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的美食非常出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例如广东的粤菜、澳门的葡式糕点、香港的“滑过丝袜的奶茶”等。粤港澳地区美食技艺丰富多彩,融合了中国各地的烹饪技艺,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具有味道鲜美、精致烹饪、健康营养等特点。美食技艺通常是代代相传的,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技艺,我们能够连接过去和现在,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美食技艺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美食,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和相互了解。美食技艺的融合也能创造出新的味道和风味,丰富人们的饮食体验。它们代表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独特的历史、地理、气候和文化,同时也成为人们交流、认同和共享的重要元素。美食技艺的文化价值在促进文化多样性、社会凝聚力和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文化艺术技艺的文化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艺术也非常丰富,包括了戏曲、音乐、绘画、书法等多种形式。例如广东的粤剧、香港的地水南音、澳门的道教科仪音乐等都是当地的文化特色之一,反映了这些地方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艺术类传统技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艺术性强。文化艺术类技艺注重艺术表现和艺术价值,强调审美效果和艺术创新。这类技艺往往需要艺人有一定的表演技巧和艺术修养,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二是表现形式多样。文化艺术类技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戏曲、舞蹈、音乐、绘画等形式,也可以是庆典、祭祀等文化活动。这种多样性不仅使得技艺本身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性,同时也让人们在欣赏和体验这些技艺时,能够感受到更丰富、更多样的文化内涵。三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艺术类技艺通常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它承载了一定历史和文化信息,反映了当地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

(四)民俗技艺的文化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的民俗技艺也非常丰富多彩,如广东的龙舟节、香港的中秋节的大坑舞火龙,澳门的苦难善耶稣像出游、土地信俗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俗表演和传统技艺。这些传统技艺不仅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重温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7]。民俗技艺一方面具有区域性强特点。民俗技艺的发展受到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地区和民族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民俗技艺通常是特定地区或民族的文化符号,代表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统。同时,民俗技艺传承性也较强。民俗技艺一般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的,因此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在这个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代代人用心地传授和学习,从而保证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民俗技艺一般具有生态友好特点。民俗技艺通常以天然材料为主要原料,制作工艺也较为简单,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民俗技艺被视为一种生态友好的文化形式,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相符。

总体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的传统技艺类型非常多样化,涵盖了手工艺、美食技艺、文化艺术和民俗技艺等多个方面,反映了这个地区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三、传统技艺传承及其文化认同的挑战

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涉及众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个体在接受文化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对自己所处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对该文化价值观、信仰、行为模式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历的变化,个体的文化认同也会有所改变。传统技艺的传承及其文化认同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得到政府、社会和大众的关注和支持,以确保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一)历史文化断层的困境

首先,历史文化断层通常伴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文化和技艺逐渐被冲淡和遗忘。而传统技艺往往根植于特定的价值观念中,随着时代的演进,新的价值观念可能取代了传统价值观念,导致传统技艺的边缘化。特别是随着人们从关注传统文化和技艺转向关注现代化的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直接导致了许多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数锐减,传承的过程中断或面临断层。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其次,历史文化断层导致文化认同的混淆。一是在文化断层时期,传统技艺传承者可能受到社会动荡、政治冲突或经济困境的影响,从而导致技艺的失传。这种中断可能会在之后的时代里变得难以弥补,因为失去了传统的师傅和学徒的传承体系。以香港为例,在回归前,“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被‘港独’分子控制,‘黄师’更是猖獗泛滥”[8],回归以来,某些人片面理解一国两制理论,强调香港制度的与祖国大陆制度的差异,人为制造文化断层,影响文化融合进程。二是文化断层将冲击人们的文化认同。传统技艺通常根植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因此它们的产品或作品可能具有特定的社会和文化含义。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也可能发生变化。如果传统技艺产品不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或价值观,它们可能会失去原有的文化意义。

(二)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的困境

首先,传承者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存在差距。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专业技能和丰富的经验,传承人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然而,在当今社会中,而现代社会更加追求便捷和高效。这使得年轻一代可能不太愿意投入时间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因为他们面临着来自新兴职业和技能的竞争。传承者可能面临来自社会的压力,要求他们融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脱节。这可能导致传承者在自己的文化认同与社会期望之间感到矛盾,降低他们的文化自豪感。这也导致了许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进入城市或者接受现代教育,这使得传统手工艺技能的学习者越来越少,进而影响文化的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传承者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困境还体现在职业偏见上。一些现代行业如医生、律师和工程师等职业通常受到更多社会认可和尊重。传统手工艺虽然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但在某些社会中可能被视为较低地位的职业。传统手工艺人在社会中可能被边缘化,因为他们的职业通常被认为是低地位的。这可能导致他们感到被忽视或不被重视,降低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其次,传统技艺行业经济收入不稳定与现代其他行业高收入之间的矛盾。传统手工艺人通常以手工制作为主,收入相对不稳定且较低。相比之下,一些现代行业如科技、金融和医疗领域通常具有更高的薪资和福利。经济压力可能使他们难以专注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人是农民,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可能不如城市居民,这使得传承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不足。依靠传统技艺生活可能不够稳定或经济上不够可持续,因此,他们可能被迫寻求其他职业,导致文化自豪感的减弱。传统手工艺技能的传承需要工作者对文化和技艺的热爱和认同,而文化工作者的认同感不足则会影响传承的延续和发展。传统手工艺通常承载着特定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只有那些对自己文化和传统感到自豪并深受其影响的工作者,才能够真正传达并保存这一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在传承过程中需要有人愿意继承、发展,而这需要传承人具有文化自信心、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责任感等。

