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昀
1 型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β细胞破坏及功能障碍造成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高峰为10~14 岁[1]。目前1 型糖尿病尚无法治愈,其治疗目的为控制血糖使其达到最佳水平,并最大程度防止、延缓和减轻并发症[2]。1型糖尿病的治疗强调个体化原则,主张进行综合管理,灵活使用胰岛素、积极运动、合理膳食等治疗手段。胰岛素治疗是1型糖尿病综合治疗的关键环节,而适当的体育运动可增强患者胰岛素吸收,提高葡萄糖利用率,还能够抑制肝糖生成,对于控制血糖和促进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作用[3]。指南建议糖尿病患儿可在运动前、中、后血糖监测的前提下进行任何形式的运动[4]。因此,本次研究探讨采用胰岛素联合体育活动对1型糖尿病患儿进行治疗的效果,旨在为1型糖尿病患儿的治疗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9 月湖州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60 例1 型糖尿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 例、女性33 例;平均年龄(10.13±1.28)岁;纳入标准包括:①符合1 型糖尿病诊断标准[5];②年龄4~14 岁;③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良好;④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充分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剔除:①诊断为2型糖尿病者;②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者;③合并运动系统疾病无法行体育活动者;④合并严重感染者;⑤智力不全或合并精神疾病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 例。两组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表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参照指南[5]给予规范化治疗。对照组采用短效胰岛素联合中效胰岛素治疗,短效胰岛素三餐前20 min进行皮下注射,晚上10点注射中效胰岛素,起始剂量为0.5~1.0 U/kg,然后根据病情逐步调整剂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体育活动干预,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身体条件选择运动方式和强度,遵循安全、个性化、循序渐进的原则。体育活动以慢跑、骑车、跳绳等有氧耐力运动为主,每天1 次,每次30 min,年龄较小或无法坚持30 min 者,每天3 次,每次10 min,连续干预半年后进行随访。在体育活动前、体育活动后监测血糖,必要时在体育活动中加测血糖,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①分别于治疗前、出院后3 个月及出院后6 个月采集两组患儿空腹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②采用MiniMed 动态血糖检测系统监测平均血糖波动幅度;③分别于治疗前及出院后3 个月、6 个月统计两组每日胰岛素用量并测定两组患儿C肽水平;④观察治疗期间非严重低血糖事件(血糖水平低于3.0 mmol/L,有低血糖症状但不需要他人协助)、严重低血糖事件(血糖水平低于2.0 mmol/L,有低血糖症状且需要协助提升血糖水平)和酮症酸中毒(血糖水平高于16.7 mmol/L)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FPG、HbA1c及血糖波动幅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PG、HbA1c及血糖波动幅度比较
由表2 可见,治疗前,两组FPG、HbA1c 及血糖波动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0、-0.31、-0.15,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出院后3 个月和6 个月的FPG、HbA1c 及血糖波动幅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57、5.60、2.52、7.63、5.78、13.61,P均<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C肽和胰岛素用量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C肽和胰岛素用量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前,两组C肽水平和胰岛素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37、0.12,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出院后3 个月和6 个月的胰岛素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8、5.50,P均<0.05),两组C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45、-0.87,P均>0.05)。
2.3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比较 随访期间,观察组发生酮症酸中毒事件1 例次,非严重低血糖事件3 例次,严重低血糖事件1 例次。对照组发生酮症酸中毒事件2 例次,非严重低血糖事件9 例次,严重低血糖事件3 例次。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例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5)。
儿童1 型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明显增长态势,5 岁以下低年龄组儿童增长速度尤为突出,我国儿童1 型糖尿病防治形势不容乐观[6]。1 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缺乏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胰岛素治疗是1 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分为速效、短效、中效及长效制剂[7]。因个体化差异,儿童1 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并无固定模式和方案,在胰岛素类型和剂量的选择上,需综合考虑发病年龄、体重、发育阶段、病程分期、运动状态、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8]。胰岛素制剂最佳剂量因方案而异,其总体目标在于促使患儿达到最佳血糖控制,同时不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且不会影响其生长发育[9]。由于长期使用胰岛素,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因此探索联合治疗方案,加强血糖控制的同时减少胰岛素用量,对于1 型糖尿病患儿的长期血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动有利于控制体重,同时还有助于增加患者胰岛素敏感性,从而有利于患者长期血糖的良好控制。苏格兰校际指南网推荐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均需运动干预。美国运动医学学院则建议1 型糖尿病患者在40%~60%的强度下每日运动20~45 min,每周运动5~7 d。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对于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均有益,建议所有成年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150 min 体育锻炼,推荐每周进行2~3 次俯卧撑、哑铃等抗阻力锻炼,而对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天维持至少60 min 体育锻炼。同时,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对于血糖的管理控制也十分关键。在进行有氧运动时患者血糖浓度通常会出现下降;另一方面,抗阻运动有可能造成血糖一定程度升高,但相较于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更能够保持血糖稳定性[10]。国外有研究证实混合运动更有利于血糖控制[11]。同时,个性化饮食计划对于改善血糖至关重要,在进行体育运动前,需综合考虑患者每日糖类摄入及运动前后血糖等多个因素。
本次研究采用胰岛素联合体育活动对1型糖尿病患儿进行治疗干预,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后FPG、HbA1c及血糖波动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出院后3 个月及6 个月胰岛素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提示联合方案能够有效控制1 型糖尿病患儿血糖水平,并降低患儿每日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波动幅度。1 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中,低血糖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方案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采用胰岛素联合体育活动对1 型糖尿病患儿进行治疗干预,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降低每日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波动幅度,疗效确切,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