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助力共同富裕:作用机理与路径选择

2024-01-08 09:31兰金林石伟平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33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学院服务

兰金林 石伟平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群众始终坚持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成为继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主要任务。党中央提出了“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之一,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强调全体人民共创、共享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1],是消除绝对贫困和社会两极分化、消灭私有制剥削、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坚持以下行动逻辑:一是扩大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不断壮大社会总体财富;二是带动后富群体的增富创富能力,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三是激发劳动者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加人民的精神财富。为此,需要充分发挥高校服务产业、服务民生的功能。产业学院是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作为一种混合型组织,产业学院汇合多个利益主体和多项资源,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技能补偿以提升社会人力资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任务和现实诉求不谋而合。

一、产业学院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共同富裕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强有力的抓手。特别是作为集结众多科研、教学资源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社会服务

高等教育机构具有人才培养、科学和技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项基本职能。其中,社会服务包括广义与狭义的双重意涵,广义上社会服务指的是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为社会作出的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所有贡献[2];狭义上指的是高校直接利用其资源优势,服务于经济生产和社会民生。与其余三项职能不同,社会服务职能更加强调高等教育机构与外部环境的紧密联系,但在实践中,社会服务职能往往与其他职能交织在一起,很难进行明确的区分。社会服务的理念最早是由美国提出并实践的,因此美国的高校一直在引领、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些年,在创新驱动发展、产教融合等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也日益得到重视。

高校的社会服务参与分为基础型、创新型和集成型三个层次[3]。其中,基础型社会服务是高校为社会提供的一般性、职业性教学服务和信息资源共享,包括日常的人才培养、岗位培训、函授课程、知识宣传和技术推广等;创新型社会服务是指高校凸显其应用属性,将其知识创新与社会生产实践充分结合实现价值或利润创造,包括应用研发、技术转移、工艺创新、成果商业化等;集成型社会服务则是高校与社区、区域等社会力量展开紧密互动共谋长远、系统发展,包括参与社区人力资源开发、参与产业孵化和区域创新等方面。

高校社会服务可以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基础型社会服务可以实现个人的知识更新与能力赋值,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和创富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创新型社会服务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加快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完善产业供给体系以满足多样化的国内需求,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集成型社会服务可以增强区域多元主体联动和多方资源转化,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和治理水平。见图1。

图1 高校社会服务的三个层次

(二)高校社会服务的有力抓手: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是高校与产业、政府之间跨界合作过程中创生的新型组织机构,是高校办学的重要形态,也是其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应用性本科院校,都纷纷建立起产业学院。作为一种实体性的混合型组织,产业学院有着独立的组织目标和运行管理机制,它的产生标志着“产业”“教育”的关系从一种组织间关系过渡到一种组织内关系。这种混合型组织模糊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界限,兼顾了公共部门的安全保障和私营企业的冒险行为[4],能解决一些单一主体所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例如,如何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精准对接产业用人变化培养适应性强的技术技能人才。

作为一种混合型组织,由于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方,产业学院的组织目标具有多重性。这意味着不同类型目标在同一组织内的共存,包括围绕利润产生的营利性目标、围绕技术创新发展的技术性目标以及围绕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性目标等,不同类别的混合型组织在目标多重性的程度上存在差别[5]。基于此,产业学院是一个集聚经济、教育和社会的功能综合体,肩负着为各行各业输送优质人才、拉动产业优化创新等重大使命。依据不同的动力来源,已有的产业学院可分为高校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三种建设模式。其中,高校主导型的产业学院一般是高校在国家政策或者办学指标的推动下自发与企业、行业等主体在谈判与合作的基础上成立的;企业主导型的产业学院一般是由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且具备长期、稳定用人需求的企业单位牵头建设的;政府主导型的产业学院建设动力则一般源自政府对于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或新兴产业的扶植需求。为了厘定以上三种类型的产业学院组织属性,本文引入伙伴关系、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主要相对成本、资源共享程度六个维度对其加以区分,见表1。其中,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频率是交易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提出的关于交易的三个基本维度[6],可用于界定组织形态和组织边界。资产专用性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重新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使用的程度,包括场地专用性、实物资产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品牌专用性、用途专用性与时间专用性[7],其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边界和组织的治理结构。交易的不确定性与交易频率则主要受交易环境、交易行为的投机性影响。