(三)权威性和认可度的困境

首先,文化政策的支持不足。相比较于商贸事务的政策支持,粤港澳三地之间的传统文化交往的密切性、畅通性仍有待提升,文化融通的政策支持不够深入。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和认可,以确保技艺的权威性和传承的稳定性。在实践中,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政府文化部门可能没有制定完备的文化政策或法律框架,以保护和促进传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缺乏相关政策可能使传统文化更容易受到外部压力和威胁。另一方面,政府可能未能提供足够的奖励计划、补贴和文化基金经济支持,以促进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发展。然而,传统技艺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代表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独特文化和历史。这些技艺的传承需要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支持和认可,以确保它们的权威性和传承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这些技艺在未来得到传承和发展,让它们继续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做出贡献。但由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不高,政府和社会很难给予传统文化和技艺以充分的重视和保护。

其次,文化教育与文化宣传不足。一方面,教育体系可能未能充分包括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教育,导致年轻一代缺乏对这些文化的认知和兴趣。这可能导致传统技艺传承面临危机。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但这些资源不一定容易获得,尤其是在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缺乏教育和培训机会可能导致技艺的知识和技能传承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宣传和推广可能受到限制。缺乏宣传可能使更多人对这些文化和技艺知之甚少,进一步降低了它们的认可度,从而影响传统技艺的传承及其文化认同。

(四)国际认同问题的困境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科技的发展,很多传统技艺面临着被忽视和淘汰的风险。首先,传统技艺的生产成本通常比现代技术更高,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手工劳动和特殊的材料。这使得传统技艺的价格更高,可能无法与大量生产的现代产品竞争。此外,许多传统技艺需要大量时间和专业技能来制作,这也增加了成本和制造难度。其次,传统技艺的技术难度通常比现代技术更高。这些技艺通常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这使得传统技艺在技术创新和改进方面受到限制,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最后,传统技艺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需求通常较低。传统技艺通常是一种文化遗产,它们在某些市场上可能没有足够的认知度和需求。此外,许多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便宜、现代化和大众化的产品,而不是昂贵和独特的传统技艺产品。

四、加强传统技艺传承,促进大湾区文化认同

“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文化虽然有着同源共生的特点”[9],但由于历史背景和发展路径的不同,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方向。特殊时期的事件或环境可能会导致文化认同的危机,寻求文化认同的方法应该是通过深入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特别是保护传统文化和传承传统技艺,通过传承传统技艺,可以让年轻一代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传统技艺传承内在认同体系建构的过程

传统技艺传承与文化认同的关系非常密切。传统技艺传承属于文化的非物质遗产要素。它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财富,它不仅仅是技术和技艺,还包括相关的思想、价值观、信仰等文化要素。通过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人们不仅可以获得实用的技能,更能够深入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观。同时,在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与文化的联系,从而加强对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技艺传承人内在认同体系是一种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和珍视,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知和承诺,也是对技艺创新和发展的信仰和追求。这种内在认同体系对于传承人在技艺传承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传承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过程中所持有的一种内在认同感和价值观念,它对传承人的行为、态度和选择产生深远影响。传统技艺传承内在文化认同体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认知阶段。这一阶段是个体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认知和了解的过程,包括对文化的起源、传统、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和理解。在这一阶段,个体可能对自己的文化感到好奇和兴趣,但并没有形成强烈的认同感。认同阶段。这一阶段是个体对自己所处文化环境开始认同和接纳的过程,个体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文化背景而感到自豪和自信。在这一阶段,个体开始将自己视为文化群体的一员,愿意接受和遵守自己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强化阶段。这一阶段是个体对自己文化认同感的加强和巩固的过程,个体可能会积极参与自己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如参加文化活动、传统节日庆祝等。在这一阶段,个体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甚至会形成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融合阶段。这一阶段是个体对自己文化认同感的融合和整合的过程,个体可能会将自己的文化认同和其他文化进行对比和学习,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并融入自己的文化认同中。在这一阶段,个体的文化认同不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而是成为了一种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态度。总之,个体对自身文化认同的递进关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个阶段都会对个体的文化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塑造。

(二)传统技艺传承与文化认同建构的影响因素

传统技艺传承与文化认同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影响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化认同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样的。

