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明波
在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腾飞”展厅,展示了一台蒸汽机车的模型,它就是新中国试制成功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因机车在“八一”建军节前夕诞生,故将其命名为解放型“八一”号。
自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擅筑第一条营业性铁路吴淞铁路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73年间,中国铁路使用的全部是外国蒸汽机车,没有一台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机车。就连1933年中国专家自己设计的性能良好的KF1型蒸汽机车,也因国内没有制造能力而拿到英国去生产。
建国前,中国有机车4069台,分别由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生产,机车型号近200种。其中,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修筑胶济铁路所使用的蒸汽机车也是全部从德国运来。由于旧中国铁路线上使用的蒸汽机车种类庞杂,有人讥称旧中国为“万国蒸汽机车博览会”。
1952年初,新中国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国民经济恢复,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各行各业的建设离不开“铁路先行”,但铁路运输装备相对陈旧落后,成为制约铁路运输的“瓶颈”。当时正是抗美援朝的关键阶段,急需先进的铁路装备,保障重要物资运输,而中国却不能自己制造机车,工人们只能使用外国生产的旧零件对机车进行组装和修理。
为了能够拥有我国自行研制的先进的蒸汽机车,提高中国铁路的运输能力,铁道部决定由青岛四方机厂承担研制生产新型蒸汽机车的任务,我国自主制造蒸汽机车的征程从此开启。
四方机厂曾于1949年成功抢修“中苏友好”号机车,又于1950年成功改进仿制“国庆周年”号机车,积累了有关技术数据和丰富的研制经验。为尽快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四方机厂“新型机车设计小组”翻阅各类型蒸汽机车资料,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设计出“解放型”干线货运蒸汽机车方案。
当时,机车制造的关键技术都由国外厂家垄断,设计小组自力更生,针对车轴坯砖供应不足问题,用电炉冶炼的优质碳素钢铸冶出合格钢锭,还发明了将机车部分零部件用球墨铸铁材料生产的先进方法,解决了原先设计图纸中难以预见到的问题。
月牙板是机车上的重要部件之一,针对月牙板因淬火达不到质量要求的难点,设计小组成立“月牙板表面渗碳处理”技术小组,开展攻关战,使月牙板渗碳处理工艺达到设计要求,成功制造出机车月牙板,质量不但达标,而且达到当时国际同类型产品先进水平。
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重来,工人们自主研制生产零件1万多个,终于将制造中国机车的梦想变为了现实。1952年7月 26日,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八一”号试运行成功,8月份开始投入运营,肩负起抗美援朝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重任。
在此后几十年的岁月里,“八一”号机车始终奔驰在铁路线上,为祖国铁路运输和经济建设服务。直到1992年5月30日,“八一”号机车在淮南机务段光荣“退役”,后由四方机厂运回修葺,保存在厂区至今。
这台自重92.07吨、车长22.6米、構造时速80公里、模数牵引力236千牛的“解放1型”机车,结束了中国不能独立制造机车的历史,成为新中国机车“变修为造”的重大转折和闪亮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