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瑶 王倩 郭亚琪 XU Yao WANG Qian GUO Yaqi
以桂林市秀峰区凤凰山水逸境项目规划为例,从地域人文、自然资源、场地现状等方面,探讨喀斯特山地地貌下建筑规划布局与平面设计策略。通过梳理场地条件、呼应景观资源、创新建筑组合等方式,将建筑规划设计与场地资源有机结合,使场地发挥最大价值,突出山水城市特征,形成园林城市架构。启发根植于当地自然文化土壤的建筑规划布局思考,营造具有人文价值的居住生活空间。
山地人居;地域人文;人居环境;文旅康养;山水城市
“建筑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从自然、人文、环境角度出发,以建筑师的责任感营造出人性化空间,理性地回应城市、乡村、自然的场所反馈”,是设计师应长期坚守的设计观念。
本项目位于山水名城——桂林,桂林是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城市。在此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中开发与利用土地,需更充分地研究地形特点,挖掘自然条件与人文资源。规划布局应从场地的地形特征出发,在尽量保持原有地貌结构形态的基础上,通过对空间脉络的梳理,体现文化内涵,突出场地气质。
在复杂地形规划中,需注重场地划分,合理利用地形。例如,通过对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坡度场地的切分,深度研究契合区域的建筑功能形态,进而整理空间逻辑;通过建筑形式或组合手法的变化,契合场地坡度,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实现节能节地、可持续的生态设计理念。
场地位于桂林市秀峰区,紧邻国家4A级景区芦笛岩,距桂林市中心城区约4.2km。周边景观资源丰富,三面环山,南望芦笛岩,东临桃花江,与城区隔桃花江相望。场地内有燕山、庙山2座山体,可建范围内大部分地形坡度集中在10%以下且以5%以下为主,与庙山、燕山、红山及桃花江畔相接处有部分为25%左右。周边交通便利,但场地内缺乏道路联系,可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场地内为原生态景观,自然且静谧,颇有“桃源之境”的氛围,在周边丰富历史文化场所的衬托下,拓展了场地人文底蕴的厚度和广度。
结合场地原始生态的自然条件与静谧优美的环境氛围,充分挖掘场地“山、水、田、林、洞”等景观资源优势,力争打造且静且栖的山水沉浸式修身圣地,实现空间环境返璞归真的意境,成为心灵空间都市逃逸的港湾。
1)地域人文 规划以契合场地为出发点,尽量减少人工痕迹,使建筑与空间回归自然属性。通过合理利用地形、规避不适干扰、充分挖掘景观优势等方式,结合地域特色的设计表达,创造艺术化的山水人文画卷。
2)人居思考 通过完善多级共享活动区,配置丰富的配套功能,保证生活的舒适便捷。在居住场景的设计上,合理分配功能、优化房间布局、打造多级活动场景,结合产品精细化设计,营造独具自身特色的度假感和空间氛围,实现隐逸于山水之间的设计愿景。
规划以一条主干路串联场地,以此展开由南到北的规划脉络,形成“两迹、三园、五境”的空间结构(见图1)。场地在曲折的线性路径中,组织一系列重要的景观节点:起点处利用层叠的植被营造出曲径通幽的入口空间;随后迎来首个景观转折点,形成与燕山的首次视线呼应;随着逐渐靠近山体,视线将再次归于密林曲径之中;穿过密林,映入眼帘的是庙山,也是整条动线上第2个借景互动点;绕过燕山,整个视线豁然开朗,到达开阔的湖景区域。整个空间脉络形成欲扬先抑的景观效果。
场地内的居住产品以环山叠墅和平层别墅为主,主要用于自住和旅居(见图2)。其中环山叠墅面积为130~180m2,平层别墅面积为65~110m2。环山叠墅悠然有序地分布于山体周边,场地最为静谧,可充分利用环山景观,同时与场地山体互动共存(见图3);平层别墅结合地形尺度,呈组团状分布于叠墅外围,各楼栋视线互不交叉,充分覆盖观山视野,组团内外由动至静,空间丰富,层次清晰(见图4)。