(1)社会经济环境是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在社会经济繁荣的环境下,人们的经济利益和物质需求往往成为主要的关注点。这可能导致人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追求经济利益和满足物质需求上,而忽视了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和认同。传统技艺和文化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传承和继承下去,因此经济利益的冲击可能会导致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其传承和认同。

(2)教育水平对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化认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和技艺,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首先,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从而培养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其次,教育可以教育人们如何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艺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从而使人们更加热爱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再者,教育可以通过传承传统技艺,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最后,教育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深厚的文化认同。

(3)文化政策对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化认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的文化政策可以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可以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一是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如扶持传统技艺的传承、保护传统手工艺等,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从而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二是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珍贵性和独特性,从而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三是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从而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传承人群是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化认同的核心。如果没有足够的传承人,传统技艺和文化就会逐渐消失。因此,需要为传承人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支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传统技艺和文化的教育培训机会,为传承人提供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传统技艺和文化。同时,通过提供资金支持,资助传承人开展相关的传承和保护活动,例如建立传统技艺和文化的展览馆、博物馆等,或者支持传承人开设工作室、培训班等,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传统技艺和文化。

(5)社会价值观念也对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如果社会价值观念偏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人们可能会忽视传统文化和技艺,从而影响其传承和认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可能会被视为过时和陈旧,失去了吸引力。这种价值观的改变可能导致人们不再重视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传承和认同,从而使其逐渐消失。

(三)加强传统技艺传承引导,促进大湾区文化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拥有丰富的传统技艺和文化。主流价值文化建构需要靠人来完成[10],加强传统技艺传承引导,是促进大湾区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举措。

(1)政策制定和落实方面,要加强传统技艺传承引导,促进大湾区文化认同,需要在政策制定和落实方面下功夫。一是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包括传统技艺传承基地的建设、传承人培训和就业、传统技艺和文化产业的扶持等方面。这些政策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二是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团体,负责传统技艺传承工作的组织、管理和推广,这些机构或团体可以包括传统文化协会、传承人协会等。这些机构或团体应当能够发挥其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技艺和文化方面的作用。三是政府可以投入一定的资金和资源,建立传统技艺传承基地,为传承人提供传承和保护传统技艺和文化的场所和资源,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传承或保护工作。这些基地可以包括传统技艺传承中心、博物馆、艺术学院等。四是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传统技艺和文化的宣传推广,例如开展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文化交流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传统技艺和文化,“从而增强大湾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11]。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扩大传统技艺和文化的传播范围。

(2)市场机制方面,通过鼓励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探索新的营销模式和渠道,开拓新的市场,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促进大湾区文化认同。一是通过向新一代传授传统技艺,可以确保这些技艺在未来得到传承。同时,传承也需要包括传统技艺在现代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确保它们在现代产业中仍然有用武之地。同时,为了保持竞争力,现代产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传统技艺可以为现代产业提供灵感和资源,例如在产品设计中融合传统元素,或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这不仅可以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也可以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政府可以提供一些创新和研发的支持和鼓励,以促进传统技艺和现代产业的结合。二是尝试通过创新营销渠道。“流量经济下的多媒体产品和虚拟产品已经被证实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宣传效果”[12],传统技艺的市场前景与其营销渠道密切相关,传统技艺的非物质性与互联网经济契合度高,可尝试通过创新营销渠道将传统技艺产品推向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例如,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新渠道,拓展传统技艺的市场空间。三是提高传统技艺的生产技术和质量。传统技艺的产品品质和技术水平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通过鼓励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高传统技艺产品的生产技术和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总之,通过创新营销渠道、提高产品技术和质量、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相结合,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以期促进大湾区文化认同和经济发展。

(3)教育培训方面,加强对传统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传统技艺的专业化水平,鼓励民间组织和企业积极开展传统技艺培训和交流活动。传统技艺的传承需要有人才的支持和推动,因此加强对传统技艺传承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非常必要。一是学校开设传统技艺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传统技艺的历史、文化和技术,培养学生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和热爱。二是学校开设传统技艺专业,提供系统的传统技艺教育。三是通过比赛和展览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的兴趣爱好,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例如,举办传统技艺比赛和展览,让年轻人了解传统技艺的精髓和魅力。四是政府和企业可以开设传统技艺培训班和实践机会,让年轻人了解传统技艺的实际操作和技术,提高传统技艺传承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五是政府可以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来填补传统技艺领域的人才缺口。如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海内外的传统技艺大师和专家来传授技艺和指导传承人才。

(4)文化交流方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和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推动传统技艺的国际传播。粤港澳大湾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加强文化交流将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促进大湾区文化认同。一是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如文化节、文艺演出、艺术展览等,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部的文化交流和沟通。二是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和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分享和交流传统技艺的历史、技术和文化内涵,增强人们对传统技艺的了解和认识。三是举办传统技艺展览,展示传统技艺的魅力和精髓,提高人们对传统技艺的认知和兴趣。四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推广传统技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学术研讨会、传统技艺展览和国际文化交流等手段,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传统技艺,增强大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澳门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澳门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的回溯与思考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澳门回归日
发生在澳门的几场微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