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彬
摘 要
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与自主学习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形式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多一致性。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渗透元认知知识,促进学生自立;加强元认知体验,促进学生自为;进行元认知监控,促进学生自律,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丰富自主学习策略。
关键词
元认知 道德与法治 自主学习
元认知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元认知是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活动,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过程、其动态和自我认知能力、静态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也包括对这些过程的积极检测和监控调控。”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新课程倡导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运用元认知理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开展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方面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自立、自为、自律,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渗透元认知知识,促进学生自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确认识与了解自身认知水平与能力,是高效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任务的前提。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自身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与学习风格的基础上创设科学、合理的学习环境,才能有效开展学科知识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分析学习任务、掌握认知策略等过程,渗透元认知知识,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认知,使他们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立性,彰显个性特征,实现自立。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集体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扬长避短,合理调配个人能力资源,融入集体生活和学习。如在《“我”和“我们”》教学中,不同性格的学生选择参与的集体生活是不同的,笔者引导学生谈谈平时放学后、课间参与什么样的集体生活,思考与分析不同集体生活带来的不同快乐,同时提醒学生在参与集体生活时要注意安全、注重合作等,促进学生自我分析,学会交流。
2.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任务
学生只有学会根据已有的信息数据主动地分析问题,学习能力才能真正得到锻炼,从而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链接”等板块时,笔者采用“调查→分析→精心准备→分步骤实施→总结”的教学路径,即在活动前,先调查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自我理解能力,然后考虑要做哪些知识准备,制订详细的实施计划,分步骤完成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反思和调控学习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引導学生掌握认知策略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正确地选择和运用认知策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促使他们挖掘自主学习潜力,培养积极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如在《公民基本义务》教学中,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前,笔者让学生围绕课题自主提问。有学生问:“怎样区分不同的义务?怎样履行义务?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并找出答案,如果遇到不懂之处,先做好标注,再想办法解决。学生们想到了网络查询、查阅书籍、咨询身边的专家等多种学习途径。经常性地开展认知策略训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加强元认知体验,促进学生自为
元认知体验是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自为是自立的体现和展开,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发生的前提是体验,学生有了深刻、丰富的体验后,才能自我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发展。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强元认知体验,促进学生在学习上自为。
1.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自我构建
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实现认知的自我构建。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身心愉悦地学习、探究、交流,有利于学生主动、独立地生成新观点,升华认知。如教学《情绪的管理》一课,笔者请学生演一演装修风波,学生通过扮演生活中装修工人和邻居的角色,体验了邻居之间发生摩擦时的气愤、争执,通过这种情绪体验再思考怎样做可以避免争吵。在体验中,学生实现了关于公民的权利和行使权力界限的认知的自我构建。
2.在亲历的生活体验中自我选择
生活是学习的基础。把教学内容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地思辨和选择。如在教学《网络改变世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带来的便利和隐忧;教学《合理利用网络》时,让学生说说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利用网络。这些问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联系生活,反思生活,提升综合素养。
3.在模拟的情景体验中自我探索
元认知训练原则指出丰富学生元认知体验可以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通过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探索中成长,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在教学《公民基本权利》一课时,笔者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课堂情景剧表演活动;选取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某项基本权利,以“我们的某某权利”为主题组织活动。学生们围绕主题展现该项权利的相关生活场景,进一步理解了权利在生活中如何落实。
4.在参与的实践体验中自我创造
在生活中,为了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学生需要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深化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如在教学《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时,在体会了汉字魅力后,笔者设计了“汉字的宣传员”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创作汉字的宣传海报,带着宣传海报走进社区,向人们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隽永意蕴和深远影响,充分展示汉字的魅力;活动结束后,邀请被介绍人对宣传员进行评价。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而且让学生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他们的自我创造能力也得到训练和提升。
三、进行元认知监控,促进学生自律
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意识活动作为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它包括以下四个步骤:制订计划、执行控制、检查结果和采取补救措施。学习上的自律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约束或规范。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元认知监控,逐步培养学生自律。
1.培养自主制订计划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活出生命的精彩》时,笔者设计了“规划国庆假期”教学活动,具体环节如下:首先讲明计划的意义,通过搜集名人故事、讲述自身经历等方式,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认识“谋动而后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制订计划的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紧接着开展主题性“拟订计划”活动,比如在即将到来的假期中,应该做的事情有哪些?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最急迫的事情是什么?等等。假期返校后,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执行计划的收获,反思计划的可行性,为以后做规划积累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制订日常活动的计划,包含学习、娱乐、锻炼、做家务、阅读等方面,定期分享执行计划的体会,鼓励学生长期坚持,逐渐形成习惯,活出生命精彩。
2.培养自主检查结果的习惯
元认知的检查结果是指根据认知目标评价自己的认知结果是否完成。这一举措的落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学习动机,增强自律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如在一次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观察教师试种一粒籽的过程,讲解试种的要点,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笔者布置了实践作业,让学生周末自行选籽、试种,进行观察,撰写种植日记,并约定一个月后进行展评。在随后的教学中,学生经常主动反馈植物生长状况,讨论植物种植和养护的注意事项。为了完成一个月后的“自种植物展评”,学生要不断检查植物的生长情况,评价与反思自己的认知及实践结果,逐步养成自主检查学习结果的习惯。
3.培养自主采取补救措施的习惯
元认知监控的意义在于反思与调控,目的是有效促进认知活动的顺利完成。它强调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认知活动进行及时的修正、调整。
笔者借助班会课等时机,引导学生写种植日记,观察植物生长状态,如发现植物生长速度过慢、种子未能按时发芽或出现枯叶等生长不良现象时,要积极主动地向有种植经验的人请教,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进行浇水、施肥、除草、治病、改良土壤、增加或减少日照等补救活动,改善植物生长条件。通过种植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和调整策略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正,采取补救措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断深化元认知知识,增加元认知体验,开展元认知监控,引导学生探寻自身优势与不足,及时反馈和采取补救措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有效学习策略,培养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元认知视角下中小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D/2018/02/100)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