根据以上维度的分析,高校主导下的产业学院常常基于学校已有的专业基础和校企合作资源成立,旨在进一步推进与企业的更多合作以更好地服务社会。这类产业学院常常依附于高校并建于学校内部,以混合所有制的二级学院或者二级学院下属单位为具体的存在形式,资产的专用性较高,合作的不确定性较强。高校领导负责产业学院的日常管理,企业可能会投入资金或场地、设备等固定资产用于产业学院建设并进行股权认定,但是一般不参与日常管理。学校与企业常常是一种限制型的伙伴关系,合作路径与内容较为有限,运行与管理常常围绕某一具体事项展开。

企业主导建设的产业学院,其动力主要源于企业生产、运营对于人才或技术研发的需求,产业学院一般设置在企业内部或者靠近企业。该类型的产业学院需要企业投入较大的资金和人力用于学院的具体建设和管理运行,因此企业有着较大的话语权,资产专用性很强,合作中交换的资源和产生的成果常常仅限于服务该企业。除此之外,就伙伴关系而言,企业主导型的产业学院是一种协调型的伙伴关系,该模式的良好运行依赖于系统化、多层次的跨界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企业与学校在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都要达成高效的对接与合作。

政府主导建设的产业学院,通常是政府带着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或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思维,面向某一产业集群,协同当地高校、行业协会、大型企业或小微企业等众多主体,由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和学校等多方主体共同出资建设的。这类产业学院常常单独选址,紧靠企业或产业园区,在空间上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同时,产业学院内部成员主体较多,成员之间是一种共生型的伙伴关系,通过密切地联系、互动与协商实现价值创造,最终推动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该类产业学院的开放性很强,资产专用性较低,显性资源在成员之间的共享程度较高。

(三)产业学院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分析框架

产业学院作为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的产教融合的实现载体,能够在共同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见图2。一是作为产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夯实产业人才基础。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是产业学院区别于其余校企合作办学形态的重要职能之一。在推动产业基础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的背景下,产业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保持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与畅通,并保持龙头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推动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壮大和一批小微型企业的孵化培育。因此,产业学院作为地方产业政策落实的重要抓手,需精准对接地方主导性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需求,围绕产业需求进行“定制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助力地方产业兴旺,壮大地方发展的经济实力。二是作为个人的技能“成长站”提升技能型人力资本。无论是对于接受教育的在校学生,还是已经迈入社会的劳动者,都需要持续不断地接受教育与培训,提高自身的技能与素养,以胜任更高级的工作任务,获得更好的收入。产业学院作为直接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育人平台,集聚了大量相关的行业企业和学校资源,为学生和企业员工提供了技能学习、升级和认证的平台,促进个人技能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增强致富本领。三是作为成果的“试验田”谋求新的创富之道。产业学院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转化机制,在成果产生方面,可组织实施产业相关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充分运用学校科研人员、教师、学生以及企业员工的智慧,推动技术研究以及工艺创新的成果产生,同时在成果转化方面,产业学院可承担科技成果的后续实验、产品转化、二次开发等工作,推动成果转化落地,实现产业化生产,最终达到创富致富的目的。

图2 产业学院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

二、产业学院促进共同富裕的运行模式

在服务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中,产业学院始终践行着深度互动下的“精准对接”式服务,但是不同类型产业学院的具体运行模式存在差异。

(一)点状合作:以主体需求为纽带扩大服务面向

“点状合作”模式是高校主导型产业学院服务共同富裕的主要选择。合作主体涉及到一所高校与多家企业,呈现“一对多”的特征。在“点状”的合作运行下,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频率和持续性取决于学校的专业基础。一般情况下,双方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向对方汲取资源,以不断扩大服务面向,合作关系具有强烈的市场效应。通常一方主体提出需求,另一方主体配合满足需求。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基于自身的招聘、职工发展、研发和生产工艺优化等需求,寻找高校相应的专业开展合作。与此同时,高校也会基于育人、教师发展和社区服务等需求利用企业资源以更好地行使社会服务功能。

