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2024-01-08 11:44李菁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4年1期
关键词:变法本课历史

李菁

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是历史教学的目标,高中历史课堂转型势在必行。反观教学实践,一线教师往往较多关注“怎么教”,较少关注“学生的学”,更少考虑评价的问题,所教非所学、所学非所评、学生学不会等现象屡见不鲜。本文试以《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为例,探寻实现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聚焦核心素养,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四个子目联系密切,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参照课标必修专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及其意义。本课教学目标制定为:一是了解列国纷争的史实及影响,认识华夏认同的历史意义,提升民族认同感;了解经济发展情况,知道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等。二是分析经济发展、诸侯纷争、百家争鸣和变法改革的关系,理解变法的必然性,体会经济、政治、思想的相互作用。

把握关键问题,构建教学逻辑

初中教科书横跨中外历史,涉及多个知识点;高中必修课程重在“纲要”,时间跨度大、概念多,各知识点平均用力,会导致主线断裂,内容杂乱,拖滞课时。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有取舍,构建教学逻辑的层次就尤为必要。基于初中、高中教材内容的差异(见表1)及课标要求,教师应思考“重叠”的部分,如何进阶;需要“拔高”的部分,怎样引导学生将旧知和“新学”关联、建构;“脱节”内容,如何延伸、补充,切实把握好高中教学的起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代特征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体现。通过对比可知,“商鞅变法”和“百家争鸣”是重点内容,初中、高中阶段均有涉及。因此,本课教学的关键之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史实,而是要求学生宏观把握时代特征,深刻理解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教学设计的挑战是如何将宏观概念与微观史实有机结合,突出重点。具体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大概念“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社会转型期”统整,引导学生以“变动”作为本课主线贯穿始终,勾画思维导图,从探究“变动”的根源到了解“变动”的概况再到分析“变动”的影响。

预设评估方案,贯穿教学始终

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侧重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的终结性评价,而教、学、评一体化强调“评”贯穿始终,注重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发展导向”“素养为重”的评价体系。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后,为使课堂评价与学习目标有效衔接,教师还需制订与目标吻合的评估方案(见表2),以评导学、以评促教。

历史课堂的学习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具体内容,制定等级化、个性化的评价目标,使教学和评价始终围绕学生学习这一中心展开,共同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合理的评估方案有助于教师设计学习目标、创新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创设问题情境,并及时改进。

创设历史情境,凸显价值立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推动价值观教育,主张价值应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针对本课重点“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创设历史情境,笔者设计了“商鞅变法”活动主题。

活动过程:1.学生观察图片、解析史料,梳理商鞅变法的背景,认识变法运动兴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2.以小组合作方式,分析变法的措施和作用,涵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分析变法的影响,认识改革运动与大一统国家之间的逻辑关系。3.探讨变法成功的原因,感悟改革者的智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涵养学生服务国家强盛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使命价值。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顺着“学生的学”而教。教师应对教学有充分预设,全面把握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学习活动的素材要丰富,呈现方式要多样化。只有把关注点放在学生“学的方法”“学的获得”“学的激发”,才能使学习真实发生。

巧借文本阅读,促进深度学习

用好教材,引领学生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阅读,是实现从“教”走向“学”的重要路径之一。高中统编教材采用大时序、小专题,点线面结合的历史叙事方式,以单元或课为单位,单元前言、课时导语、正文及辅助栏目的内容均围绕某个主题展开。教师要依据课标要求,提取具有统摄性的单元或课时主题,引导学生把握前后章节、课时之间、课时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史料阅读》《学习拓展》等栏目是对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深化与补充。教师可巧用这些素材,驱动学生探寻与所学内容的有效链接,或就文本内容深度追问。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开放性对话,教师实时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亦可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习得知识,深化思考,升华认识,最终转化成面对未来新情境的历史核心素养。

(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素养导向的中学历史‘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CJYC2311100014)

(責编 桑 涛)

猜你喜欢
变法本课历史
诗词创作中的诗意翻变法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新历史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历史上的6月