2 总平面
3 环山叠墅实景
4 平层别墅实景
根据前期场地分析,居住组团以“山”为主要景观资源。因此,规划布局以“透”为设计出发点,保证山前点状建筑布局与阶梯形建筑形体,通过组团的扭转及疏密调整,尽可能形成绿化空间的渗透,使景观有机而流畅地延续至每个居住空间,仿佛遁入森林与环境融为一体(见图5)。
场地以前“庭”后“院”的规划思想灵活利用临山部分高差,局部将地下室空间契合场地形式形成下沉广场、台地等丰富的竖向空间(见图6)。在坡度适宜的范围中将现状树木、建筑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处理为共生系统,达到可持续的生态平衡。
设计之初,为保证房间使用效率,提高舒适度,进而提升产品认可度,对产品组合形式进行多方案比较,并结合地形条件对平面形态进行创新研究。
充分平衡户型使用的接地性、房间使用效率、景观庭院和露台面积赠送等因素,从居住感受出发,保证舒适度与景观视线通透性。平层别墅户型1为65m2、户型2为110m2、户型3为65m2(见图7);环山叠墅户型4为130m2、户型5为180m2(见图8)。
7 平层别墅产品组合示意
8 环山叠墅产品组合示意
产品形态方面,选择“V字形”组合,得房率适中,拼接更灵活,规划形态更自然,契合地形的同时可获得良好的景观视野,规避楼栋对视(见图9)。
9 形态组合分析
平层别墅以组团的形式顺应地形布置,每个单元之间视线互不干扰,通过形体转折,使每个房间均可看山。组团围合而成的下沉庭院顺应原始场地标高,减少土方回填,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便于地下室空间采光利用(见图10)。
10 平层别墅建筑组合示意
环山叠墅背靠山体,环绕式布置,顺应地势形成“前5后4”的层数差(见图11)。南院可改善下叠地下室空间的采光条件,提高房间舒适度;北院为上叠的入户空间,与山体相呼应,静谧且自由。
11 环山叠墅建筑组合示意
提炼场地特点——山影起伏、江水环绕,通过建筑形体连绵起伏,形成呼应山体的建筑群影。设计语言提炼江水形态,水平环绕,优雅延绵,形成艺术化的山水人居画卷。建筑形体的退让变化创造出丰富的露台空间,可适应地域生活习惯,规避视线交叉,营造可自由亲近环境的隐秘修养之所。
立面设计语言力求精练,追求艺术与纯粹。结合居住空间的实际使用需求,将装饰性与实用性巧妙结合,避免繁复的设计堆叠。例如,连续的水平造型线条可发挥入口空间雨棚的作用,同时还可避免上下层之间的视线干扰;叠落的水平线条可将空调外机系统、雨水系统等造型难题巧妙化解;入口空间与院墙空间一体化设计,空间流畅优美,语言凝练,将现代建筑设计技术的精致与细腻充分展现(见图12)。
12 建筑细部效果
以低饱和度、明快、淡雅为建筑色彩设计原则,以传统中国山水画为设计启发,仅采用灰色与白色两种颜色,用最少的着墨、最纯的色彩融入环境,衬托环境(见图13)。第五立面色彩采用浅灰,与山体本色呼应,与自然山水环境气质融合。
随着我国居住建筑的形态逐渐趋于雷同,作为建筑师需不断思考与探索如何将现代化的建筑技术与本土内在的文化基因融合,形成地域性的建筑语言。桂林山水是我国山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山水文化是我国文化重要的表达形式。陈毅元帅诗云:“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在此人文气息浓厚、自然景色壮美的资源条件下,营造建筑空间更需凸显人文价值和场地优势。故项目采用带有文化属性的度假体验式建筑规划设计,空间规划与游览路线设计融入东方哲学思考,力争使建筑与桂林山水地形紧密结合,让桂林文化底蕴赋予建筑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