(二)链式服务:高频互动全面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在企业牵头成立的产业学院中,合作的主体一般都是一对一,主体间资源共享程度高,合作频次较高,充分实现了企业培训体系与高校教育体系的有机结合,呈现“链式”特征。在具体运行中,企业与学校双方会进行高频的、充分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共同研判每个生产或业务经营环节的人员数量需求和相应的岗位胜任力要求,以及新入职职工、转岗职工培训需求、员工学历提升需求等方面,引导产业学院中的各个专业针对产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实现对接服务。同时,企业的工资制度和内部晋升体系也会实现与员工技能水平的直接挂钩,有效提升员工到产业学院学习进修的积极性。另外,企业还会针对具体生产问题,组织企业研发人员、高校教师和优秀学生形成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服务企业内部的产品创新、生产流程改造和工艺创新,以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多元共创:集体协商共谋产业发展和人民致富

政府主导型的产业学院在服务共同富裕时呈现“多元共创”的特征。该类型的产业学院一方面可以成为推动地方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可以成为弥补小微型企业在发展期和成长期用工需求和培训需求的有力抓手。在这种运行模式下,产业学院一般采取开放式办学的方式,有需求的企业和科研院所都可以通过资金、设备、知识、技术等方式参与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由于参与成员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产业学院一般采用多主体集体协商的模式进行决策,决策过程中常常还注重引入专家力量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指导。具体运行中,高校承担主要执行主体,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服务开展产业学院的教学和研究,政府虽然不作为实际运行主体,但可以利用自身的产业规划、行政监督的职权,监管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产业学院运行各个环节的配置情况,规范产业学院的具体运行。同时,还可以在多元主体中充当“润滑剂”的角色,统筹协调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提高产业学院的决策与运行效率。

三、产业学院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

作为一种混合型组织,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创建一个共同的组织身份,并在各利益主体的运行逻辑之间取得平衡[8]。实践中,将产业学院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推手,还存在重重挑战。

(一)产业学院的办学灵活性不强

作为一种功能综合体,产业学院要展现强大的办学灵活性,才能凸显其办学优势。目前,产业学院办学灵活性仍然有所欠缺。一是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不足。在产业学院中,企业与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仍然是以专业为单位,但是对于产业需求而言,专业设置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再加上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使得产业学院不能很好地对接企业的短期用工需求。因此,产业学院必须要对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兴岗位和紧缺性人才需求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组织应急培训弥补缺口。二是资源配置的灵活性不足。大部分产业学院都是采用混合所有制办学,而目前混合所有制办学在产权保护、资本投入、收益分配等方面均缺乏相应的法制基础[9],因此,很多公办高校不敢逾越“红线”对产业学院的资源和收益进行灵活配置,制约了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而一些民办高校则能灵活地动用相应资源,并能依据股权对产业学院的收益进行分红,显示了较大的办学灵活性。目前,产业学院在服务本区域的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跨地区的资源调配上稍显不足,仍需加强跨区域合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后富地区的产业和民众的带动。

(二)运行过程容易受制于组织惯性

突破组织惯性的掣肘是推动组织变革、实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产业学院在具体运行中,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惯性、行动惯性和心理惯性。其中,认知惯性是指变革推动者的认知偏差和认知冲突[10],行动惯性指的是组织通过重复使用流程、共享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引起的组织行为的持续性和难以改变性[11],心理惯性常常表现为组织成员对于变革的抵制[12],不愿意打破自己的工作习惯。具体而言,高校主导型的产业学院,其日常职能会与专业学院合署[13],这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管理成本,但是管理班子常常习惯于按照高校既定的工作程序认识和处理问题,使得产业学院的运行缺乏独立的、有针对性的制度保障。企业主导型的产业学院一般沿用企业化运作的思路和方法,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主体权益的保护,使得学生在实习或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过程中,往往被当作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并未真正的习得对职业发展具有长期效用的知识和技能。政府主导型的产业学院虽然存在一定的多元协商基础,但是高校作为具体的执行主体,在处理具体的事务时仍然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

(三)资源转化和再生产的能力较弱

资源转化是增强组织信任和办学活力的关键[14]。虽然产业学院已经成为多方资源聚集地,但是实践中如何将众多的资源转化为资本并实现再生产的能力较弱。这一方面是缘于产业学院的战略层缺乏对产业学院本身的定位和目标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一旦缺乏目标的引导和整体性的组织战略设计,产业学院自主进行资源转化的意识就会比较薄弱,其社会服务形式也会较为单一,缺少对于资源的嫁接和再利用。另一方面,目前产业学院主要通过承接政府或企业的项目以发挥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的优势,但是在推动技术成果商业化、产业化方面仍然缺少相关的平台、机制和经费保障。同时,产业学院对于自身人力资源和学术资源的潜力挖掘还不够,尚未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

四、产业学院促进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

产业作为联系地方产业与教育的重要平台,需不断创新其服务方式,扬长避短,加强组织内外部资源转化效用,为社会财富和个体的保值增值作出贡献。

(一)优化产业学院的管理机制,提高产业学院的赋能质量

优化产业学院的运行监管和教学内容是提升产业学院运行绩效和服务质量的前提。首先,提高产业学院内部的管理运作能力。产业学院的有效运行和管理是一个涉及大量人力、资金、物资、信息等要素的过程,为此要通过明确设计和规划产业学院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形成对产业学院发展的重要指引。同时,要完善产业学院协商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对话平台,通过持续的信息流动、共享和研判,规避运行主体在任务认知、过程认知、关系认知等方面产生的矛盾冲突,提高运行效率。另外,建立产业学院内部制度执行的监管机制,充分调研各教学主体、管理主体在工作实践中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通过预警、问责等有效手段推动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其次,完善区域层面对产业学院的监管和激励体系。政府在区域层面要加强对产业学院的监管与评估,一方面专门设立产业学院的指导工作小组,制定针对地方性产业学院的规章制度,规范产业学院合作运行的各个环节,重点保障学生和人民群众的个体权益;另一方面通过督导、第三方评估等形式对产业学院的综合绩效和价值创造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并以区域为单位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一些激励办法吸引社会各界参与产业学院办学,壮大产业学院的办学影响力。最后,锚定需求提供多样化教育与培训服务。在产业学院内部,组建囊括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的多元化专业技术团队。一方面,面向在校学生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工学交替的教学安排,同时以最新的产业技术技能标准为依据,构建学校到岗位的衔接培训课程体系,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岗位的顺利过渡;另一方面,开发相应培训包,面向企业员工提供技能规范化培训、技能补偿培训、入职培训、转岗培训和生涯咨询等服务,助力企业的工业能力积累和职工的生涯发展。

(二)延伸产业学院的服务触角,搭建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产业学院作为产业资源、教育资源的集结站,需要不断拓宽其服务面向,促进多方协同创新,帮助产业做大蛋糕。首先,助力区域产业链转型、升级和延伸。一方面,精准把握产业变革趋势,根据产业链的升级转型要求和延伸方向,加强紧缺性、定制化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形成相应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利用产业学院丰富的科研资源充实企业研发队伍,加强与合作企业的共同研发,推动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更新换代,帮助企业更好地占据市场和获得利润,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改进或工艺改良策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其次,加强产业学院与后富地区的联结。充分利用后富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学院的专业优势开展合作,挖掘邻近农村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色资源,找寻其与产业发展相互补充的思路与方向,孕育可操作、可执行的生产经营方案,使后富地区成为产业链与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另外,通过远程教育或合作办学,为后富地区的人民传授产业生产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新技术与新方法,带动后富地区民众知识与技能的补偿与更新。最后,服务社区民众多样化的需求。面向社区人员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实施应急性的社会培训帮助人们尽快上岗,还可以向社区开放相关图书资源和数字教学资源,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另外,在产业学院设立慈善基金,鼓励企业捐赠或者抽取其利润所得,专门用于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失业人群的再就业,助力第三次分配。

(三)挖掘产业学院的资源禀赋,打造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

产业学院组织成员的多样性意味着产业学院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为此,要充分挖掘产业学院的内部资源,并且不断获取组织外优质资源的补给,为人们创富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首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在产业学院内部设立创新工作室,完善相关设施基础,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同时,教师遴选学生组建创新工作小组,收集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业务经营方面的需求,展开“研中学,研中创”活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才华解决实际问题。另外,优化相应激励机制,为教师提供相应科研经费,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和荣誉称号,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其次,加强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在产业学院内部建立专门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完善相应的成果转化机制和资金保障,保障研究成果在后续研发、中试和量产体系化等环节的有序进行。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加强与企业专家的通力合作,对尚未成熟的技术进行不断地验证、改进与完善。最后,完善创业产业的孵化机制。一方面,面向学生完善创业孵化体系,为其创业提供空间场地、导师资源和资金支撑,同时搭建平台让学生有更多的渠道筹措创业资金;另一方面,建设产业孵化器,为一些创业性公司或者小微型企业的技术项目提供场地、设备以及咨询、招商引资等增值性服务,助力小微型企业成长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学院服务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初等教育学院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学院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